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紫竹院街道养老服务中心——“电子陪护”伴袁奶奶平安过年科技2024-01-31 09:01开栏的话: 2024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我们党正以中国式现代化的美好愿景激励人、鼓舞人、感召人,各行各业的人正接续奋斗、砥砺前行。即日起,中国电子报开设“新春走基层”专栏,我们的记者行走于基层一线,带您一同感受信息技术给广大人民群众带来的美好幸福生活。1月底,正值隆冬时节,北京紫竹院街道养老服务中心一层活动室内却春意盎然、欢声笑语。“人间烟火色,舞龙迎新年。”制作龙舞花灯、书写春联福字是本周老年学堂的主要活动,十余位老人在工作人员的指导下,认真摆弄着面前的红色材料纸。老年学堂上的写春联活动“我今年82岁,老伴今年88岁了。”坐在一旁的袁奶奶和记者唠起了家常,前不久她刚和老伴转入到这里。袁奶奶退休前是北京理工大学的教授,两个子女都不在身边。“进养老院前,我们一直就住附近,熟悉这里的环境,更有感情,还有这里的阳光更好。”老年学堂上附近居民制作龙舞花灯此时,袁奶奶正静坐在椅子上——双手大拇指按住数据采集板,心电图就出现在智能终端的显示屏上,测量结果被自动存储作为日常监测数据。“现在的科技了不得,30秒就测了个心电图,真方便。”袁奶奶和老伴都患有慢性心脑血管疾病,老两口一直坚持测量血压和心电图。袁奶奶在测量心电图传统心电图监测步骤繁琐——平躺在床上、露出手腕脚腕、清洁皮肤、放置电极导联、收回电极导联。相比之下,电子心电监测器操作就简单便捷多了,袁奶奶无需他人帮助,自己就可以完成。袁奶奶的老伴也坐到旁边。工作人员帮忙输入入住编码,不用撸袖子,胳膊直接伸入测量筒,机器开始自动识别测量,记录结果自动上传到系统,形成电子病历。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根据结果提示的监控风险和生活建议,供测量者参考;而测量数据即时保存,医护人员可以随时调用。床头上的毫米波雷达离床感应和体征监测系统据了解,作为北京首家区域养老服务中心,紫竹院街道养老服务中心三层所有的托老房间都安装了毫米波雷达离床感应和体征监测系统,相比传统的托老房间安装摄像头,毫米波雷达可以以非接触方式实时获取房间内老人的呼吸、心率等生命体征信息。“如果老人的呼吸心率有异常、或者出现摔倒等情况,雷达还会报警给服务中心的护理台和护理人员的手机APP,护理人员会第一时间赶到。” 养老服务中心运营主管李鑫月介绍说。目前养老服务中心使用的智慧健康养老技术和产品很多——智能语音系统、毫米波雷达、无创检测和人工智能分析……入住的老年人很快就能接受和适应这些技术和产品。“老年人如果用得好还可以在自己家安装一个。”李鑫月建议道,我国90%的老人都选择居家养老,如果这些智能化的设备和技术可以在普通老年人家中普遍应用,不仅可以为家人提供监测和报警,也能为养老服务机构定向提供服务提供了基础信息。“春节期间,工作人员会轮流休息,但是这些‘电子陪护’却可以7×24小时在岗。”李鑫月表示。延伸阅读:三大电信运营商亮出年度“成绩单”大模型“造车”新模式加速涌现作者丨王伟编辑丨邱江勇美编丨马利亚监制丨连晓东点个“在看”不失联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来源: qq点击查看作者最近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