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瓶装或盒装药品的包装时,会看到有一层铝制密封膜,这层铝膜称作安全包装。它的出现,与一桩在芝加哥发生的震惊全美的诡异悬案有关。七名受害者。From clockwise top left are Adam Janus, Mary McFarland, Mary “Lynn” Reiner, Terri and Stanley Janus, Paula Prince and Mary Ann Kellerman. (Chicago Tribune archive)
1982年9月29日6点30分。芝加哥近郊鹿园镇(Elk Grove Village)。12岁的少女玛丽·凯勒曼(Mary Kellerman)感觉很不舒服,似有重感冒症状,她的母亲便给她口服了一粒强生公司(Johnson & Johnson)生产的泰诺速效胶囊。随后玛丽的父母赫然发现她倒在浴室地板上,于是紧急送医,9点56分,宣告玛丽死亡。医生说,玛丽很可能是因倒地时头部遭到撞击,大脑急性中风而猝死。但送她去医院的救护员却心存疑惑:从医学上看,12岁小女孩中风的几率很低。Mary Kellerman(Chicago Tribune archive)
同一天中午。附近阿林顿(Arlington Heights, Illinois)27岁的邮递员亚当·詹尼斯(Adam Janus)感觉身体不舒服而请病假。下午,在接孩子回家的路上,他顺路去药房买了泰诺胶囊。回到家后吃了药,随即倒地不起,急救人员赶到时,他呼吸困难,瞳孔开始散大。3点15分,亚当宣告不治。医生诊断为心脏病突发。Adam Janus (Janus family)
晚上,亚当25岁的弟弟史丹利‧詹尼斯(Stanley Janus)和19岁的弟媳泰瑞莎‧詹尼斯(Theresa Janus)为哥哥的丧事忙了一天,史丹利因慢性背痛,泰瑞莎因头疼,都服用了哥哥家里的泰诺胶囊,送医后抢救无效死亡。Stanley Janus(Janus Family)
Theresa "Terri" Janus(Janus family)
死神的脚步并没有停下。
芝加哥其它地区不知情的人们,陆续有人服下致命的泰诺胶囊。同一天3点45分,生完第四个孩子在家休养、27岁的玛丽莲·莱诺(Mary Lynn Reiner)服用了一颗从医院带回来的泰诺胶囊后,便栽倒昏迷了,送医后上午9点30分去世。Mary "Lynn" Reiner(Chicago Tribune archive)
6点30分, 因为头痛,31岁的便利店店员玛丽·麦克菲兰(Mary McFarland)吃了店里的一颗泰诺胶囊,在店中昏倒,于凌晨3点15分死亡。
Mary McFarland(Family photo)
晚上9点30分,來自拉斯维加斯的空服员宝拉‧普林斯(Paula Prince)在芝加哥机场附近超市买了泰诺胶囊,服用后在自家公寓倒地身亡,床头柜上还放着一瓶开过封的泰诺胶囊。
Paula Prince(Chicago Tribune archive)
死亡事件接踵而至,且病状高度一致,医护人员讨论中察觉事情并不简单,因为死者都很年轻、病发时只有身体轻微不适。护士海伦‧詹森(Helen Jensen)认为詹尼斯家三人(亚当、史丹利、泰瑞莎)的死亡,和他们都服用了泰诺胶囊有关。
法医艾德蒙‧唐纳休(Edmund
Donoghue)相信海伦的判断,他请求在现场的调查员尼克‧彼修(Nick Pishos)闻闻死者曾服用过胶囊的药瓶。艾德蒙解释說,因为基因的遗传原因,只有百分之五十的人能闻得出剧毒氰化物特有的苦杏仁味。9月30日凌晨1点,急诊室医生汤玛士‧金恩(Thomas Kim)检验证实,有毒泰诺胶囊批次编号都是MC2880,受害者瓶中药品内含大约65毫克氰化钾,超过了致死剂量100至1000倍,足以导致一万个成人丧生。令人恐怖的讯息即刻散播开来,人们深感震惊。芝加哥民众陷入了大规模恐慌,芝市政府的电话被打爆,各诊所医院排满了怀疑自己中毒的病人,警方出动警车上街广播和在电台、电视上循环播放警告,紧急提醒市民不要服用泰诺胶囊。1982年10月1日下午3时,强生公司宣布召回批次为MC2880的所有泰诺胶囊,承诺用新的产品补偿消费者并配合芝加哥警方、联邦调查局及食品药物监督管理局的调查。10月5日,强生公司收回3千1百万瓶、市值超过一亿美金的泰诺药品,其中发现了10瓶剧毒胶囊,得以防止了更多人丧生。
警方推测,凶手是将胶囊拆开,混入剧毒氰化钾后装好,再放回货架让人购买。
警方重案组发布了罪犯刻画:凶手为男性;芝加哥本地人;内向孤僻;仇视泰诺药品生产公司或社会、政府而蓄意投毒;有精神或心理问题;从事制药或冶金等行业工作;有机会接触氰化物;凶手或有私家车,自由而方便行驶,伺机作案。遗憾的是,当时没有监控录像,缺少关键线索。人海茫茫,警方没能寻获凶手。但警方发现了两个重大嫌疑人。第一名嫌疑人,名字叫罗杰·阿诺(Roger Arnold),是一位码头工人,化学爱好者。他在酒吧里吹嘘自己就是投毒凶手。他所工作的仓库也为出售过毒胶囊的其中一家药店供过货。警察搜查时在他家中发现了一本可疑的书,这本书解读如何往胶囊里注入毒物。他室内有许多化学实验用品和一包粉末,经检测发现粉末是碳酸钾,而不是氰化钾。房间内还有很多武器。罗杰拒绝测谎仪测试。这些证据却不足以证实罗杰就是投毒案的真凶,之后的调查也没有什么进展,他最终以6000美元获得保释。罗杰获释后,怀疑是马堤‧辛克萊(Marty Sinclair)向警察告的密,于是持枪来到酒吧找马堤报复,但他认错了人,误杀了顾客约翰‧斯坦尼沙 (John Stanisha)。罗杰被判30年徒刑,入狱15年后获得假释。2008年去世。第二名嫌疑人是在投毒案发生一周之后出现的。10月6日,强生公司收到了一封勒索信,指明要给其账户打入100万美金,否则将继续投毒。警方追查到了写信人詹姆士‧路易斯(James Lewis),他住在纽约。警方发现他只是想趁机敲诈,捞一笔钱而已,并非投毒者。詹姆士因勒索罪获20年徒刑。
自此之后,警方再也没有发现新的嫌疑人,也没发现新的重要线索,侦破工作陷入僵局,但案件的影响还在持续。美国食药品监督管理局称,泰诺投毒案后的一个月,发生了大约270起类似投毒案。有人用老鼠药和硫酸投毒,还发生了在巧克力或饮料中掺混毒物的案件。
1982年11月11日,强生公司宣布向市场重新投放泰诺速效胶囊,使用全新而安全的药品包装,内设三层密封装置。
各大制药公司和生产企业出于安全起见,纷纷给产品设置了安全包装,沿用至今。二十年眨眼就过去了,四十年也过去了,无人知道,究竟是谁在泰诺胶囊药瓶里掺入了氰化鉀,也无法知道凶手的作案动机。假若当年那个投毒犯30多岁,而今也是70多岁的老家伙了。有人推测他因疾病或不明原因早已不在世上,也有人希望他能够现身忏悔。随着时间流逝,抓获真凶的希望也越来越渺茫。致电警方询问此案时,答复是:Will not give up until the murderer is caught(不会放弃,直到凶手归案)感谢您读到这里,记得把芝城第一时间“设为星标”,多多点赞、在看、转发,明天还有更精彩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