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有200万送孩子留学吗?普林斯顿大学博士近3万份简历投递实验结果,令人深思

有200万送孩子留学吗?普林斯顿大学博士近3万份简历投递实验结果,令人深思

公众号新闻

 看点    过去十年里,留学已经成为一些中产家庭尤为看重的教育投资。不过近年来,留学生们在国内就业市场的整体情况,似乎不如预期。社会上,也流传着海归不如本土毕业生好用的声音。为了更好地了解中国雇主的真实想法,普林斯顿大学经济学博士Chen Mingyu以美国海归为研究对象,进行了一场大规模的实地实验。
文丨Chelsea
来源:外滩教育(ID:TBEducation)

如果有200万,是选择给孩子留一套房子还是送孩子出国留学?

说多不多,200万正好够一线城市一套市值600万房子的首付;说少不少,这笔钱基本够英美等地本科留学的费用。如何筹划,对于一些中产家庭来说,颇有些踌躇。

过去十年里,留学已经成为一些中产家庭尤为看重的教育投资。然而,在学历通货膨胀和就业形势严峻的今天,不少家长开始重新审视留学的价值。

家长的担忧并不是空穴来风。前不久,中国世界青年峰会联合猎聘共同推出了《2023海外留学人才就业发展报告》,重点关注2023年海归的求职意愿和就业情况。该报告显示,在毕业后首选找全职工作的海外留学生中,有84.21%的人打算回国就业。

事实上,最近几年,回国就业的留学生数量明显逐年增长。在智联招聘发布的《2022中国海归就业调查报告》中就披露,2022年回国求职的海归人数同比2021年增长了8.6%,与4年前的2018年相比,这个规模增长了2.17倍。

这让就业市场的竞争也愈发激烈。毕业即失业,成为了很多留学生的现实困境。豆瓣小组“海归废物回收互助协会”在2020年5月成立之时还只有寥寥数千人,如今已经突破了5万大关。自嘲为“废物”的海归留学生群体,戏谑地认为他们一辈子也无法赚回留学的花费。网络上,海归就业不如本土985/211学生的言论也不绝于耳。


然而,一些国内毕业的本科生站出来,直呼留学生在无病呻吟:“热门行业都快被留学生挤爆了,工资也比我们高。”

此言也的确不假,根据2018年麦可思研究院撰写的薪资调查报告,2018届全国大学毕业生平均年薪大约为5.5万元,在一线城市就业的大学毕业生平均年薪稍高一点,但也没有超过8万元。

而根据同年全球化智库(CCG)和智联招聘联合发布的《2018年中国海归就业创业调查报告》显示,2018年近一半的海归人才实际年薪接近10万元甚至更高。

5年后的今天,海归和国内高校毕业生的起薪依然存在差距。根据今年5月新东方发布的《2023中国留学白皮书》,留学生起薪普遍高于国内高校毕业生,其中,有38%的留学生起薪就达1万元/月以上,而国内毕业生能达到这一起薪标准的仅有24%。

高起薪与难就业共存,这样矛盾的状况,让不少家庭有些困惑:海归求职真相究竟如何?国外文凭在中国就业市场上是否存在明显劣势?中国企业如何看待海归应聘者?

今年美国运筹学和管理学研究协会发布的一篇论文,或许能给我们一些答案和思考。论文的作者是德国劳动经济学研究所研究员、普林斯顿大学经济学博士Chen Mingyu,他以美国海归为研究对象,进行了一项大规模的实地试验——对比中国企业对美国海归和中国大学毕业生的求职答复率。研究结果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美国海归在国内求职并不具备优势

由于数据限制,Chen博士无法直接观察到中国企业目前员工的教育经历,对比中外大学毕业生的求职情况会比较困难。为此,Chen博士想了一个办法,他搜集了美国大学入学的数据和成千上万份真实简历,构建了一个虚构但逼真的大型求职者数据库。

随后,他向中国三个主要城市——北京、上海和广州数千个招聘职位,提交了超过27,000份在线申请。在申请过程中,他对每个职位都发送了4份申请,并对候选人的学历背景进行了随机分配。

这些虚构求职者要么是即将毕业的大四学生,要么是毕业1年的大学生。所有申请的职位都与商科或计算机科学相关,并选择了需要学士学位和最少工作经验的全职入门级工作。Chen博士表示之所以这么设置,是因为有过往研究表明,对于这些类型的职位,雇主会更加看重大学学历。

此外,Chen博士基于U.S.NEWS排名和录取难度, 把中美大学分别划分成了非常具有选择性的(very selective)高校、具有选择性的(selective)高校和普通高校(inclusive)。

为了避免出现中国雇主不熟悉的美国高校,Chen博士对美国样本高校设定了一个最低招生规模: 所选学校必须录取至少30名中国学生,其中15名以上必须在商科或者计算机科学专业中。哈佛、普林斯顿等大学由于不符合最低招生规模要求,未能包含在样本中。


最终,美国高校的样本共包含111所高校,招收了72%在美国就读本科的中国学生。其中,71所是美国公立大学,占样本学校中国学生的78%。

中国高校方面,为了避免雇主在考虑候选人时,对非本地院校毕业大学生将来回家乡就业的担忧,Chen博士只选择了在北京和上海提供本科学位的学校,并排除了专业化和战略性学校。最终,中国高校样本包含36所北京高校和26所上海高校。

为了更加贴近真实的劳动力市场,Chen博士在设置商科毕业生简历时,添加了2个暑期实习或者毕业后的1年全职工作,而计算机科学毕业生的学生则是添加了1个暑期实习。

递交申请后,Chen博士通过电话、短信和电子邮件仔细追踪雇主对每份申请的反应。令人意外的是,最后统计结果显示,不管是毕业于哪一梯队的美国海归,在中国劳动力市场上,都不具备优势:

  • 平均而言,相较于拥有中国大学文凭的求职者,拥有美国大学文凭的求职者收到雇主答复的可能性降低了18%。


  • 与商科领域相关的工作相比,在计算机科学领域,拥有美国大学文凭的求职者与拥有中国大学文凭的求职者之间的差距更大。


  • 无论是美国文凭还是中国文凭,来自非常具有选择性高校的求职者,答复率都高于普通高校的求职者。其中,拥有美国大学文凭的答复可能性增加了9%,而拥有中国大学文凭的答复可能性增加了13%。


  • 令人惊讶的是,相较于中国普通院校(如北京城市学院)的毕业生,一些毕业于排名靠前的美国大学(如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地亚哥分校)求职者获得雇主答复的可能性更低(-7%)。


  • 外资企业的答复率差距较小,而其他类型企业的答复率差距较大。


雇主调查问卷:
不是美国海归不好,是怕公司留不住

虽然实验结果揭示了中美大学文凭在中国劳动市场上受青睐的程度不同,但是为何会产生这样的现象却无从得知。为此,Chen博士额外设计了一份雇主问卷调查,希望能够了解中国企业雇主的真实想法。

雇主调查分为三个部分。首先,雇主需要填写背景信息、公司特点以及招聘经验;其次是核心部分,招聘经理们被要求在一个虚拟情景中选择候选人:

“想象一下,你的公司正在招聘一个XXX职位的初级岗位,要求候选人具有本科学位。

现在有3组候选人,每组两个大学生,他们的本科专业与职位相关,在各个方面都非常相似(例如专业、性别、户口、工作经验、软件技能等),

唯一的不同是他们一个在美国接受高等教育,一个在中国接受高等教育,你会选择哪一个候选人来参加面试并说明选择的理由。”

最后,调查问卷要求招聘经理们基于5分量表,评价对中美两所大学本科教育质量的熟悉程度,以此来了解他们的招聘经验和对候选人持有文凭的态度。

结果显示,在中国接受高等教育的候选人被招聘经理们选择的次数占比高达80%, 而在美国接受高等教育的候选人则占比20%。这就意味着在面试机会方面,中美大学毕业生的差距为60个百分点。


当被询问是否认为在第一轮面试中,接受美国高等教育的候选人表现更好时,33%的招聘经理表示两类候选人表现相差不大;40%的招聘经理表示中国高等教育背景的候选人表现更好;18%表示他们不知道;只有9%的人表示接受美国高等教育的候选人表现更好。

在分析招聘经理们做出面试决策的潜在原因时,Chen博士发现了3个关键信息:


 1.中国雇主认为美国海归有更好的外部选择 

接近35%的招聘经理们认为美国海归有更好的外部选择, 公司难以吸引和留住他们。其中50%的受访人担心美国海归更有可能辞职不干了,25%的受访人担心他们更有可能换工作,剩余25%的受访人则认为他们资质超过了岗位要求。

相比之下,在中国接受本科教育的求职者稳定性会更高。考虑到招人的周期和成本,招聘经理们更倾向于联系中国大学的毕业生。

根据5年前BOSS直聘发布的《中国海归人才就业选择报告》内容显示,2018年海归人才平均期望年薪在12万元左右,而同年全国大学毕业生平均期望年薪在7.5万元左右。

今年8月出炉的《2023海外留学人才就业发展报告》则发现,海归的期望薪资和实际薪资正在不断拉开差距。


随着海归对期望薪资的持续上涨,用人单位也发起了愁。

智联招聘相关人士在今年接受采访时曾表示,目前国内企业对海外人才偏好减弱,有一方面的原因是考虑到海归人才用人成本相对较高,另一方面是因为国内用人单位对国外教育及学位制度缺乏了解。

在上海一家知名半导体公司担任HR的张伟表示,大热行业的确是能够给到海归毕业生期望的薪资,但是其他行业未必能够满足海归留学人才的薪资需求。即便是在蒸蒸日上的半导体行业,张伟也曾面临过一个棘手的情况。

他提到了一位通过猎头找到的电子工程博士,毕业于美国顶尖名校,先后在两家美国知名大厂工作了5年。目前他想以相同薪资回国发展,期望年薪在300-400万元之间。尽管这位候选人非常出色,但由于国内该岗位工资的天花板限制,很难有公司能够提供他期望的薪资。“大概率他要么选择降薪回国,要么继续留在美国工作。”

 2.超1/3的招聘经理认为中国本土毕业生更能适应中国职场文化 


针对目前普遍对赴美留学是“因为考不上国内大学”以及美国海归回国求职是“因为能力差”的说法,约31%的招聘经理们在调查的第三部分表示了否认,13%的招聘经理表示赞同,其他人则表示不确定。

虽然近三分之一的招聘经理对美国海归给予了肯定,但是超过三分之一的招聘经理认为中国大学毕业生能够更好地适应中国职场文化,在求职中具有更明显的优势。


3.招聘经理对美国大学了解不足,将影响最终面试决策 

大部分在中国招聘经理们对美国大学了解并不多,从1(一无所知)到5(非常了解),对美国大学的了解程度基本上集中在1和2,而对中国大学的了解程度集中在3。

今年从美国Top10文理学院毕业的梁慧向外滩君表示,回国近半年投了不下百份简历,但是收到面试邀请的比例非常低。在仅剩的面试中,不止1位面试官对她毕业的院校不了解,甚至还有HR问是否此前在德国留学,令她倍感困扰。

Chen博士将招聘经理对中美大学了解的差异定义为“知识评分差异”。他发现,当招聘经理对美国大学了解更多时,会更有可能选择在美国接受高等教育的候选人。具体而言,每增加1个对美国大学的知识评分,面试选择差距就会减少18.2%。

1(一无所知)到5(非常了解)

此外,招聘经理在雇佣美国海归方面没有太多经验,只有31%的招聘经理表示他们的公司在过去两年中,雇佣了拥有美国教育背景的员工。然而,当公司雇佣过美国海归时,面试选择差距会减小27.3%。

相对于外资企业,中国的其他类型企业对美国高等教育的了解较少,在雇佣美国海归方面可能缺乏经验。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外企在面试答复率上的差距相对较小,而其他类型企业的面试答复率差距较大。

海归求职该何去何从?

近年来,关于海归学历在劳动市场上的价值,存在各种不同的观点和争议。Chen博士这项3年前完成的研究首次提供了因果关系证据,为我们对美国海归学历的实际影响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针对美国海归就业难的问题,Chen博士认为中国留学生对教育回报的了解可能不够准确。

他引用了智联招聘的一项调查数据,约70%的回国留学生表示他们的薪水低于预期,只有1%的薪资高于预期。研究发现,学生对自己国家的劳动力市场教育回报方面了解不足,放在国际上可能也是如此。

由于在中国就读名校具有不错的薪资回报,中国学生和家庭很可能将美国知名高校与较高的劳动力市场收益联系在一起。此外,中国学生通常从留学中介那里获取有关美国教育的信息,而留学中介更愿意宣传甚至扩大留学的积极方面。


Chen博士的研究虽然以美国海归为研究对象,但是美国作为中国学生首选的留学目的地,其高等教育文凭在中国劳动市场的份量对所有海归都具有借鉴价值。

一边是企业招聘经理缺乏对国际教育体系的深入了解,另一边是海归对国内市场薪资水平缺乏合理期望。错位的信息差,让海归留学人才的求职之路变得曲折,也让犹豫选择国际教育路线的家庭发出灵魂拷问:要不要送孩子出国留学?

以美国为例,根据2023年大学理事会最新报告显示,美国公立大学平均一年州外学费已经涨到了2.91万美元(20.7万人民币),美国私立大学平均一年学费涨幅更加明显,达到了4.15万美元(29.5万人民币),大约是中国公立大学学费的40倍。

高昂的留学成本换不回一份体面的工作,这是很多家庭当下所面临的现实。然而,选择国际教育的家庭应该理解并认识到留学并非一条通往成功的捷径,也不总能带来高回报。

在过去的十多年中,国际化教育发展迅猛,培养出了大量的留学人才。然而,由于中国企业相对较少开展海外业务,对海归或跨国人才的需求并不是非常高。因此,许多海归毕业生面临着就业的挑战,发现他们所接受的国际化教育在国内就业市场上并没有带来明显的优势。


但是留学生也大可不必灰心,在外滩君看来,从长远来看,随着中国企业海外扩张的需求不断增大,接受国际化教育具有重要的隐形价值。今年5月,大华银行(中国)有限公司(大华银行中国)发布最新研究报告《大华银行企业展望调查报告(中国篇)》,该报告调研了588家营收在1亿元至40亿元之间及40亿元以上的中国企业。

调研结果显示,2023年,中国企业出海热情不减,超过90%的受访企业有强烈的海外拓展需求。

随着中国企业海外扩张的需求不断增大,对于具备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人才的需求也将逐渐上升。

根据猎聘大数据统计显示,2023年1月至11月,海外职位同比增长41.71%,投递海外职位的求职者同比增长92.87%。

在知名电商平台负责海外招聘的人事经理杨洋,透露海外招聘需求的确在今年持续走高:“今年我们发布的海外岗位相比去年增长了30%。”

陈天是2018年从法国知名大学研究生毕业,此前在美国一所Top 30大学完成了本科学习。在毕业当年,他成功入职国内头部互联网企业。由于留学期间已经适应不同国家的生活,她获得了外派机会,先后前往南美洲、欧洲和非洲担任当地分公司的HR。

出海后的陈天不仅薪资翻倍,而且职位晋升空间也大了不少。“空闲时间,我还去周边国家玩了一圈,开了很多眼界。”回忆起在海外工作的日子,陈天表示是一段成长迅速又无比美好的时光。

杨洋告诉外滩君,出海企业更倾向于招聘有留学背景的人才。这主要是因为出海企业需要与当地团队和中国团队进行频繁的沟通,常常会面临文化上的差异和冲突。

“我们曾经面试过一位在中国出生并在美国接受教育的留学生。由于他在中资和美资企业都有过工作经验,深知两种文化的差异,我们发现他可以在中美文化冲突的情况下发挥重要的协调作用。因此,我们最终决定向他发放offer。”

国际化教育不仅仅是学习外语和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全球意识、跨文化沟通能力和创新思维。这些能力即便现在没有充分发挥的用武之地,但是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不远的将来,海归人才在就业市场上会有更大的舞台,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注:本文图片来自Pexels

参考文献:

(上下滑动浏览)

1.Chen Mingyu(2023), The Value of U.S. College Education in Global Labor Markets: Experimental Evidence from China

2.2023-2024 USNEWS美国留学白皮书 从学业版到就业版——应届生的留美升学与就业指南

3. College Board 2023 Trends in college pricing Highlights 

https://research.collegeboard.org/trends/college-pricing/highlights

4.Ma J, Baum S, Pender M (2017). Trends in college pricing. Technical report, College Board, New York.

5.《2023海外留学人才就业发展报告》

6.华尔街见闻 《大华银行最新调研:超九成企业有强烈的海外拓展需求,新马泰成热门目的地》

7. Boss直聘《中国海归人才就业选择报告》(2018)

8. 21世纪经济报道 《企业招聘“海归光环”减弱,留学生就业“冷热不均”》

9. 全球化智库(CCG)&智联招聘《2018年中国海归就业创业调查报告》



▼精英说今日视频推荐
“在看”我吗↓↓↓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
相关阅读
重启人生!复旦在美流浪博士近况曝光!昔日雇主为他发声...阿里取消双十二,再造一个“年终好价节”,背后原因,令人深思每月无条件给游民750美元!实验结果"推翻一票人想像"...颜宁当选中科院院士!清华毕业,普林斯顿终身讲师…妥妥拿了“大女主剧本”!黄屏总领事访问普林斯顿大学华人攻破上世纪数学难题:求一张白纸上的所有线条上共有多少灰尘|普林斯顿&纽大一次申请108所大学,被全美第一的普林斯顿全奖录取,她怎么做到的?美国高校学生人数大幅下降,哈佛、普林斯顿、哥大等藤校扩招国际学生!比亚迪今年招聘3万人,每月收12万份简历,本硕985也被挤下了舞台新泽西州-离普林斯顿大学30分钟车程内的顶尖私校推荐重新拿起笔来普林斯顿社会学教授深入分析:中国人为何迷信名牌大学?全职招聘 | 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新岗位机会开放!准留学生寒假必读丨普林斯顿教授书单曝光,推荐收藏告文学城网友书普林斯顿数学系:把研究生“扔到河里”,游过去就是博士有200万,是买房还是送孩子留学?普林斯顿大学博士近3万份简历投递实验结果,令人深思...农村长大,爸爸不认字,新西兰女孩逆袭为普林斯顿高材生!颠覆Transformer霸权!CMU普林斯顿推Mamba新架构,解决致命bug推理速度暴增5倍简历投出之后杳无音讯…求职“小黑屋”你了解吗?6041 血壮山河 卢沟桥之变 10前方战报:普林斯顿大学、杜克大学、康奈尔大学RD阶段开始发出面试通知!苏东坡诗文里的酒与酒鬼普林斯顿开源34B数学大模型:性能媲美谷歌Minerva,参数少一半!550亿token专业数据训练普林斯顿博士生高天宇指令微调进展速览:数据、算法和评估扒手梅西百货挥舞枪支引恐慌; 员工与SEPTA签订新合同涨薪7%; 普林斯顿和天普大学跻身全美十大最时尚校园乌克兰火线入盟成泡影普林斯顿大学数学系传统:把研究生“扔到河里”,游过去的就成为博士在全美第一的普林斯顿大学,我上了一门中国人最少的课藤校里究竟有多少卷王!普林斯顿调查报告出炉,超半数学生至少递交9门AP考试成绩!普林斯顿学霸:高科技素养是未来“金钥匙”,小初阶段如何未雨绸缪?哈佛 PK 普林斯顿,你会选谁?食品公司2万月薪招人啃鸡爪?招聘方:只录取4名,已收到2000份简历留学生真实职场竞争力如何?普林斯顿博士研究3万份求职简历,发现了答案……推荐收藏!普林斯顿教授书单曝光,准留学生们寒假必读!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