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英赶美!中国旅客新加坡消费“双连冠”!
▲ 新加坡眼,点击卡片关注,加星标,以防失联
眼哥给大家报告三个好消息和三个坏消息。
根据新加坡旅游局数据,2023年入境新加坡的中国旅客一共消费23亿2700万新元,人均消费1711.03新元。
按人均消费,中国第一,美国排第二,澳大利亚第三,英国第四,印度第五,之后分别为韩国、印尼、菲律宾、马来西亚。
按消费总额排名,则是中国第一、印尼第二、澳大利亚第三、印度第四、美国第五,之后分别是马来西亚、英国、日本。
无论是总额或是人均消费,中国这是妥妥的超英赶美,遥遥领先啊!
中国人在新加坡消费些什么
那么,中国人在新加坡主要消费些什么?
根据新加坡旅游局数据,2023年1月至9月,中国旅客在新加坡的消费,26%花在购物,24%花在酒店住宿,22%花在餐饮,28%为其他。
对比各国旅客的消费,可以看出各自的消费倾向。
花在餐饮比例最高的,是中国游客,为22%;比例最低的,是印尼、澳大利亚、美国游客,各自为12%,几乎是中国游客比例的一半。
花在购物比例最高的,是菲律宾游客,为32%;比例最低的,是英国游客,仅为8%。
花在酒店住宿比例最高的,是韩国游客,为29%;比例最低的,是印度尼西亚游客,为13%。
第二个好消息
新中航班全面恢复
2023年,新加坡一共接待了1360万人次的国际旅客,其中印尼为最大市场,有230万人次,中国其次,有136万人次。
相比之下,2019年,新加坡接待了360万中国旅客。换句话说,去年的数据只有高峰时期的三分之一,主要是受到防疫规定和航班趟次的约束。
尽管新中两国30天互免签证措施要到2月9日除夕才启动,但是,早在一月底,两国之间的航班趟次已恢复到疫前规模。
此前,新加坡樟宜机场客流量已恢复至疫前的86%。并且,中国重新跻身樟宜机场十大市场之一。
第三个好消息
新加坡国际旅客翻倍
明年或能恢复至疫前水平
第三个好消息是:2023年,新加坡入境的国际旅客同比倍增,从2022年的631万人次,升至1360万人次。
新加坡旅游局预测,新加坡今年国际旅客应该可以达到1500万至1600万人次;最快到了2025年,有望恢复到疫前的1900万人次。
去年,国际旅客平均在新加坡逗留3.8天,略高于2019年的3.4天。
第一个坏消息
中国旅客消费是负增长
欧美旅客消费奋力直追
说完了好消息,现在说说坏消息。
第一个坏消息是,中国旅客在新加坡消费不增反降。
虽然说中国旅客消费总额和人均消费占了“双冠”,但是相对于疫前的2019年同期,中国旅客在新加坡的消费却是负增长,而且跌得不少。
2023年1月至9月,中国旅客在新加坡的消费只有2019年同期的72.2%。同样下降的还有印尼(96.4%)、印度(91.2%)。跌得最大的是日本,只有同期的63.5%,几乎腰斩。大概是与大环境有关。
相对来说,西方国家旅客在新加坡的消费却提高了。美国旅客在新加坡的消费大增65.7%,澳洲大增48.8%,英国大增28.5%。
马来西亚、菲律宾也取得双位数增长。
如果美国、澳洲、英国旅客人均消费持续增长,说不定就要撼动中国旅客人均消费冠军的宝座了。
第二个坏消息
酒店房费越来越贵
新加坡酒店业也传来消息,2023年客房入住率虽不及疫前水平,但客房收入不但恢复至疫前水平,甚至已经超越。
对酒店也来说,这是好消息;对你我广大消费者来说,只能一声叹息。
唉......
一方面,由于国际旅客人数尚未恢复到疫前规模,新加坡2023年的平均住房率只有80.1%,而2019年则高达86.9%。
另一方面,相对疫前的2019年,2023年平均房费增长28%,达到282新元;每间可售房收入则增长18%,达到226新元。
2023年,新加坡新增3210个酒店客房。同时,新加坡仍在增添新的酒店客房,包括金沙酒店,将迎来第四座塔楼。
第三个坏消息
连大学都挤满游客
第三个坏消息是,新加坡人满为患。
别的不说,连大学都挤满了游客,水泄不通,大学生连上个厕所都排队难。
没办法,谁叫你是世界排名前列的大学呢?虽说排在北大之后,但毕竟还是包了第三、第四名,还是有不少游客愿意去打个卡的,尤其是望子成龙的父母。
不说了,我得去机场接机了.......
ABC丨编辑
CY丨编审
网络资料整理丨来源
pixabay丨图源
免责声明:
1.凡本公众号注明文章类型为“原创”的所有作品,版权属于看南洋和新加坡眼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新加坡眼”。
2.凡本公众号注明文章类型为“转载”、“编译”的所有作品,均转载或编译自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递更多有价值资讯,并不代表本公众号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相关阅读
视频直播
新加坡眼旗下视频号你关注了吗?
点击下面视频,查看更丰富的内容!
想第一时间了解新加坡的热点/突发新闻,可关注新加坡眼旗下“看南洋”微信公众号,同步下载新加坡眼APP,不失联。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