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岁雅思7分,14岁掌握4门外语,语言天才妈写给普娃家长的锦囊,太意外了!
👆优质国际教育资源,尽在“真选”,欢迎关注~
牛娃遍地跑,“天才”却不常有。14岁的男孩Bobby,就是很多人眼中的语言学习「天才」:
8岁时(3年级)在雅思考试中获得综合7分、听力单项8分的成绩,成了彼时“全球最年轻的雅思7分得主”;
11岁时托福115分,雅思8分;
业余时间学习三门二外:
西班牙语达到DELE B2水平;
法语,达到DELF B1水平;
拉丁语获得全美拉丁语竞赛中级阅读金奖、满分答卷奖。
邹歆柏(Bobby),今年14岁,目前在平和读初中。很巧的是Bobby的妈妈Joanna,是「爸爸真棒家长俱乐部」的成员,采访Joanna聊Bobby故事,我好奇“语言天才”究竟是如何“炼”出来的?更好奇,我们普通人有什么借鉴之处。
他6岁时就保持每天阅读一本原版书(章节书)的习惯;
花一个半小时读完(非精读)丘吉尔的二战回忆录,这本书有1000多页;
小学阶段,如果全神贯注学习的话,一天可以记100个单词;
……
在“天才”的背后,是Bobby妈妈从6岁开始的一步步科学的规划和引导,最关键是在整个过程中,看不到一丝一毫「逼迫」的意味:Bobby曾经在上海电视台的一档节目里聊过自己的学习生活,关于学习语言所倾注的时间,他说自己乐在其中。
△接受上海电视台采访的Bobby在对Joanna的采访中,我惊喜的发现:天才或许无法复刻,但通过「阅读→兴趣激励→内驱力达成」三步走的策略,我们普通家长一样可以带着孩子安全起飞!
这挺出乎意料的,看过太多鸡妈小班开始就抱着各种工具书让娃背单词的,但Bobby的童年与这种「任务型」作业无关。Joanna就没想过让Bobby在英语上加把力吗?
并不是。
在她眼里,接近一种语言的正确方法,一定是阅读!
说来意外,Bobby对英语阅读的兴趣,其实来源于他的中文阅读。在Bobby刚刚读幼儿园的时候,家里的固定娱乐活动,就是阅读。
爸妈每天分工,会陪Bobby读他喜欢的绘本。他特别钟情那些轻松愉快的小故事,于是Joanna和丈夫就会尽量找同类型的阅读素材,不停地「投喂」Bobby。
在Joanna看来,当孩子在「文本」中找到愉悦感,这就构成了一种刺激,如果阅读是一种能让自己快乐起来的行为,那么他一定会去重复这个行为。
说白了,由于爸妈的陪读,孩子阅读的内驱力,被慢慢建立起来了。
而Joanna特别反感的一件事则是——功利性阅读。
Bobby是幸运的,在还没有被“机械性的认字”毁掉阅读动力之前,Joanna帮他做了止损。Bobby对「好故事」的渴望被保留了下来,进而释放在了阅读之中。
而让Joanna惊讶的是,原本需要用认字卡片不断加强记忆的汉字,Bobby在感兴趣的绘本阅读中,不费吹灰之力就记住了。
随着Bobby的汉字储备量越来越多,Joanna就从起初的「主要朗读者」角色退居二线,成了「陪读者」。
中文阅读习惯的养成,让Bobby转向英文阅读时,首先过了心理关,在另一种语言里继续寻找阅读快感,成了水到渠成的事情。
他读起了经典的《神奇树屋》,Joanna起初也陪,52本书,读到快20本的时候,Bobby实现了英语自主阅读,Joanna就放手了。
如果你以为这只是个母慈子孝、不鸡不卷的故事,那你可能小看了妈妈Joanna的目标。
语言学习硬核的一面:背单词——马上驾到。
Bobby读的是双语幼儿园,三年里孩子没有任何学习英语的硬性指标,比如单词量要达到某个基数,句型和短语掌握要有多少储备等等。于是这就产生一个问题:
她以每天15页的速度,让孩子掌握《Times Giant Book 4000》所有4000个词汇,并且用每天一本英语章节书的速度,来夯实Bobby的阅读能力。
这也是Joanna唯一一次主动出击的「鸡娃」大作战。
但Joanna并没用妈妈的身份来硬性布置作业,她与儿子、丈夫坐下来开会,讲清楚利弊,她告诉Bobby什么是学术学习,这是他在整个幼儿园欠缺的,当他进入小学,就会遇到真正的学术挑战:
家庭会议之后,Bobby同意了Joanna的计划,这个暑期,她每天花大量时间陪孩子背单词、并精心安排了由易到难的桥梁书作为阅读“佐餐”,当然,主题都是Bobby特别喜欢的。
再加上孩子早已经养成了定期定时定量阅读的好习惯,因此整个过程非常顺利。
△Bobby小时候看的书籍如今回想起来,Joanna全程更像是一个特别稳定的陪伴者,她不会催孩子,更不会肆意给作业加量,对Joanna来说,「习惯」能带给Bobby一种安全感,这是持之以恒下去的珍贵动力,不应该破坏。
也就是在这段时间,Joanna发现了Bobby的语言天赋:
Bobby的出众语言学习能力,可能有天赋的成分,但也不尽然,东京大学的脑科学教授池谷裕二曾经在《考试脑科学》里,由实验得出这样的结论:
所以,当你因为Bobby能够一天背下100个单词而大呼天才的时候,或许背后,可能正是他充分调动了自己脑部的θ波。说到底,还是兴趣使然。
△参加“华夏学子说”——用英文讲中国故事获初中组全国冠军并担任主持人多语言学习,不让时间「空置」
由于Bobby超乎寻常的英语阅读能力与习惯,从进小学伊始,他就成了学校英语成绩的No.1。同时因为口语出众,Bobby还在小学四年级参加了「模拟联合国」活动,第一次参加就成为最小的参会者和获奖者。
在一次次参与「模拟联合国大会」并对相关议题的研究探索中,英语在Bobby的学术框架里,正式「降格」成了一种工具,同时「升格」的则是他对于历史与人文学科全面提升的兴趣,用Joanna话来说:Bobby进入了求知若渴的阶段。
△Bobby在芝加哥大学模联领奖
这就好比全世界的图书馆都向Bobby打开了大门,他也就不客气地「放飞自我」了:
为了了解二战,他看原版的《巴顿将军传记》;
喜欢戏剧,就去看莎士比亚原版全集;
对古希腊历史感兴趣,就去读了英文版的荷马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
进入中学后,碰到俄乌战争,他为了搞清楚两国的世代「恩怨」,读了大量俄罗斯史的文献;
但小学阶段的Bobby也面临一个不小的尴尬:他对英语的掌握已大大超越了自己的理解能力。
Bobby掌握了大量词汇,但他的阅读深度却很难拓展,因为才小学三四年级的他,无法用英语阅读哲学或者人文类的学术著作,他发现自己认识所有的词,但读不懂!
这无关努力与否,Bobby只是被一个孩子认知发展的客观规律困住了。
但现实问题也来了:如果大把的时间无法形成有效阅读,那这些时间就成了空置时间,对Bobby来说——不合算。
于是学习二外的念头,就自然而然地就冒了出来。
Bobby问了Joanna一句:除了汉语和英语,世界上使用人数第三多的语言是哪种?
然后西班牙语慢慢浮出水面。
Joanna告诉Bobby,除了西班牙,南美洲许多国家都使用西班牙语,如果他学会了这种语言,就能阅读这些国家的文献和历史。
接下来说干就干,找机构、找老师,Bobby开始啃硬骨头,西语的语法和英语完全不同,还有非常复杂的发音系统,就算是极具语言天赋的Bobby,也只能循序渐进。
△西班牙唐吉坷德雕像前但他把很多同龄孩子花在英语上的时间,都投入到西班牙语的学习上去,进步非常明显:从机构大班到小班,再到一对一教学,Bobby完全踩在自己的节奏上,他学西班牙语不到一年,就通过了Dele A1考试,去西班牙旅行时,他乘车、买票、点餐、参观博物馆,都与人交流无碍。
△因为学习西班牙语而爱上弹吉他
接下去“上马”的拉丁语,则源自一次意大利旅行。
他跟着爸妈去罗马,被梵蒂冈刻在建筑上的拉丁语迷住了,他想到了老师的一句话:拉丁语是西方语言之母,曾经大量的知识被教会掌握,而拉丁语是教会的通用语言,它为近代科学的兴起,储备好了足够的文献。
这下Joanna头大了,因为国内拉丁语的学习资源真的非常匮乏。
但好在Bobby自己的热情被点燃了,他跟着Joanna一起找了许多线上课程,从油管到CTY天才营在线课程,悉数收入囊中;当然,最后还是找到了拉丁语老师,线下从零开始学起。
即使Bobby发现,自己要面对拉丁语极其复杂的语法结构,他依然乐此不疲,因为已经接触三种语言的他,开始自发地进行各种横向比较,他发现有太多的英语和西语单词,都由拉丁语词根构成,这也让Bobby对这两种语言的认知更上层楼。
到了这个阶段,关于语言的知识,在Bobby的身上已经形成了明显的雪球效应,越滚越大。
至于法语,也是如法炮制:全家人在摩洛哥度假时,Bobby在餐厅跟一个老教授聊上了,两人在英语和西班牙语之间自由切换,可是当老教授说起法文时,Bobby语塞了,在语言这件事儿上一直自我感觉良好的Bobby,鲜有地体验到了挫败感,但随之而来的,则是又一门被排上学习日程的语言——法语。
△在摩洛哥舍遇到当地会四种语言的教授其实聊到这里,我发现Bobby的三种语言学习,都起始于旅行与日常对话——向妈妈提问;罗马的见闻与老师的见解、老教授的“刺激”……但背后还是兴趣在推着他走,是他对这些语言所承载的文化和历史所萌生的好奇心,帮助他做好了所有选择,并且一直走到今天。
再回到我们之前谈论过的关于记忆力与兴趣的话题,天赋如果没有兴趣来加持,或许依然无法完成一次爆发。
至于很多人惊异Bobby哪来这么多时间学二外三外,事实上,他只是把别的孩子学英语的时间“释放”给了这些新语言。
而且他也完全不求快,每种语言一周2小时左右的学习时间,1-2小时的练习时间,五六年下来就能厚积薄发,这又是一个不折不扣的“长期主义者”的胜利。
△埃及金字塔前和当地小朋友玩耍
读完Bobby学习语言的故事,你很容易发现,Joanna参与规划的比重并不高,Bobby一路走来自我规划的痕迹非常明显,所以当我们决定为「规划」这件事儿做总结的时候,Joanna说了这样一句:
在Joanna看来,硬规划就是以分数和升学为唯一导向的粗暴型规划,这不单会让孩子觉得学习是件特别功利的事,也容易让爸妈陷入「自卷」的焦虑之中。
△Bobby到云南支教相反,她更看重「软规划」,就是根据孩子每一个阶段的学习特性与兴趣走向,来安排相应的学习场景。根据自己的实操经验,她总结出了这4点:
孩子为什么要学语言?是为了雅思托福出成绩进好学校?这当然没问题,但家长有必要想得更深些。
Bobby幼儿园时我在外资银行带团队做项目,看到的是未来世界的图景,以及整个世界交流无国界的趋向,我想让自己的孩子成为一个“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世界公民——这才是我认为Bobby应该学好语言的初心。
在幼升小阶段,就拿语言举例,爸妈或许可以多观察孩子,他们的兴趣点在什么地方,然后定时定量的提供相关阅读素材,让他读起来快乐,不要别人读什么我也读什么,如果你家孩子根本不喜欢,ta只会抗拒阅读这件事儿。精准投喂要是做好了,到了小学,爸妈根本就不需要陪读,放手很容易。
很多人说Bobby有语言天赋,我赞同,但毕竟时间有限,随着学校活动越来越丰富,他就会面对更多取舍:比如他后来停掉了英文辩论比赛,因为他已经开始自学AP历史了,他对后者更感兴趣;
再比如,变声期他放弃了音乐剧研习,因为确实唱得不好听了,腾出来的时间,他正好投入到法语的学习中去……不要因为别人给你按了某种人设,你就去迎合什么都学,这没意义。
Bobby也经历了一些挫折,比如他考西班牙语B1的时候,第一次明明复习时间不够,但他对自己有了误判,想去冲一下,不过我没阻止,我觉得他就是有些小自负,给现实敲打一下也挺好,结果如我「所愿」没Pass。
但我觉得很好,我啥都不用说,他自己看到成绩就明白问题所在了,然后第二次以91.48的高分通过,而且口语是满分。这就是成长,家长不用太在意。
就这样,Bobby在妈妈另类的精心布局之下,把原本并不在计划里的一项项硬指标通通拿下,从3岁到14岁,整整11年,这不是朝夕之间的胜负,倒像是一次步速均匀的长跑,回头看才发现,遍地风景。
「 写在后面的话 」
时下,"报恩娃"是个热词,仿佛养娃就跟买彩票一样,一切都看天。但事实或许要残酷很多:1995 年,人类发展学家 Betty Hart 和 Todd Risley在跟踪了堪萨斯城42户有娃家庭4年之后,得到了这样一个结论:
来自高知家庭的儿童,4岁时在家庭听到的词汇,会比贫困家庭的儿童多 3 千万个。从分析表可以看出,差距随着年龄以更快速度递增。
但我相信,所谓的高知与贫困,不单单是经济上的高低之分,也是对世界与教育感知的高低之分。
语言天才少年是基因的贡献吗?可能。但看完Bobby的故事,再联系上面这张表,或许所谓的报恩娃并不存在,倒是有数不清的报恩爸妈,在潜移默化里用自己的眼界,鸡出了真正的牛娃。
故事是别人的,孩子是自己的,咱们以此共勉!
爸爸真棒·名校长圆桌论坛来啦~~
2024年3月2日上海
与6所顶尖国际校校长和招生老师面对面
聊透择校、插班、摇号、规划那些事儿
出席即赠送价值199元的择校手册
👇线下活动席位有限,扫码占座👇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