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林海东
昨天(1月19日),一条消息惊动了不少人——“朝鲜测试水下核武器”,于是,后台收到一些留言或私信,让我们评论此事;有好心的朋友甚至提醒我们,说“朝鲜进行核试验了”或“朝鲜进行水下核试验”了,让我们速评,仿佛事情(和丹东草莓一样)很大。
首先亮明我们的观点,所谓“朝鲜测试水下核武器”这事儿,属于我之前所说的“新常态”,只是朝鲜“高强度施压”和“压倒性回应”等既定方针的具体体现。自2022年下半年以来,这些做法基本已经形成了一种基本模式,即美韩日动作在先,朝鲜的“压倒性回应”在后。2024年新年以来,随着朝鲜八届九中全会“高强度施压”方针出台,朝鲜的“压倒性回应”水平有所上升,每个动作都像大招,但实际上仍然是复制上述基本模式。我在评论今年朝鲜相关动作(海上炮击、高超音速导弹试射等)时,曾经讲过,2024年朝鲜的动作将是频繁的,这是一种新常态,需要冷静对待,别太拿它当事儿。以此次“朝鲜测试水下核武器”为例。1月19日的国防省发言人谈话《绝不容许冒险的军事对抗狂热》,是此次“水下核武器”消息的源头,但这份谈话依然是朝鲜式的三段论——
- 事情起因:美韩日三方1月15-17日在济州岛周边海域进行海军联演,出动包括美国“卡尔文森”号航母、“普林斯顿”号宙斯盾巡洋舰在内的多艘舰船。
- 朝鲜回应措施:朝鲜国防科学院水下武器系统研究所在东海水域进行了正在研发的“海啸-5-23”水下核武器系统的重要试验。
- 朝鲜警告:朝军水下核应对态势进一步完善,对美韩日海军未来的海上行动将继续予以回应;强烈谴责对美韩日新年以来威胁朝鲜安全的“冒险行动”,并对由此造成的“灾难性后果”提出严正警告;预告朝鲜将继续提升战争遏制力,将进一步扩大其“强大实力”。
其中,最重要的是回应措施,亦即大家所关心的“朝鲜测试水下核武器”问题。让我们来看看究竟是怎么回事儿。首先,完整的表述是“国防科学院水下武器系统研究所进行了正在研发的‘海啸-5-23’水下核武器系统的重要试验”,但重点在“正在研发”和“重要试验”。这大致意味着“海啸-5-23”这个“水下核武器系统”还没有成型,定型还需要至少数月时间,形成战力也尚需时日,但大致可以预期在今年年内。其次,“海啸-5-23”,显然是去年亮相的“海啸”系列水下无人攻击器的兄弟。“海啸”系列水下无人攻击器,被朝鲜称之为“核无人潜水攻击艇”,定义为“潜水式战略武器系统”;@养鸡曾经用俄罗斯核鱼雷“波塞冬”,称之为“金塞冬”,我觉得这是个很恰当的比喻。此前赋予“海啸”系列的这些概念和定义,其实就是此次所说的“水下核武器系统”,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核鱼雷”,有点儿文字游戏的意思。第三,与“海啸-5-23”这个“水下核武器系统”相关的“重要试验”是什么?我不是很懂武器这些玩意儿,但无非是动力系统试验、壳体试验、导航系统测试、智能识别系统测试、战斗部搭载测试等等。个人认为,从此次朝鲜发布消息的层级、试验主体的性质来看,大概还没到搭载模拟核弹头测试的地步,更不是什么核试验。类似的“重要试验”大致还要搞几次,公开或非公开的。水下武器系统不像导弹,往天上一射,美韩日皆知,你不公开,美韩日替你公开,所以,水下武器系统试验的公开还是要从“回应”、“威慑”的角度来看待。第四,为什么我拿它不当事儿?朝鲜的事儿太多,有些很重要,有些鸡毛蒜皮。像此次“水下核武器系统”的“重要试验”,则因为其处于“正在研发”阶段,所以,我暂时把它划在鸡毛蒜皮的范围内。那么,它什么时候才会重要起来?等国防科学院正式宣布它试射成功的时候,或者等金正恩亲自到场观摩的时候。那时候,这个神神秘秘、故弄玄虚的“海啸-5-23”才算定型,就要考虑它的生产、列装以及实战性,就要考虑它会给我们带来何种影响。但现在,且让它“正在研发”吧。第五,武器研发这种事情,大家明里暗里都在搞,属于常态化动作,并不因为朝鲜搞,它就具有什么特殊性。如果非要找出特殊性的话,那么也无非是违反安理会相关决议规定。但问题是,朝鲜认为那些决议“非法”,所以,它搞这种武器研发也仍然不过是常态化动作。综上,朝鲜此次进行“水下核武器系统重要试验”不是核试验或水下核试验,只不过是新武器研发过程的诸多试验之一,且将其作为回应美韩日海军联演的手段,是“新常态”,不必被它迷惑,而我们所要重视的,是如何看待与应对这种“新常态”,而不是一惊一乍、大惊小怪。说白了,美韩日海军联演看上去是行动,但实质是遏制朝鲜的一种姿态,朝鲜显然是明白这种姿态的,所以,回应措施也是姿态性的,拿一个“正在研发”的东西做“重要试验”作为回应措施。而“压倒性”则体现在“水下核武器系统”,旨在威胁对方的航母与宙斯盾巡洋舰。虽然看上去很猛,但大家都是在做姿态,同时继续各自为对方下一步行动提供借口。这互为借口、导致半岛紧张局势螺旋式上升的个中奥妙,才是我们真正应该重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