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辈子犯了什么罪,这辈子要和情侣合租
深夜加完班,你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家,却发现家门口多了一双皮鞋,浴室多出一把牙刷,今早刚倒过的垃圾桶里又堆满了外卖包装袋……
室友歉疚地跟你解释,她男朋友房子到期,只来你们家借住一晚,明天找到房子就会搬走。
你好脾气地答应下来,却发现那个陌生男人在你家住了一天、一周、一个月,始终没有要搬走的意思。
越堆越多的垃圾、逐渐拥挤的公共区域、深更半夜还在洗衣服的噪音,让你不禁质疑——我怎么莫名其妙就变成了跟情侣合租的大怨种?
千算万算,
还是跳进了情侣合租的坑
相信你在学生时代一定也曾畅想过美好的租房生活。房间门一关,自成一方天地,可以肆无忌惮地吃炸鸡喝啤酒,刷剧到凌晨也没人管,再也不用看家长或室友的脸色生活,要多惬意有多惬意。
但是,等你真正一只脚踏入租房市场,才发现原来所谓的美好,不过是一场幻梦。
高昂的房租,最先成为了拦路虎。
安居客在22年5月对北京、上海两地的房租做了一项调研,显示两地平均租金高达6500/套/月左右[1]。而生活在一线城市的应届生,平均起薪也不过八千多元[2],刨去整租的费用,剩下的钱仅用来满足吃喝都很勉强。
再看租房市场,两室及以上的户型占比超六成[3]。就算家里面积不够,很多房东为了多收取房租,也会采用添加隔断、把厨房或客厅装修成卧室的方式来出租。
这意味着,合租,是大多数初入职场的年轻人逃不开的命运。贝壳研究院的一项调研报告就显示,超八成的年轻人在毕业后都会选择合租[4]。
对初入职场的年轻人而言,高昂的房租成本会造成显著的经济压力,严重影响他们的生活质量 / 图虫创意
已经在大学寝室生活过四年的你,早就对合租颇有心得,深知“要想合租称心意,室友素质最关键”的朴素真理。
租房平台也充分考虑到了这一点,每条房源信息下方都标注了当前租住人的基本信息,包括性别、星座和所处行业,方便找房的租客筛选。就算是房东直租或个人转租,你也不忘提前码好一份“租房必问”清单,仔细了解室友的基本情况、租房期限和续住意愿。
第一次租房,你希望能找个与自己性别相同、星座相合,如果行业有交集就更好的室友,千挑万选,终于挑中一间,当机立断约管家看房、签约。
可真正搬家入住后,你才意识到,这个房子里,并不仅仅有你和室友,还有隐身在合同签约方背后的同住人。
这主要是因为,无论通过什么渠道租房,都只需要一人作为承租人与房东签订合同即可,至于在合同签订后,是否又有其他人同住,只要符合所在城市对出租房屋人均居住面积的规定,平台不会监管,房东也无从干涉。
还有些时候,你租好了房子,发现室友与平台上标注的完全一致,你与室友之间也相处融洽,自以为是租到了梦中情房,却发现突然有一天,室友带着异性回了家,自那以后,那位陌生人就再也没有搬走过。
小区门口告示栏的租房信息往往真假混杂,不少中介和二房东会假冒房东身份招租 / 图虫创意
即使你的室友素质良好、遵守约定,在合租期间从不带异性回家,也并不意味着你能摆脱与情侣合租的噩梦。
租房市场,人员流动性极高,国务院发展中心的一项调研发现,长租公寓的平均租期仅为9个月[5]。很有可能,你精挑细选的室友只是为了临时过渡短租,或是换了工作租到一半就不得不退房。
入住前你还能粗略筛选一遍室友,但等到正式入住后,室友是男是女、是单身还是情侣,可就由不得你挑剔。
毕竟,平台和房东,只想着尽快把房子租出去,既不会在带人来看房时提前告知,也不对新室友的情况做任何保证,很有可能前一天你的室友还是单身贵族,过一天,就变成了你侬我侬的小情侣。
付出更高成本,
家里却没有我的立足之地
本以为合租至少能让自己的钱包没那么拮据,甚至还天真地以为与情侣合租能多一个人来摊水电燃气费。一个月后,你幡然醒悟,这段时间交出去的钱似乎还不如自己整租来得划算。
一般来说,合租房的水电燃气费都是按房间均摊。情侣合租,两个人住一间房,消耗双份的水电燃气,却只用付一个人的钱,那些额外多出来的成本,都需要你来一起分担。
在豆瓣“我们在租房生活”小组中,就有楼主对此算了一笔账。自从隔壁搬来了一对情侣,四个月来,自己缴纳的燃气费比之前翻了2-4倍[6]。
如果花更多的钱,能住得宽敞舒适也就罢了,但与情侣合租,往往是花钱找不痛快。
最明显的不痛快,就是生存空间变得越发逼仄。
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合租的平均租住面积普遍在10-13平方米之间[7],在本就不大的空间里又塞入了一人,只能勉强符合人均居住面积不得低于4-6平方米的规定[8][9][10][11]。
狭小的合租房间里往往只能摆下床、桌子和衣柜三样简单的家具 / 图虫创意
走廊、客厅、厨房等公共区域,不得不因多出来的行李、生活用品、源源不断购入的新东西而被塞得满满当当,本就不大的空间更显拥挤,难以落脚成了常态。
这并不是你的错觉,研究表明,情侣一起做出购买决策,会导致消费的意愿更高、购买的商品数量更多[12]。
而人均居住面积越小,居住者的心理健康和满意度指数就会越低[13],拥挤会作为一种长期的压力来源[14],继续折磨着好不容易逃离了工作“魔爪”的你。久而久之,你会变得更加孤僻、不愿意帮助他人,与朋友、亲人的关系不断恶化,甚至社会支持网络断裂[15]。
与拥挤的公区相对应的,还有杂乱的环境和糟糕的卫生习惯。
自从带了伴侣回家,你的室友似乎“大变活人”。深夜顺着房门缝隙侵入你鼻尖的螺蛳粉臭味、细细簌簌的打情骂俏声和电视背景音,隔天早晨散落在茶几的零食残渣和外卖包装盒,你难以想象这成为了曾经作息健康、饮食规律、手脚勤快的完美室友的日常写照。
大量研究表明,伴侣的生活习惯是健康行为改变的有效预测因素,如果伴侣的行为不健康,另一半也更有可能适应不健康的行为[16]。
堆满未及时清洗的锅碗瓢盆的公用厨房,很可能增添其他房客的负面情绪,进而引发合租矛盾 / 图虫创意
或许单身的你无法理解,但对于情侣来说,在能够提高他们日常亲密度和关系满意度的诱惑面前,共享或适应彼此不那么良好的生活习惯,根本无足轻重,甚至,算得上一种“不太健康”的小情趣[17]。
以吸烟为例,这位新来的陌生人有五分之一的概率会吸烟[18],你原本的室友极有可能在伴侣的带动下一起吸。他们可能需要在卫生间、阳台等公共区域解决烟瘾,这不仅使原本整洁的家里常常弥漫异味,且已有充分证据说明被动吸烟会增加患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的风险[18]。
到处爬的蟑螂、腐烂的瓜果、客厅里永远散不掉的二手烟,都在一点点蚕食你的身体。
不仅如此,你还要面临与陌生异性共用马桶和洗衣机的窘境。无意瞥见洗衣机里异性贴身衣物的那一刻,火山喷发式的膈应与不适,印证了成年人的崩溃只需要一个瞬间。
甚至在传染病大流行时期,拥挤的空间和恶劣的卫生情况也会让你有更高概率被病毒感染甚至死亡[19]。
有时候,你更倒霉一些,还可能碰上情侣合租的升级版——与怀着孕的夫妇或是带着小孩的夫妻合住。更拥挤的空间、小孩的哭闹,分分钟让你想要爆炸。
只是合租而已,
我却成为他们play中的一环
你忍下多掏的水电燃气费、杂乱无章的公区、恶劣的卫生环境,以为至少在那扇卧室门背后还有自己的一方净土。但就连你最后这一点愿望,也可能会破灭。
社会学家欧文·奥尔特曼将隐私定义为“一个人与人之间控制边界的过程”[20],但很多时候,情侣真的不太有边界感。
深更半夜透过墙板传来的声响、在客厅随时随地搂搂抱抱、卧室门四敞大开露出的不雅画面让人不忍直视……
大多数情侣选择在公共空间亲热,并非是真的情难自抑,更多是为了表达占有欲和炫耀自己的幸福生活[21]。
北京社会心理研究所的一项调查显示,“在公共场所异性间过度亲密”一度被市民视为最反感的不文明礼貌行为[22]。更有研究表明,被动成为情侣秀恩爱的旁观者,会对个人的自尊水平产生负面影响,从而导致生活满意度的降低[23]。
公园作为开放的公共空间,被设计用于促进社区成员之间的互动和联系,人们对情侣在公园约会的接受度较高 / 图虫创意
如果是在大街上,还有其他路人与你一起共担伤害,但在合租空间,你作为唯一的旁观者,无缘无故就成为了他们“play中的一环”。
除了辣眼睛的画面,从约会过渡到同居,也会导致情侣间的互动行为发生一系列转变。而你,则被迫成为了这一跌宕起伏现实狗血爱情剧的唯一观众。
同居的情侣往往拥有更长的独处时间,他们也不得不面对婚后夫妻经常要谈及的金钱消费和家务分工的问题。为结婚而攒钱,可能会导致他们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更加斤斤计较[24];为谁洗碗、谁晾衣服而争论,也会导致两人间的交流更加负面[25]。
而在法律意义上仍保持个人和经济上独立的两人,还要解决普通情侣经常面对的承诺与嫉妒的问题[26][27]。下班回家,无辜的你只是恰好和室友的对象前后脚进了家门,却可能成为这对情侣矛盾的引爆装置,甚至因为心生芥蒂,原本关系还不错的室友突然开始同你针锋相对。
此外,由于缺少父母、亲友等其他社会关系网络的支持,同居也增加了情侣间暴力冲突的发生概率[28]。
同居后,情侣双方成为彼此最主要的情感支持来源,这可能会减少他们寻求家庭或朋友互动的需要 / 图虫创意
你好不容易加完班累得只想睡觉,隔壁的情侣却吵得正酣,甚至争吵升级,出现家暴。仅一墙之隔的你,不仅没办法睡觉,还被迫陷入了一个进退两难的境况。
孤身一人漂泊在外,或许有时候及时退房搬走,对你来说,是一个虽然很无奈,却更安全、更舒心的选项。
毕竟,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合租只是一个过渡阶段。在陌生的城市里忍气吞声默默积攒,也只是为了拥有更多底气。
但如果你一忍再忍,等年满四十周岁就会发现,与房屋中介续签合租的资格都已经没有了[29]。
浪潮内容编辑(外包)
多岗位实习生及线上作者
点击下方链接,投递你感兴趣的岗位
推荐阅读
网易文创浪潮工作室出品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微信编辑 | 刘笑彤
❖ 欢 迎 分 享 到 朋 友 圈 哦 ❖
浪潮工作室长期招聘作者,稿费千字300到800
公众号后台回复“招聘”即可查看。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