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集看哭,两集治愈!B站新出高分纪录片,寒假不看可惜了
看点 寒假里,怎么能少了高品质的纪录片?今天要推荐一部新推出的“封神之作”,虽然只有短短5集,却在B站收获了9.8评分,豪华制作班底,画质精良绝不输BBC。更难能可贵的是,它不仅聚焦了中国五大国家公园的独特魅力,还传达出中国人对自然观、美学观和生态文明观的思考。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童书妈妈三川玲(ID:tongshuchubanmama)
文丨小满 编丨瑞丹
排版|Jennifer
年底能量耗尽?奉上今日这部解压纪录片,看完瞬间你一定会被温情的小动物和大自然美景安抚治愈。
周一刚上班,同事就迫不及待地在群里和大家分享她在周末看的神级纪录片,据说各个年龄段都适合,让我们一定一定要去看!
提起“国家公园”这个词,不知道会不会有像我一样一脸疑惑的小伙伴,它和我们常规意识里的公园有何不同,是不是面积大一点的公园就可以称之为“国家公园”呢?
我国将自然保护地按生态价值和保护强度高低依次分为三类,即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自然公园。按排序可以看出,国家公园是级别最高的一类,是我们国家自然景观生态的天花板。
自然公园大家应该比较熟知,我们常见的森林公园、地质公园等这些都是。而国家公园与一般意义上的自然保护区不同,更不是一般的旅游景区。
它设立的初心是要保护自然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和完整性,同时兼具科研、教育、游憩等综合功能。每一个国家公园都是一个整体的生态系统,一边是极致的原生之境,一边是神奇的动植物。
但是国家公园并不是“无人区”,那里有祖祖辈辈在此生活的原住民。
2021年我国首批有5个国家公园成立,它们是三江源、大熊猫、东北虎豹、海南热带雨林和武夷山国家公园,同事提到的这部纪录片,正是以这5个首批国家公园为主题介绍我们中国的动植物。
纪录片自2023年11月23日开始在B站播出,一共5集,每集45分钟,目前已完结。
纪录片的制作团队也是豪华班底,与曾拍出现象级纪录片《众神之地》是同一团队。《流浪地球》和《三体》御用配音刘琮担任解说,知名音乐人徐鲤担任音乐原创。
耗时4年,拍摄了50多个珍稀物种,参与人员上百,每集都至少有4、5位科学家把关,最终呈现出来的品质完全不输BBC,每一帧画面都令人凝神屏息,10万同追的网友更是毫不吝啬地打出9.8高分,称其为“封神之作”!
不过,与BBC拍摄野外的严酷环境有所不同,这部纪录片整体基调会更加温情治愈、富有人文关怀,是更适合中国宝宝体质的一部自然纪录片。
《武夷山国家公园》
小小隼(sǔn)突破障碍伫立于枝头
电影般质感的运镜和音效,东方气韵的浪漫和哲学,活泼的故事化表达这些集合在一起,完整的向观众呈现出动植物生存智慧,传达着中国人对自然观、美学观和生态文明观的思考。
如果说《我们的国家公园》是近年来最受孩子们喜欢的自然纪录片,应该毫不夸张。
中国最极致的自然之地
所特有的中国原生动植物
国家公园,作为我国自然生态系统中最重要、自然景观最独特、自然遗产最精华、生物多样性最富集的自然之所,这里生存着中国特有的一些原生动植物们。
西南的大熊猫国家公园,在光线微弱的山洞里,国宝大熊猫迎来了新生命,熊猫母子依偎缠绵,舐犊情深。
接着镜头由低至高摇向另一个树洞,这回探出脑袋来向外张望的是外号“飞狐”的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红白鼯鼠宝宝。
随着屏幕上打出二位主演的鼎鼎大名,一出名为“断奶觅食记”的大片正式上映。
清冷的月光下,和煦的阳光里,它们日夜交替,轮番出战,或为一口含糖丰富的柿子,或为一杆纤维粗壮的竹子,使出浑身伎俩,一跃而下,匍匐而上,那种萌,那种憨已然溢出屏幕,让人忍不住想伸手抱抱。
这边厢大咖们刚吃上自食其力的果实,那边厢国家二级保护植物“杓兰”携原创剧本华丽登场。
镜头前的她可谓仪态万千,风姿绰约,独特的仿锋穴外型正是精心设计的温柔陷阱,体型硕大的熊蜂前来采蜜,无一不被其吸引而掉进花苞之中。
镜头切换成杓兰的视角,她的内壁是那样光滑,难以逃脱,熊蜂攀爬、跌落,再攀爬、再跌落...几番挣扎终于从另一个狭窄的通道携粉爬出,而这一切正是杓兰为传播花粉早早埋下的伏笔。
国家公园里,这样的故事此起彼伏。
朱鹮——中国十大濒危动物之一,仰赖着人类的稻田获取充足的虫子作为食物,繁衍后代,而人类也因此不再向农田施农药,从而获得了更健康的农产品;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羚牛,则奉献了一场堪比非洲大草原角马过马拉河一般雄浑壮阔的迁徙大戏;
野生藏狐幼崽把草甸当做练习场,它们趴在岩石上刻苦模拟伏击猎物,成败得失间引来孩子们一阵惊呼;
而东北虎和东北豹则错开时间巡视领地,在知晓彼此的情况下共存,让东北虎豹国家公园,成为了地球上为数不多能够同时供养多种大型猫科动物的生态系统。
国家公园的动植物明星们闪闪发光,它们有的是中国特有的萌宠,有的是全球仅存主要分布在我们国家公园的珍稀物种。
它们坐拥全球数十亿的粉丝,作为这一幕幕大戏的主演,它们仿佛自带剧本,以生动的故事拉近和孩子们的距离,这样的阵容也只有大自然才请得起啊!
跟随神秘的镜头
探寻生命的奥秘
中国960万平方公里幅员辽阔,由北至南横跨5个温度带,从海平面,到世界屋脊,落差居地球之冠。我们的国家公园所拥有的自然之美,必定是壮阔而多样的。
镜头之下,四季更迭,雪山草甸,山川河流,沙丘湖泊;讲究的构图,和谐的色调,每一帧都是屏保,满屏弹幕 “致敬!致敬!致敬!”
当然,对于看过BBC《地球脉动》《蓝色星球》这些纪录片的孩子们来说,这样的视觉震撼也许是意料之中,而真正让其表现力破圈的,是高科技赋能的动植物摄影。
除了“内窥镜”式的杓兰自拍,在武夷山国家公园,摄影师利用超微距拍摄苔藓的繁殖,其顶部孢蒴的成熟,蒴盖打开,孢子纷纷落下。
真菌则在幽微的光线下展示了释放孢子的全过程,暗夜里,数十亿颗孢子随风而舞,轻柔无痕,如同漫天飘雪,又如同燃烧的烟尘。孩子说:“妈妈我看到了风的形状”,足见这一幕梦幻般的场景有多经典。
在三江源国家公园,对于长势较低的珍稀高原植物,摄影师利用超高感摄影,水母雪兔子,毛莨,圆穗蓼,唐古特虎耳草,总状绿绒蒿如同爱美的少女在镜头前摇曳生姿。
动物的拍摄更加扣人心弦,全片最不敢出大气的一幕,非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里,眼镜王蛇为保护孵化中的蛇蛋残杀竹叶青莫属!
隐蔽式的拍摄手法,逐渐遮蔽黑暗身影,镜头前的压迫感,隔着屏幕也让人不寒而栗。
除了摄影,文案和配乐的才华也毫不逊色。
珍稀蜻蜓目昆虫,丽拟丝蟌,在阳光下翩翩起舞,极尽优雅,一曲《春之圆舞曲》随即响起,森林成了舞池,孩子也不自觉地跟着摇头晃脑。
海南角螳寻找雌性这一段的“小作文”则精彩至极。他们甚至给雌性角螳起了一个优雅的名字“黑美螳”,“从看到她的那一刻起,这位男士的目光,就再没有离开过她。”在试探失败之际,它说:“果然,在求爱这件事情上,过于着急是大忌。”
这笔触多像简奥斯汀笔下的《傲慢与偏见》。就连孩子都忍不住说:“妈妈,这只角螳好像害羞了啊!”
镜头扫到东北虎豹国家公园的紫貂时,轻快的音乐提示着我们这是一种有别于需要冬眠的大型肉食动物的小精灵,它伶俐而不失凶狠,行动如闪电般迅速,可不就是金庸老先生笔下钟灵的那只神兽嘛。
刘琮老师俏皮而灵动的解说更是一绝,抑扬顿挫高低起伏,可谓全剧氛围担当。难怪获高赞评论:“每一集我都守到最后,直到不再出现一帧画面,一个音符。”
孩子们大开眼界,我们大人也深受触动,仿佛与这些动植物们共情了。上一次如此感动,要数小时候听赵忠祥爷爷讲《动物世界》了。
人与自然更长久的共存
总导演曾海若说:“虽然这部纪录片没有拍摄人,但国家公园的愿景是——以人的离开,换取更长久的共存。”
这正是纪录片传递的中国人的自然观和生态文明观。
不自谦地说,如果和BBC的自然纪录片相比,《我们的国家公园》更胜一筹的便是其精神内核。
自然的法则是残酷的,从前我们更熟悉的是物竞天择,弱肉强食。然而在这部纪录片里,孩子们可以稍稍放下这样的担心,因为它给我们讲述了中国式的解决方案。
在讲热带雨林的植物生长赛跑时,乔木拔地而起只为抓住更多的阳光,最终却遭到笔管榕绞杀时,它告诉我们,共存是需要智慧的,强弱与存亡可以相互转化。
东北虎豹国家公园建立后,原住居民主动离开为野生动物让出生存空间,废弃的林中小屋成为了蝮蛇的家园。人类留下的马路则成了东北虎巡视领地的畅途,它告诉我们,人往后退一步,文明就往前进一步。
朱鹮仰赖着人类的稻田获取充足的虫子作为食物,繁衍后代,而人类也因此不再向农田施农药,从而获得了更健康的农产品;二者心照不宣的约定告诉我们,人类和动植物其实可以共生存。
看到东北虎捕杀东北狍子失败,它告诉我们,“被捕食者有了逃生的机会而免于被赶尽杀绝,捕食者也因为无法百发百中而给自己的未来留下了可续的食源。”
这些便是千百年来中国人对人与自然相处之道的理解,透过纪录片的视角,孩子们可以从中体会:东方文明讲究平衡与可持续发展,世间万物都未必天然对立。
也许是为了弥补45分钟一集没看够的遗憾,每集终了,水墨画卷缓缓展开,又徐徐合上,诗人薛涛的唐诗余韵留长:
水国蒹葭夜有霜,月寒山色共苍苍。
谁言千里自今夕,离梦杳如关塞长。
这部纪录片也许不是最好的,却可以说是本土团队制作自然纪录片的尝试与诚意之作。感谢记录了这么美好的影像,将我们的视野拓展到那片世界,让我们有机会走入这片神奇土地的各个角落。
关注外滩教育
发现优质教育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