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建88个MDT,覆盖近1800病种,华西怎么做到的?
2008年底,华西医院以提升患者门诊体验为出发点,成立了疑难病会诊中心,开启了疑难病会诊工作;2013年5月开始探索MDT门诊;2016年初开始启动MDT联合门诊改善计划。其“策略金字塔”的基础,就是通过顶层设计,成立组织、建章立制。
撰文丨燕小六
睡觉打呼噜,常人看来可能是“小病”。Z女士怎么也想不到,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以下简称华西医院)会为此设置“多学科联合门诊(MDT)”,安排4个科室医生、问诊半个多小时。
来华西医院前,Z女士已经知道孩子的病根,“腺样体2度肥大。看了几家医院,给的治疗方案不一样。同一医院、不同科室说得也不同。儿科觉得要手术,五官科认为暂时不用”。
这就是传统专科诊疗弊端。各科医生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内为患者服务,但科室之间缺乏沟通,结果是患者就诊周期长、诊疗效率低、就医成本高、看病满意度低。
为改善患者就医体验,我国基于现代医学模式转变,提出发展MDT。华西医院作为我国西部疑难危急重症诊疗的国家级中心,每年患者服务量超800万人次,巨大的就医需求促使该院不断完善MDT及相关制度。
经过15年实践和摸索,该院基于机制、流程、协同、信息化建设等多方面,确立了一系列MDT管理要素,包括成立组织、建章立制;明确MDT新病种申请标准及患者准入标准;运用信息化手段,实现专家门诊、MDT联合门诊及多科疑难会诊等高效联动,优化诊疗流程,改善医患体验度。
截至2023年10月末,华西医院共形成88个MDT,其中肿瘤类MDT34个、非肿瘤类MDT54个,涵盖疑难复杂疾病、罕见病等多领域。按照国家卫健委《疾病分类代码国家临床版2.0(2022汇总版)》,相关MDT覆盖1819个病种。
受访者供图
做好MDT第一步:
建立制度,实现可持续
截至目前,业界对MDT的定义尚未完全统一。其实施形态、模式也因地而异。一般来说,医院、医生会根据自身实力,以病种、系统或分期来设计MDT,定期或并不定期地邀请本院多科室专家,集中讨论筛选出来的病例。有的医院会根据医生意愿、建立“专家库”,按患者病情,抽调MDT人员。有的更像是几个医生组建兴趣小组。
患者能不能进入MDT、会由哪些医生参与,有时靠运气。有些时候讨论很成功,但患者只是得到一个建议,很难转化于临床治疗。缺乏制度保障,自发组建的兴趣小组随时会因工作压力、诊疗分歧、人情冷暖等因素而解体。
复盘MDT发展现状、问题和瓶颈后,2016年初,华西医院以提升患者门诊体验为出发点,启动MDT联合门诊改善计划。其“策略金字塔”的基础,就是通过顶层设计,成立组织、建章立制。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门诊部主任、党支部书记万智告诉“医学界”,医院在门诊部建立“罕见病中心”,下辖疑难病会诊中心、罕见病诊疗与研究中心。迄今,门诊部罕见病中心已制定一系列MDT管理规范和制度。
目前MDT新病种的成立包括“自下而上”及“自上而下”两种方式。针对前者,各学科可以根据发展需要,以兴趣小组的形式,向医院提出申请。就后者来看,各个专病中心成立后,医院会积极推动成立相关MDT,以支持学科发展。
申请MDT新病种时,要确定MDT名称、牵头科室及团队负责人、团队成员、联络员,并确定开诊时间和地点、收费标准、患者准入条件等。每个MDT团队需由3个及以上科室组成,团队负责人是正高职称,出诊专家原则上是副高及以上职称。每个科室至少要有2名医师,实行A、B角模式,以保证门诊连续性,实现“应开尽开”。
“门诊部会审核申请资料,查阅该MDT涉及病种的后台数据,了解患者是否普遍存在院内辗转就诊经历等。有些病种可能罕见,很久才有一例,但它切中就医痛点,就可以开展MDT联合门诊。”门诊部罕见病中心科长何谦说。
新申请的MDT门诊一旦通过审核,即可排班开诊。门诊部提供制度、设备、场地等支持。华西医院的日均门诊量约1.7万人次,门诊楼常年人头攒动。医院划出门诊一楼A3区作为专区,并细分各MDT门诊坐诊时段和诊室。比如“口呼吸与颜面生长发育MDT”是每周二12:30-14:30出诊。“疑难关节疾病MDT”则是隔周二16:30开始。
《MDT联络员工作职责》明确指出,联络员原则上是工作两年及以上的本院医师。主要任务包括审核每个患者在挂号时提交的基础资料,确保符合准入条件者能看上门诊,以保障MDT门诊质量。针对那些挂了号、但不符合MDT准入条件者,联络员要做好转诊和解释工作。
何谦表示,经过多年发展,该院MDT联合门诊在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四固定”“两标准化”“两灵活”的工作制度。
四固定:MDT门诊看诊病种、专家团队、看诊时间、看诊地点固定;
两标准化:MDT病种申请和成立流程标准化,患者就诊流程标准化;
两灵活:定制化添加团队外专业,按需安排团队内出诊医师。
为优化效率,华西医院还区分MDT门诊和多科疑难会诊。前者适合诊断明确、需多学科治疗的患者;后者倾向于诊断不明、涉及多器官系统疾病者。此外,前者可由患者主动求诊;后者仅限本院副高及以上级别的医生发起,由看诊医生根据患者病情推荐参与会诊的科室及亚专业。
受访者供图
用好信息化,医患都省力
MDT的核心是跨学科融合,信息化和数字化是制约其开展的客观因素。在部分医院,患者的病史资料、影像和检查检验结果无法在院内完全公开。不同科室撰写病历、病史的习惯有差异,参与MDT的专家们首先得花时间收集、整理患者在不同学科的诊疗数据,从中抽丝剥茧、捋重点。
此外,我国患者习惯到大医院、找专家、看专科。不少MDT是由接诊医生推动或介绍的。但大型综合医院长期存在挂号难题。有些医生也不清晰会诊转诊标准。有需要的患者因此滞留在流程中。
信息化建设是重要的解决手段。华西医院在医生端、患者端双双发力。
该院的门诊HIS系统和“互联网医院”医生端均配置“一键推荐MDT”功能。医生看诊后,能在后台直接看到MDT准入条件、必备检查检验资料,推荐患者进入MDT。也可以根据患者病情需要,直接为其预约MDT号源,有效简化患者进入路径。
患者能在网上预约通道进入“多学科会诊”预约。在线预约时,患者能看到MDT团队简介及接诊条件等,就诊形态分线上、线下两种。患者自行预约时,要先填病史、上次就诊时间、医院、诊断等内容,上传检查检验、出院记录等资料。
MDT联络员在移动端提前审核网约患者资料,了解患者病情。MDT看诊前,联络员会填入患者基本信息、就诊的MDT病种、主诉、现病史、既往史、辅助检查结果等内容。MDT看诊后,团队医生讨论要达成综合诊治意见,参与者还输入电子签名,最终形成结构化的MDT电子病历。
一旦申请到MDT门诊,患者手机会收到就诊提醒。内容细至到院时间、就诊时间等。医院自研的短信平台也会给MDT团队医生发提醒消息,通知其最近一次MDT时间、地点、待诊人数。
问诊结束后,患者若有后续诊疗需求,MDT团队内专家可以一键将患者转诊给团队内其他医生,为患者提供连续性就诊服务。至此,覆盖诊前、诊中、诊后的全流程闭环服务达成。
华西医院与华西第二医院、华西口腔医院携手打破院际壁垒,开展院际MDT和院际多科疑难会诊,形成了华西医学中心各附属医院相关专家参与的院际多学科诊疗模式。目前,门诊院际疑难会诊系统已经实现跨院会诊申请、邀约、跟进等。
受访者供图
诊费没涨,医生为何积极想干?
MDT的规范开展,有效地解决了患者“急难愁盼”问题。华西医院调查显示,2022年,该院多学科诊疗患者满意度为100%;通过个性化排班、短信通知分时段候诊等举措,患者候诊缩短至0.5小时,较2021年都有进一步提升。
这符合复旦大学医院管理研究所高解春团队完成的“中国公立医院多学科协作诊疗(MDT)管理模式研究和推广应用实践”及其结果。根据项目调研,85%的MDT患者认为,相较于传统门诊,MDT门诊就医“比较满意和非常满意”。70%左右的受访患者愿意将MDT推荐给自己的亲友。相比过去多次挂号、反复陈述病情求医,患者普遍更倾向于一站式、个性化的MDT诊疗方式。
MDT对医生、科室、医院也获益显著。
不同学科间的诊疗方法不断融合,有助于适宜新技术的发展和诊疗方式的优化。目前,华西医院MDT联合门诊涌现临床新技术超过30项。其中,脑垂体瘤MDT成功完成1例世界最小年龄颅咽管瘤患儿经鼻内镜切除手术及世界罕见混合性生长激素泌乳素细胞腺瘤幼儿双镜联合手术;先天性心脏病MDT成功完成全国首例危重新生儿主动脉缩窄支架植入术;肝癌MDT成功完成首例肝静脉系统栓堵术(LVD)诱导下的第二阶段根治性肝癌切除术等……
截至目前,各团队发表基于MDT的SCI总量超400篇,开展MDT相关项目近百项,收获了多项重量级授牌。
MDT管理模式对医院人力资源配置、医生诊疗行为管理、绩效管理、患者管理、病案管理等,都提出较高管理要求,促使医院管理向更加精细化、科学化和规范化发展。
“为推动多学科诊疗发展,医院经常会表彰优秀MDT,鼓励他们做经验分享,以提高全院疑难重症诊疗水平。”何谦坦言,目前MDT联合门诊按参与专科每科90元收费,若MDT团队有4个科室4位专家出诊,诊费为360元,但看诊一位患者往往需要半个小时左右,明显多于常规专科门诊。
万智表示,近年国家印发多份文件,提出加强MDT门诊建设。“华西医院一方面积极向优秀者取经,一方面靠自己摸索。未来,我们希望完善基于互联网+的MDT信息平台建设,完善制度、建立标准化MDT评价体系,形成疑难罕见疾病患者知识图谱、管理路径和辅助决策系统。”
来源:医学界智库
责编:田栋梁
编辑:赵 静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