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期三阴性乳腺癌生存提升近20个月的背后 | 李俏:骨髓保护为“化疗长跑”保存体质
乳腺癌已成为全球第一大恶性肿瘤。其中,恶性程度最高的三阴性乳腺癌占乳腺癌患者总数近20%。由于缺乏精准治疗靶点,三阴性乳腺癌可用药物较其他亚型更加匮乏,患者预后差,甚至一度被称为“最毒的乳腺癌”。此类患者存在巨大的未满足的临床需求。
日前,国际著名的乳腺癌领域学术会议——第46届圣安东尼奥乳腺癌研讨会(SABCS)上披露了多项乳腺癌临床最新进展。其中,一项针对转移性三阴性乳腺癌的Ⅱ期临床研究G1T28-04的事后分析显示,曲拉西利+化疗方案,对比单纯化疗,显著延长了患者生存期。其中,在后续继续进行全身性抗肿瘤治疗的患者中,前期接受曲拉西利+化疗的患者中位总生存期(OS)较前期仅化疗的患者延长了近20个月。
该治疗方案在三阴性乳腺癌临床应用的前景如何?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乳腺科李俏教授认为,骨髓保护剂与化疗等疗法的联用,有望为晚期三阴性乳腺癌治疗带来新的曙光,但该疗法还需要在中国患者人群中得到进一步验证。
三阴性乳腺癌(TNBC)是指免疫组化结果为ER、PR和HER2均为阴性的乳腺癌。与其它乳腺癌亚型相比,TNBC具有恶性程度高、肿瘤侵袭性强、早期复发率高等特点。TNBC一旦复发转移,患者生存率将会大幅降低。晚期TNBC的5年生存率仅为14%。TNBC的基石治疗方案为化疗,近期也有抗体偶联药物(ADC)以及PARP抑制剂、免疫治疗等新疗法在TNBC领域与化疗联用,带来针对部分人群的获益,但患者总生存期(OS)仍不理想,且治疗相关毒副作用是患者难以绕过的困扰。
“晚期肿瘤往往不可根治,我们临床上要寻找那种能够持续控制肿瘤,让患者带瘤生存的治疗方式。可能就是生命不息,治疗不止。”李俏教授说,对晚期TNBC患者而言,是否能耐受多轮化疗,是影响患者生存的重要因素,所以医生密切关注患者的体质以及治疗的不良反应。
曲拉西利是短效、高选择性、可逆的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CDK)4/6抑制剂,在中国获批的首个适应症为小细胞肺癌领域化疗前给药,降低化疗引起的骨髓抑制的发生率。骨髓抑制是肿瘤治疗中最重要的不良反应之一,也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化疗疗效。因此,曲拉西利对以化疗为主的TNBC治疗方案也有潜在临床价值。
李俏教授介绍,曲拉西利与哌柏西利等长效CDK4/6抑制剂同靶点,用法与适应领域却截然不同。长效CDK4/6抑制剂主要用于HR(+)乳腺癌的直接抗癌,但也因永久性抑制了CDK4/6激酶,会伴随骨髓抑制的不良反应。曲拉西利则是在化疗前短暂性抑制CDK4/6激酶,提前保护正常细胞,让骨髓干细胞免受化疗损伤。这种抑制作用在化疗后即解除,为患者的抗癌“持久战”保存了耐力。
G1T28-04研究的更新数据显示,中位随访12.7个月后,在后续继续接受全身抗肿瘤治疗的患者中,接受曲拉西利+吉西他滨+顺铂(GCb)化疗方案的患者,对比仅使用GCb化疗的患者,恶中位OS显著延长(32.7个月 vs 12.8个月)。并且,无论患者后续接受何种抗肿瘤治疗或不接受后续抗肿瘤治疗,曲拉西利+GCb患者的中位OS和中位PFS均高于仅接受GCb化疗的患者。
后续接受全身抗肿瘤治疗患者的总生存期
化疗前应用骨髓保护剂除了降低化疗不良反应发生率,为何还在研究中显示出对TNBC患者生存期的提升?李俏教授说:“前期我们已关注到曲拉西利在mTNBC中显著延长OS的数据。
今年SABCS发布的G1T28-04事后分析和动物试验数据,进一步佐证了骨髓保护对抗肿瘤治疗的重要意义——前期接受曲拉西利给药的患者,进行后续治疗的比例明显高于未使用曲拉西利组,治疗持续的时间也更久。这说明骨髓保护提高了患者对后续治疗的耐受度。患者整体免疫功能受到了保护,有助于他耐受更强的治疗方案,以及通过联合免疫治疗带来协同增效。
动物实验流程
然而,李俏教授也指出,本次SABCS公布的数据来自曲拉西利海外Ⅱ期临床研究,尚未包括中国患者。“一项针对TNBC的Ⅲ期临床试验正在进行中,作为全球多中心研究,纳入了足够数量的中国患者,会更具说明性。我们期待尽快看到数据结果。”
目前,李俏教授作为牵头人,正在开展一项中国多中心的研究者发起研究(IIT),针对局部晚期三阴性乳腺癌患者进行术前联合化疗和免疫治疗。该研究旨在观察曲拉西利对化疗骨髓毒性的影响以及对免疫功能的保护。研究正在入组阶段。
“三阴性乳腺癌当前很多疗法,实际还是以化疗为根基,也都绕不开骨髓的副作用,脱发的问题,黏膜的问题等。骨髓保护剂让化疗减毒增效,适合与以化疗为主的多种TNBC治疗方案搭配,发挥协同作用,而不存在竞争关系。因此我相信曲拉西利在该领域有很多方向值得进一步探索,例如联合更多化疗方案、联合ADC、用于新辅助治疗等。我认为,保证患者的免疫功能完整、体质良好,就能承受更多的治疗,患者的生存期就会更长。”李俏表示。
专家简介
李俏 教授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乳腺内科副主任医师,
硕士生导师
北京协和医学院临床医学八年制博士毕业
主治乳腺癌的内科治疗,尤其擅长乳腺癌的化疗、
靶向治疗、内分泌治疗
北京市优秀人才青年骨干
美国MD Anderson癌症中心访问学者
负责多项国内外抗癌新药临床研究工作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乳腺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会
副主任委员
北京健康促进会乳腺癌防治专委会主任委员
北京乳腺病防治学会青年学术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兼任JCO中文版、Cancer中文版、《中华乳腺病杂志(电子版)》、《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等编委
曾在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 (IF:50.717)等杂志发表多篇学术论文
*此文仅用于向医学人士提供科学信息,不代表本平台观点
编辑 | 朱慧雅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