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繁花》之后再见胡歌,戴着小红帽、留着小胡子威风全无,但我更想为这个他鼓掌

《繁花》之后再见胡歌,戴着小红帽、留着小胡子威风全无,但我更想为这个他鼓掌

育儿

要说刚刚过去的2023年,我有什么“意难平”,“没约到中国考古博物馆门票”绝对算是其中之一。


最开始,我是因为同事说它“人气超过国博和故宫”而产生了兴趣,后来深入了解之后才发现,它的火爆,理所当然。


作为一座大型历史考古类博物馆,也作为第一家以考古命名的国家级专业博物馆,中国考古博物馆内藏有大量一线出土的珍贵文物,可以让大家从更加微观的考古视角,得见中国的历史和文化。


从不一样的角度,能看到怎样的历史?


我自己非常好奇的同时,也觉得身为历史迷的大宝会喜欢这种不同的体验。


当然,除了考古视角之外,直面那些珍贵文物时的震撼感,也是非常宝贵的体验。


比如“绿松石龙形器和铜铃”


它出土于二里头遗址,因其形象极其接近中华民族几千年崇拜的龙形图腾,被称为“超级国宝”,曾经轰动考古学界,这回就作为中国考古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之一,首次面向公众展出……


图源:美术报


可惜的是,这家博物馆去年9月刚刚开放,因为是新馆,也因为这些国宝级珍贵文物,所以极其难约,每天限额500人,这都5个月过去了,热度依然居高不下,总是刚一放号就秒光。


寒假已经开始了,娃有大把的时间陪(zhe)伴(mo)父母,但这么好的一处遛娃地,奈何就是约不到


好在,最近我特别留意了考古相关的消息,第一时间就发现了一部宝藏纪录片——《何以中国》


适看年龄:8岁+


建议不在北京(还有像我一样约不到参观名额)的同学,一定要把这部纪录片列进孩子的寒假待看列表。


因为,从“展现文物和历史”的角度去看,它就是众多考古博物馆包括中国考古博物馆在内)的“平替”;


而本片对历史情境的生动再现,以及对中华文明有深度、有条理的探寻,甚至可以让它成为“高替”——


比起走马观花逛博物馆,这部纪录片会更巧妙地引导孩子“物见人”,看到博物馆里看不到的古代中国。


考古视角下的灿烂文明


《何以中国》的宣传语里有这样一句话:


“生长在世界东方的古代中国文明,跋涉万年岁月而来,蹈蹚出一条不同于世界其他文明体的发展道路,创造出灿烂盛大的中华文明。”

我们总是说“上下五千年”,现在又提出“万年岁月”,依据是什么?


中华文明不同于世界其他文明体,到底不同在哪里?


灿烂盛大的中华文明,又是如何“灿烂”“盛大”的?


“考古讲史”这条路很难走,但却是解答以上问题最合适的方法。


本片用“何以中国”作为片名,看似是在问:“是什么成就了今日的中华文明?”


其实,它是以无数考古一线出土的文物为基础,还原出千年之前人们的形象与生活,展现泱泱中华文明形成、延续、发展,最后成为如今独特文明的全过程


从距今4万年前东亚现代人起源,一直到距今6000年前,逐渐出现陶器、定居聚落、农业起源,这是我们的文明“在摇篮里的孩提模样”。


这就是“跋涉万年岁月”的根据。


图源:纪录片《何以中国》


从彩陶到玉器,各个部落在中华大地上开始长距离文化交流,满天星斗交相辉映,在距今6000年到5000年时,形成“文化之中国”。


这就是中华文化不同于其他文明的基础。


图源:纪录片《何以中国》


而祖国大地各处丰富精彩的考古发现,让我们看到了长江流域、黄河流域和北方地带文明的兴起与壮阔、碰撞与融合,逐渐成为了今日之中国。


这些物质成就,正是中华文明灿烂盛大的直接体现。


图源:纪录片《何以中国》


为了用文物讲好这些积淀了千万年的故事,《何以中国》的制作团队下了大功夫。


画面上,无数细节巧思令人惊叹。


博物馆里难得一见的文物,片中有高清细节,生怕我们这些门外汉看不懂,还有贴心的“对比介绍”;


图源:纪录片《何以中国》

已经被岁月侵蚀得难以分辨的图形,片中会重新描摹,重现古人创造它们时那无边的想象力;


图源:纪录片《何以中国》

那些不知有什么用处的文物,通过剧情演绎的方式,重新“活”了起来,成了古人生活的一部分;


图源:纪录片《何以中国》


只凭想象难以在脑海里形成概念的小小村落和巨大城邦,被最大程度复原,看完之后,会觉得豁然开朗……


图源:纪录片《何以中国》

文本上,主创团队同样极尽巧思。


他们并没有简单地把“说话”的任务交给文物本身,而是将300万字的文字资料,梳理成40余万字的脚本,最后打磨成每集不到1万字的绝美解说词。


文采斐然的同时,也有历史的厚重、文明的光辉。


在讲一万三千五百年前的一场葬礼时,解说词是这样的:


图源:纪录片《何以中国》

“这一次,仍然生存的人们心头涌起了悲哀和思念,他们不能再像其他的动物一样任由死去的同伴在自然中慢慢分解。


他们想用这样一种"仪式"来告别曾经一同生活过的人,让她用一种特别的方式沉睡,就像婴儿回到了母体,就像活着的人和死去的人之间永远有一种联结。


在描绘秦汉时期时,解说词是这样的:


图源:纪录片《何以中国》

“那些城邑,道路,边关,堰渠,曾见证着秦汉时期每一个鲜活的人,如何在这片山河湖海间,努力经营着自己的一生,慢慢垒就矗立历史长河中的巍巍王朝。


他们曾眼望星辰;他们曾背负长天;他们曾跋山涉水;他们曾生死离别;他们曾在不知觉间,成为两千年后今日中国的奠基。


在描述商朝灭亡前夕时,解说词是这样的:

图源:纪录片《何以中国》

“商人好问,问天问神问祖先,凡事他们都要问卜,直到有一天,神不再应答。


这样的文本或许不算通俗易懂,但词语句段之间流淌出的情感,在观众字斟句酌之后,反而更能凸显文字背后的文化魅力。


图源:网络评论


对了,本片旁白的配音演员是刘琮(《流浪地球》里人工智能Moss的配音),听起来自带“理性”加成~


理性的声音与充满文学性的文本加在一起,称得上是理性与感性的完美结合,不催泪,但深刻。


细节之处见真章

“《何以中国》,不仅仅是一个关于我们祖先和历史的故事,也是我们正在继承创造并将留给后人的故事。”

——《文汇报》

作为一部“考古讲史”类纪录片,《何以中国》的落点本就在考古发现的点滴细微之处。


文物,文物背后的古人,古人的经历,这些都能让人从更微观的角度看到中国。


制作团队确实也是这样做的。


普通士兵黑夫和兄弟的一封家书,讲述了战争年代士兵对家的牵挂。


图源:纪录片《何以中国》


十八年不曾离开驿站的啬夫弘,为都护、使者、公主、将军、列侯们传过无数封信。

图源:纪录片《何以中国》

吹奏骨笛的少年成了族长,父亲教他制作的骨笛,“后来不小心摔成三段,他便在断裂处钻上几对缀合孔,用线细细缠裹,音色仍旧优美如初。”


图源:纪录片《何以中国》

远行的西坡少年,参与大汶口的宴席,不懂礼节的他端坐起来,将他乡之“礼”记在心间。


图源:纪录片《何以中国》

这些人物没有台词,只有表演,给人的感觉更加真实,更能让人感同身受。


因为,历史本就由小人物书写,他们身上发生的故事,与如今的中华文化息息相关,也与我们每个人的故事相差无几。


彼时彼刻,正如此时此刻。


从《摇篮》时期的少儿,到《星斗》时期的少年,再到《古国》《择中》时的青年壮年,中华文明就如同纪录片中一个个鲜活的人一样,逐渐成长壮大,不断发展。


图源:纪录片《何以中国》


巧妙的故事和形象设计之外,制作团队对场景的还原更加细致。


开播之后,《何以中国》官博曾经发了一组图,让我们知道了什么叫“处处有来历”。


有根据学者研究还原的碣石宫西阙楼;


图源:《何以中国》官方账号

有参照画像砖复原的汉代太学场景;


图源:《何以中国》官方账号


有根据秦兵马俑还原的秦将“兔耳朵”造型。


图源:《何以中国》官方账号


南越王墓出土的玉佩,回到了南越王的身上;


图源:《何以中国》官方账号

大汶口的宴席,出土文物应用到每一个具体场景之中;


图源:《何以中国》官方账号

祭祀仪式开始,博物馆里那些玉璋、玉琮、玉龙到底有什么作用,孩子们通过一个画面就能搞清;


图源:《何以中国》官方账号

还有我心心念念想看的绿松石龙形器。

图源:纪录片《何以中国》

为了保持它最完美的状态,学者们一直没有将它完全挖掘复原,如果去博物馆,我们只能看到它半埋在土里的样子。


图源:纪录片《何以中国》


但在纪录片里,我们不仅能看到它原本的样子,还能看到它被一名巫师握持在手,郑重地舞动。


图源:纪录片《何以中国》


从“倒叙讲史”到“作序讲史”


还没看正片之前,我先去看了导演笔记和制片人采访稿,才发现制作团队最初的设定和如今纪录片的播出顺序并不相同。


天门石家河古城,图源:导演笔记


本来,整个八集可以分为前后两段。


前半段是《摇篮》《星斗》《古国》《择中》四集,从万年前的东亚现代人起源,讲到二里头文明兴起和“最早中国”诞生,主要讲的是从多元化到一体化的发展主线。


图源:纪录片《何以中国》

后半段包括《殷商》《家国》《天下》《秦汉》四集,从商朝的兴衰讲到秦汉一统,直至多民族统一的“中国”诞生,进入全新的发展时代。


图源:纪录片《何以中国》

不过,在拍摄过程中,主创团队遇到了一个问题。


“我们发现从“摇篮”开始的叙事,并不能够直接回应或提出“何以中国”这一命题。”


用纪录片学术总制片人、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秦岭教授的话来说就是:


“尽管东亚地区早期中国有自己独特的发展背景和路径依赖,但从定居到农业,从村落到国家,这个宏观的发展节奏并不为中国所独有。”


所以,他们想要使用倒叙的方式,从秦汉向前追溯——


先给出大一统的中国的概念,再一步一步向前寻找构成中国的各种特质是什么,又是何时形成的。


但是,咱们讲史向来都是“夏商周、秦两汉”这样叙述下来,倒叙不仅违背了一般逻辑,还非常难以实现,也给观众理解增添了难度。


所以,最后,制作团队选择用《秦汉》作为整部纪录片的“序”,先给出“中国”的概念,再去一步一步解答“何以中国”。


也就是说,同学们看第一集《秦汉》时,千万不要觉得这是一部从秦汉时期讲起的历史纪录片,也不要觉得这是单纯的倒叙手法,而是要把第一集当成序言,带着对“中国”的认知,一集一集看下去,进一步了解中华文化早期的发展脉络……


图源:纪录片《何以中国》

相信看完这部纪录片,再去看“何以中国”这个问题,孩子们都会有自己的解答,也都能认识到中华文化根深叶茂,从未断流。


那么,关注考古学、对中华文明追根溯源又有什么用呢?


我觉得这个问题,可以用考古学家段清波老师的一句话作答:


“考古学让遥远的过去和无限的未来血肉相连。”


也就是所谓的“知来处,明去处”,寻古是为了问今,溯源是为了流长。


图源:纪录片《何以中国》

清华附中校长王殿军的一段话,很适合评价这类纪录片:


“……展现出的是一种开阔的大格局、大视野,能够打通过去、现在与未来,培养起孩子们对天地万物等量齐观的心胸。”


每一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都会有无数瞬间问出那经典的三个问题: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


众多哲人都无法完全解答的问题,只能让孩子自己去看,去听,去思考。


泱泱中国,巍巍华夏,孩子们生于斯、长于斯,深厚的中华文化基因本就在血脉中流淌,只等着孩子去探索、去发现。


而《何以中国》就像一扇窗,透过它,孩子们可以从客观的考古视角认识中国,跨越历史长河,感受这片土地的文化渊源与历史脉络,也感受到中华文化与自己的紧密联系。


文化,只有先认识和理解,才能去谈保护和传承。


懂得家国大义,才知道什么是理想、责任和担当。


图源:《何以中国》海报


这部纪录片2023年12月初刚刚上线,一共八集,每周一更,马上就会完结,刚好可以给娃留到寒假看!


至于资源,爱优腾、B站、优酷等平台的会员均可观看。此外,还有东方卫视旗下的“百视TV”app可以免费观看


部分图源自网络,侵删

参考资料:

纪录片《何以中国》

川妈说说

眼尖的同学肯定认出来了,纪录片第1集中出现了大明星胡歌。他在其中饰演汉朝悬泉置邮驿里任职最长的一个吏卒——啬夫弘,不是他常演的的大英雄、大老板,而是一个小人物,“丝路古道上的基层干部”,短短几分钟的表演、没有台词。

最后,他默默凝视着回家的解忧公主,眼里似有万千情绪。我们之前在敦煌路过悬泉置,在新疆夏塔徒步时听过解忧公主的故事,看到这一幕回忆涌上心头,忍不住鼻头泛酸。


这不是胡歌第一次参与纪录片了,之前他还为书籍纪录片《但是还有书籍》配音(胡歌突然发声,依然为最爱的她,暖心又令人唏嘘)。我们都明白他在其中的价值,所以犹豫了一下,还是决定在标题里提到他。透过他,希望更多人带着孩子一起来看这部纪录片,进一步认识理解我们的母亲——中国。

推荐阅读

豆瓣9.5,国产纪录片新天花板,孩子应该看见的另一个世界

豆瓣9.4!被央视点名的女明星,又拍出了中国不为人知的一面

一集封神、开播9.7分,国产纪录片新天花板,暑假必看榜一!

孩子寒假只看一部纪录片,我会毫不犹豫推荐它!

竟然因为一部片,有了场说走就走的旅行……


​​​​​​​

​​​​​​​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
相关阅读
《繁花》又带火了这个单品,到底怎么挑?这篇说明白《繁花》这个细节,没人拍得过王家卫?爆单!胡歌、唐嫣带火,1702元《繁花》双人餐、1.68万/晚套房被抢光!上市公司回应《繁花》再度刷屏,胡歌用腹肌告诉你一个真理!在《繁花》中发现了胡歌现任老婆《繁花》胡歌爆火,而她身材火辣,自律健身,却不为人知...《仙剑》到《繁花》,胡歌霸榜必有大牛市?|智氪豆瓣开分8.1,收视率第一!《繁花》不仅热度、口碑双开花,还让这个最有“腔调”的取景地再次封神!营销周报|借势《繁花》,美团打造「繁花美食」;饿了么「班味」小票大搞「互联网黑话文学」《繁花》,让一些上海人体验恐怖谷效应​《繁花》爆了!一集广告可达10条,1702元同款双人餐、16888元一晚同款套房被抢光!胡歌的西装也火了,裁缝店电话被打爆……还原比《繁花》更繁华的上海商业,繁花经济未来走向何方?《繁花》胡歌爆火,但这个秘密再也藏不住了....《繁花》,灵吗?沪漂7年,她拍下了《繁花》之外的上海《繁花》胡歌的这页PPT帅爆了,真不愧是宝总!藏有一个重洋4深度好文|《繁花》里不仅有胡歌,还藏着半部中国金融史…墨尔本Flinders车站这个大胡子圈粉上万!“想为他搬来澳洲!”《繁花》里不仅有胡歌,还藏着半部中国金融史…不再更新博文了你喜欢《繁花》,但你未必了解90年代《繁花》爆火:拿捏人性,高手都深谙这个道理!似锦《繁花》里,这位腔调盖过胡歌的“90后”,带给每个孩子三点成事“须知”为何《繁花》受官媒力推?《经济学人》这个解释耐人寻味!《回眸北斋之浮世绘世界》 上上海人的敢穿、爱赶时髦,被《繁花》看透了黑洞简史 序言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繁花》终集,这个词点了题是人都不是好东西一周必读丨《繁花》热播,黄河路火了;这个元旦你去东北旅游了吗?《繁花》爆火:抢了胡歌风头的上海滩“老法师”,竟然是他?《繁花》胡歌这页PPT太牛了,征服黄河路!《繁花》金宇澄:年轻人怎么看待上海,都合理《繁花》最大赢家不是胡歌,而是91岁的他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