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晚“押题”,大家到底在期待什么?
还有几天就要过年了,你期待今年的春晚吗?
说实话,不知道哪一年开始,春晚已经不再是年轻人期待的晚会,反而变成了一场集体“吐槽”盛宴。
慢慢地,这场“吐槽”本身也变成了一种“整活”,不少人都表示这不比春晚好看?
的确,今年网友们已经在“押题”了,我们不妨一起来看看谁“押”得准。
歌舞类节目,先声夺人的必须是今年火到国外的“科目三”。
虽然有人说:春晚敢跳科目三,就把电视砸了。
但这还是阻挡不了网友们押题“科目三”。
一个老艺术家去学驾校学科目三,师傅问,你多大年龄?
艺术家说,我50。
师傅说,尊嘟假嘟?你快上车。
艺术家:你说公主请上车。
师傅问:你姓什么?
艺术家:我姓石,无论何时与你相识我都值……
师傅说:会不会科目三?
艺术家:怎么不会呢?我给你露一手……
(音乐起,大家自行脑补科目三……)
还有人说,既然是龙年春晚,那么必须有一个很合理的节目叫:恐龙抗狼抗狼抗~(别说了,魔性音乐已经响起来了)
小品类,“今年除夕不放假”必须作为主题出现。
员工吐槽过年不放假,老板来到单位,一阵矛盾之后,老板哭诉公司为老百姓服务的不容易,员工思想升华,终于明白这是舍小家,为大家……
最后老板出来激动地说,“今年春节不放假,我把单位当我家,我们一起~包~饺~子~”
这个时候煽情的背景音乐响起,在一片祥和喜乐中老板和员工达成了前所未有的团结,简直让人泪目~
还有今年大热的“邻里养狗”问题,姑娘问,大爷,你见到我哈基米了吗?
邻居大爷说:大爷我养过大米、小米,这哈基米是什么米?
最后矛盾解除,大家一起“包~饺~子~”
再来两个情侣吵架,女孩说:我是i 人,他是 e 人,我们不适合在一起。
大爷出来说:这有什么?你们在一起就是相亲相 i e 家人,我们一起“包~饺~子~”
网友们总结道,这小品全都是公式化创作!顺口溜开场+制造误会+争吵+穿插热梗+好了+强行煽情+包饺子。
所以,面对这样的小品,真不知道该哭还是该笑。
不得不说大家这是让春晚导演无路可走呀。再这么预测下去,春晚没节目可看了怎么办?这不把春晚导演急得连夜删改节目清单?
更有人建议,直接重播下2000年春晚,反正都是年龙。
没想到,到了2024年,大家居然会想看24年以前的春晚。
明明现在的舞美更华丽,文化娱乐生活更丰富,明明以前的信息比较闭塞,但为什么大家还是更怀念以前的春晚?
说到以前春晚,我首先想到的就是赵丽蓉老师和巩汉林老师的《打工奇遇》。
“宫廷玉液酒,一百八一杯,这酒怎么样,听我给你吹~”
只要起个头,大家都能跟上,对不对?
你要知道这是96年春晚小品,在那个年代,工商管理、社会治安都还没有那么稳定,尤其是沿海城市贩卖假货的人层出不穷,很多人一年到头的血汗钱都被骗走了。
没有强行煽情,没有当场悔悟。最后,赵丽蓉老师写下“货真价实”四个大字的时候,全场沸腾。
所以,这些台词背后反映的是什么?
是对当年那些黑心商家、卖假货牟利商人的讽刺。
你看,以前的春晚小品有对社会的观察,有对生活的深刻体悟。关注到民生,关注到商业乱相,表达的是普通人的心声,所以才会让大家这么喜爱。
而回顾近些年,就没有卖假货、欺骗消费者的事件吗?但几乎没有再看到这样的作品出现了。
再来,还必须提名陈佩斯老师和朱时茂老师的《主角与配角》。
最开始,朱时茂老师饰演正面人物,主角。陈佩斯老师则饰演反面人物,配角。
演正面人物时,朱时茂昂首阔步,话语铿锵:我是正面人物,主角儿!
而陈佩斯疯狂抢戏,企图遮挡住主角的光芒,但显然徒劳无功。
于是,他提出来互换一下服装、台词和角色,以为演主角就能改变局面。
两个人无论怎么互换角色,却改变不了人物本性。
朱时茂穿上原本反派的衣服后,反而像个“地下工作者”,而陈佩斯则像个叛变的“汉奸”。
这个作品从创作角度而言没有刻板化印象的讽刺,也不靠台词吐槽推动情节,浑然天成地讲好了一个故事。
作品打磨得硬核细腻,两位老师演技精湛,这是因为有对社会深刻的洞察,对人性有真实的思考。
不像现在的小品,大多靠堆砌热梗甚至烂梗上热搜。没有对时代的思考,全靠网友一年到头贡献的浅显的所谓“流行”,难怪大家都没有什么期待了。
三代“小品之王”
正如网友说的,以前春晚那天的梗能被我们玩一年,现在玩了一年的梗被堆在了春晚那一天。
哦,对了,这是两位老师1990年春晚表演的作品。
再还有他们的《吃面条》、《胡椒面》等作品中,很多无实物表演,你去看看就会知道什么叫做精湛的演技!
就算咱们不说小品,歌舞类节目为什么也让人失望?
你可记得1987年那个冬天费翔燃起的“一把火”?
1987年费翔在春晚炸场
那个年代的费翔,穿着时髦,深情款款,歌舞摇摆,再加上帅气的脸庞、高挑的身材,俘获了爸爸妈妈那一辈人。
然而,当年关于这个节目能不能上的问题,可是被讨论了好久,毕竟对当时的普通人来说,费翔太过时髦了。
但导演顶住了压力,为大众打开了时尚的窗口。
还有张明敏那首《我的中国心》。
不同于现在春晚定制主旋律歌曲,彼时香港还未回归祖国,这首歌可谓是唱出了大家的心声。
而且张明敏本身是一个籍籍无名的歌手,本职是九龙一家电子厂的工人,是当时的导演发掘的他。
到了后来,更多主题的歌曲反映出大众心声,也刻上了时代烙印。
1991年的潘美辰演唱《我想有个家》,讲诉了在外漂泊的人的思乡之情。
“我想要有个家,一个不需要华丽的地方,在我疲倦的时候,我会想到它。”这让当年很多背井离乡的人产生巨大共鸣。
1998年,王菲、那英两大实力派歌手携手演绎了《相约98》,这首歌也成为了一个年代的回忆。
2001年,coco李玟初次登上舞台,活力唱跳,为大家带来了一年的好心情。
再到近一些的2014年,一首《时间都去哪儿》到现在都还在流行。
一组父女连续30年的合影让无数观众看得泣不成声,从孩子呱呱坠地、爸爸英俊潇洒,一年年一岁岁,女儿也成了母亲,爸爸也渐渐弯下了腰……
所以,为啥春晚越来越没有味儿了?
因为不真诚。
借用一位老师话说就是,没有对创作、对舞台的敬畏,没有对全国人民观看这个节目的尊重,也没有对表演的真诚。
是不是用心,观众是能够感觉到的,时间也会给出答案的。
当然,有人说现在网络节目很多,观众年龄层次不一,大家对节目的需求差异很大。
但我想无论如何,老百姓心目中好节目的标准是一样的。
真诚、用心、深刻、创新。
纵观这几年,不是没有出圈备受好评的节目。
b站今年跨年晚会上,吴彤老师的笙,方锦龙老师的琵琶,郭雅志老师的唢呐,李延亮老师的吉他合奏《笑傲江湖》、《铁血丹心》,为观众带来了一场欢畅淋漓的“华山论剑”。
这才是顶级的表演,这才是我们古今融合的范本,这才是能让观众鼓掌叫好的艺术。
我们的民族乐器“整起活儿”来那是无与伦比。
犹记得方锦龙老师的曾经一人VS百人乐团,一把琵琶能够奏出千军万马的气势,让人无比震撼!
我们的民族艺术真的太需要展示的舞台了,也太需要被更多年轻人看见了。
如此,我们的民族文化才能传承下去,才能拥有文化的自信。
当然,还有2021年河南卫视的《唐宫夜宴》节目。
节目以夜宴的乐师为主角,展现了少女们从准备、整理妆容到最终演奏的过程。
14位唐朝少女身着红绿襦裙,玩闹嘻嘻,扑蝶戏水,娇嗔可爱。
最难得的是导演还用VR将很多国宝作为仕女们的“活动背景”。比如唐朝周昉的《簪花仕女图》,少女们小碎步走过《千里江山图》,越过彩墨渲染的山岭……不少观众这才真正感受到我们这些国宝的魅力。
所以你看,我们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文化,每朝每代都有其独特的艺术文化,如果真正被发掘出来该是多么璀璨闪耀呀!
这样的节目能带领更多人去读历史,理解历史,不比很多定制化节目强得多吗?
虽然在当前环境之下,近几年的小品都显得乏味可陈,但也不乏一些年轻优秀的表达者。
记得《一年一度喜剧大会》当中,《父亲的葬礼》节目就出圈了。
父亲去世了,很多人一一来参加他的葬礼。但在儿子眼中,父亲就是一个普通的工人。
有人对他说,你的父亲曾经是个黑帮大佬;有人说你的父亲是个科学家,为人类做出了巨大贡献;有人说你的父亲占星者;还有人说你的父亲是土星……
在越来越放飞自我的“父亲形象”中,观众才发现,其实父亲到底是怎么样的,大家都不了解。
而这个节目是一群年轻人创作的,他们没有什么名气,却能打磨出备受好评的作品,因为他们用心。
这说明我们不是没有好节目,而是春晚好像现在搞不清楚大家喜欢看什么了。
大家要看的不是形式化的表演,而是可以代表中国人生活,文化和精神的内容。
过去的春晚没有大牌明星,却到处都是人情味;没有互联网流行语,却能创造总结流行语;表演者们视春晚为信仰,所以充满了敬畏和用心。
现在的春晚有很多明星,却少了真诚;有很多热梗,却都不好笑;有很多节目形式,却都不打动人心。
记得在1984年春晚前,一位广西的电视观众特意给电视台写信说,为了看春节联欢晚会节目,我们村买了30台电视机!
或许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春晚成为了全国人民的“精神年夜饭”。
还是希望春晚能够找回一些当年的味道,正如那首唱了40年的《难忘今宵》每年都会响起。
参考资料:《一条》90年代的春晚,神仙打架!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