文|宋志平
头图摄影|邓攀
2023年,我们取得了沉甸甸收获,展望2024年,我们有更多期待,对未来充满信心。中央讲稳中有进,以进促稳,其中的两个关键词就是稳和进。在这个迎新的时刻,我想给企业家们说说关于我最近思考的三个关键词:心态、状态、生态,和大家讨论。
发展经济与做企业的心态很重要,心态既来源于对形势怎么看,也来源于企业家思考问题的方式和方法。在心态上,我们要拥有三种心态。一是我们应有一颗平常心。十年前,我国进入新常态,当时领导人就提出要以战略性的平常心态来看待问题,因为新常态首先就是经济发展由高速变为中高速,大家要适应这场变化。但坦率来讲,我们不少企业家这么多年并没有做好这种心理调适,还是留恋过去两位数的增长,对增速的下降十分焦虑。其实,这个问题当年日本也是如此。记得诺干年前三菱商社的领导人对我说,日本年轻人十分怀念日本工业化时代,那时日本发展速度很快,但那时由于环境污染,日本到处都是臭水沟,东京湾都没有鱼了,在东京大街上人人都戴着口罩。今天日本经济虽然发展速度慢了些,但天蓝了,水绿了,山青了,人民生活和生存的质量变好了。经济是有周期的,有时候会发展得快一些,有时则要调整一下,这也是常识。经济不可能永远45度线一直向上,因而拥有一颗平常心很重要。二是我们应有一颗进取心。进取,就是做事要有积极正面且不断上进的心态,尤其是当我们遇到一些困难时,更要多看光明多看成绩,鼓舞士气。我不喜欢那些总是唱衰经济的人,他们总喜欢把正着的事情倒着讲,听他们一场演讲,往往把大家吓得不轻,其实应该中中道道看经济讲道理。我既不赞成悲观失望,也不赞成盲目乐观,我喜欢务实达观。所谓务实达观,就是实事求是,看得开一些。做企业,不是百米冲刺而是马拉松,是长跑,做企业还是要坚持务实主义、专业主义、长期主义和人本主义。悲观经济学家讲今年是最困难的一年,但会是今后最好的一年,这么讲其实也并没有什么根据。盲目乐观的经济学家讲未来多少年我国经济还会高速增长,但其实过去10年我们的增速已经降到了5%。我们的经济发展,如果能以今天我们的GDP的基数增加5%,那已经非常好了。企业的增长,大家要定个切实可行的目标,无论是从配置资源的可行性,还是从稳定预期方面来讲,进取心都至关重要。三是我们应有一颗同理心。在社会越来越多元的情况下,要不断加深社会各个层面之间的理解。我们应该进行系统辩证的思考,珍惜我们的市场,多提有意义的、有建设性的建议和意见,也要注重发声的整体效果,以维护大局的稳定和发展为重。我是个中庸的人,喜欢考虑方方面的情况,毕竟魔方是六个面。我希望我们的自媒体能更加理性和成熟,也希望大家把自媒体当作一个学习和交流的平台,不去渲泄情绪,恶意抵毁,应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互相尊重,达己达人。我把这个叫做同理心,就是能站在对方角度上换位思考,做事不宜过于偏激。
记得20年前国资委刚成立时,要求央企领导人要在状态。状态,就是人对工作投入的表现,在状态就是全身心投入工作,企业家还是要聚焦自己的一亩三分地,精耕细作,心无旁骛地做好自己的主业。在目前充满挑战和困难的时刻,只有企业干部在状态才能渡过难关。在状态,我理解也是在三个方面很重要。一是决不能躺平。躺平就是人悲观失望,不再进取的一种状态。现在一些人在困难面前选择了躺平,也有人为躺平找了不少理由。但我极不赞成躺平,当一个社会遇到困难时正是需要精英们带领大家冲锋陷阵的时候,尤其是企业家,就更不能躺平,企业家的使命就是解决困难,不困难要企业家干什么,企业家从躺平那一刻起就不再是企业家了。企业家是那种对成功充满渴望的人,是那种在困难中百折不挠的人,是那种胸中有家国情怀的人,是那种永远面向正前方的人。其实,做企业在困难时也是企业家进步最快的时候。我做企业领导人35年,常被大家问道,宋总你这么多年遇到过困难没有,我说我是一路从困难中走过来的,每年几个小困难,几年有个大困难,但我觉得做企业家应该越挫越勇,我从来没抱怨和躺平过。做企业,好年头多赚点,差年头少赚点,碰到极差的年头少赔点,不能动不动就甩手不干,不能动不动就躺平,实际上,你若躺平,很快就会有人跨过你走过去。二是稳健成长。我前些日子带着北大光华DBA去日本访学,期间举办了一个和日本企业家的交流会,主要是讨论日本过去30年的教训。其中日本企业讲到,日本泡沫经济后,日本企业过于谨慎,不愿承担任何风险,不贷款不投资,有利润就还银行贷款,这使日本银行只有存款而没有贷款,直接导致了日本存款的负利率,日本现在四十岁以下的人是没有见过银行利息的,日本的物价指数也长期低迷。日本央行希望CPI能达到2%的理想状态,但是今年才开始达到3%,物价涨了,企业有利润了,就业也改善了,日本现在应届毕业生就业率达到了97.5%,不过这是经过失去30年后才取得的变化。我讲这些,也是希望我国企业家还是发扬企业家精神,敢于逆势而上,把高质量发展放在第一位,高质量发展才是硬道理。其实,企业永远是处于风险和发展的两难之间,不重视风险只重视发展可能轰然倒下,但只重视风险而忽视发展会止步不前。以前大家搞跨越式、高歌猛进式的发展时,我们提示大家注意风险,而今天大家过于谨慎小心时,我们却要给大家鼓劲,要胆子大一点。美国的通货膨胀率高,但银行利率也高,把全世界的热钱都吸了过去。我常想,我们有美国和日本两面镜子,常常照一照,对我们有好处。三是打造新的增长极,改变预期。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这三重压力,最大的压力是预期转弱,因为预期不好企业就不敢投资,居民就不敢消费,所以改变预期才是当务之急。改变预期就是让大家看到新希望、新亮点,我把这叫新增长极。改革开放初期,那时深圳的“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感召了全国各地,浦东大开发也引发了中国新一轮改革开放的高潮,这些都是当年我国经济的增长极。今天我们要改变预期,我觉得要重点打造四方面的增长极。一是新的城市增长极。我国超过万亿GDP的城市有27个,超过5000亿GDP的城市有57个,这些城市像合肥、重庆、西安、常州、宁波,不少城市发展迅速,应该成为我国城市发展带动的增长极。二是产业增长极。像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光伏风电、智能化和低碳产业,这些快速发展的产业就会带动我国经济发展。三是新技术增长极。像硬核科技、生物技术、工业互联网、智能化大模型,这些技术都会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增长极。四是企业增长极。我国正在形成世界一流的大企业和专精特新的小巨人群体,这也是重要的增长极,像华为、比亚迪、宁德时代、隆基绿能等,一大批世界一流的企业会对我国企业的发展起到重大带动作用。
我国的产业客观上讲有配套齐全、性价比好的优势,而且有双循环市场的两大优势。但是,我国产业在市场组织和竞争理念上产生了严重的内卷,有些行业市场秩序混乱、企业恶性竞争,这些不良的产业生态,致使我国不少行业严重过剩,行业和企业的效益低下,而且也加剧了国际对我们反倾销的力度。因而,我们必须改变这种行业生态。像过去是我们的水泥、钢铁等传统产业过剩,进行恶性竞争,现在连新三样,新能源车、动力电池、光伏组件也加入了严重过剩和价格战的行业。像光伏组件,从2023年年初的1.8元1瓦,降价至1元1瓦,只出口部分我们就损失了3000亿元的利润。其实,每瓦1.8元的价格也是全世界最低的,我们自己的企业又内卷,进行了一次大规模降价,而美欧却并不领情,反而加收40%的反倾销税,这极大影响了我国光伏企业的利润,让本来绩优的光伏上市公司股价也大幅下挫。光伏组件只是我国产业内卷的冰山一角。因此,我们要下大力气改变我国有些产业严重内卷的生态问题。一是制定好产业政策。一方面是在供给侧,严格限制同质化的重复建设。隆基绿能的方针是不创新不扩产,尤其要制止地方以招商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名参与过剩产业的投资,政府下市会严重扭曲市场信号,最后形成巨量的资源损失。另一方面是加大需求端的发力,加大过剩产能的消纳力度。在产业政策上消减过剩,就是要在供给侧堵需求侧拉。二是加大行业的联合重组,增加集中度。我国大多数行业存在着多、散、乱的无序状态,我们未来还要开展行业的联合重组,形成大企业之间的良性竞争。在企业竞争中要进行良性竞争,就是要改变低价中标和低过成本的不正当竞争,让竞争有序化和健康化。同时引导企业走高端化和品牌化的道路,从低质低价提升到高质高价。三是进行产能合作,让世界成为中国的工厂。我们要加大国内国际双循环市场的开拓,对海外市场要当仁不让,必须维持我们的出口量来保证我们的外汇存底和国际收支平衡。无论是企业从国内走向全球,还是从全球走向区域,我们都必须坚定地走出去。走出去有两种模式,一是向东南亚、中东非、墨西哥等地进行产能合作。一方面可以在这些成长市场获益,另一方面,可以由这些基地进入美欧市场,因为它们进入美欧往往是零关税,还有就是可以拉动我们国内的产业链和供应链。像苹果公司在越南建厂,周围都是中国的配套企业,像特斯拉在墨西哥建厂,周围也全都是中国的供应商。二是直接进入美欧投资。美国在搞“回归实业”,欧州在搞“再工业化”,这些长远上会对我们形成挑战,但我们也可以因势利导把工厂直接建在他们家门口,这样既可以保住我们在当地的客户,还可以扩大我们的市场。像福耀在美国建玻璃厂,巨石在美国建玻纤厂,万华在匈牙利建化工厂,宁德时代在欧洲建动力电池厂等,有人说,我们干嘛支持美国欧洲?问题是如果你不去,日本韩国的企业就会去。当年日本泡沫经济时,日本企业纷纷来到中国发展,应该说是中国的市场救了日本企业。我们今天的走出去,从长远来看也会是好事,通过10~20年的时间,我们就会完成从“中国是世界的工厂”转变为“世界是中国的工厂”,我们也会从重视GDP(国内生产总值)到重视GNP(国民生产总值)的转变。充满希望与期待的2024即将来临,让我们一起拥有好心态、在状态、建设好生态!宋志平:中国上市公司协会会长、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会长
新闻热线&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