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流背后的男人
曹雪经常对学生说,如果有一天,他们觉得他做的东西拿不出手了,请一定要提醒他,不要再搞下去了。
这是属于曹雪的归零哲学,一以贯之地流淌在他的职业生涯中,冰墩墩之后,亦复如是。
今年上半年,曹雪团队设计的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墩”成为当之无愧的“顶流”,也为曹雪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曝光量。他坦言,现在找他做设计的项目很多,但他感到每一个都很“难”,一是因为别人对他的期望很高,二是由于他严苛的自我要求。
广州美术学院教授、冰墩墩设计团队负责人 曹雪
“创意是一次性的劳动,设计师不能沉湎于过去的成就。”带着这样的信念,曹雪一次次在巨大的声名到来之时悄然转身,不断重置那些关于功成名就的光鲜经验,力求在下一个作品里实现自我更新。
这样一位设计师,是如何保持设计的生命周期,又是如何构筑那种不断在他身上闪烁的、强韧饱满的自驱力的?带着这样的疑问与好奇,南风窗《致敬实干家》栏目组来到曹雪执教的广州美术学院,与他展开了一场深度对谈。
以曹雪的叙述为窗口,我们看见中国设计的一种崭新可能性,它关乎想象力的流动与呈现,关乎设计作为一种文明向度的存在姿态,更关乎这一代中国人在面对世界时所逐渐展现的、自信而有力的表达方式。
归零
很多人猜不出曹雪的实际年龄。
第一次见到他的人,认为他不过四十来岁,这是常有的事。而事实上,到今年年底,曹雪就满61周岁了。
关于年轻的秘诀,曹雪认为一部分应该归功于基因,剩下的那部分原因,他认为和自己的心态有很大关系。“我尽量让当天遇到的压力和挫折不过夜,睡上一觉,天亮了,心也就亮了。”
这是一种最基础的“归零”练习,却对曹雪影响深远,在他的种种人生选择背后,不难看出这种心态发挥作用的痕迹。正如那些被他抛诸身后的坏情绪一样,一路走来,他放下过很多东西,其中包括困境与坎坷,也包括许多人趋之若鹜的名与利。
1999年,留校任教14年的曹雪做了一个决定:辞去大学老师的工作,离开无锡,入职广东省广告公司。
从许多意义上来说,这都算一个大胆的决定。放弃一份社会认可度极高、稳定性可观的工作,从奋斗十余年的事业中抽身,到一个陌生的城市,从零开始做乙方的工作,无论是在那个年代,还是放到现在,都显得有些“叛逆”。
但曹雪有自己的考量。他曾在一次采访中表示:“历经实战经验的人,更有自己的观点和语言。”他所理解的设计,一定是关于人、服务人的,而只有到更广阔的现实世界中,和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了解他们的想法与需求,才能建立起对世界更为立体的认知。
曹雪放下了在无锡的一切,也包括那种顺遂平稳的人生轨迹,在省广一待就是7年。就在所有人都以为他会在这条道路上继续走下去的时候,曹雪又一次选择了归零。
“离开省广,很多人说我损失了几个亿,因为我是改制后第一任董事会成员,有很高的原始股。我走后没多久,省广就上市了。”如今,曹雪向我们回忆起当时的情形,还不忘自我调侃,“我姓曹,旁边加一个‘米’,就变成了‘糟’,或许我曹雪有钱了也不一定幸福。”
离开省广后,曹雪来到广州美术学院,他带着一线的知识与经验,再一次投身教育。
多年来,曹雪不断调整脚步,总是做着和大多数人惯性思维相悖的选择,游走在各种事业与角色之间。他似乎总在世俗意义的成功面前显得过分冷静,做出了广受好评的作品后,也总是第一个放下荣誉、继续向前走。
“我已经在心中把这份荣誉当成了过去时,而设计是只有未来时,没有过去时的。”曹雪还是习惯从自己的专业出发去理解这些外在的成就,他的“归零”不是简单的“清空”,而是及时将注意力转移到创造性劳动上,对这样的设计师来说,内在的修为,或许远比外在的荣誉更为重要。
曹雪作品的质量也不断验证着他的想法,他的设计中,不乏像广州城市logo这样深入人心的案例。他在各个领域的积累照亮了这些作品,也赋予了他捕捉时代情绪、让设计与普通人对话的宝贵能力。
2019年9月17日,冰墩墩面世。
舍得
曹雪向来是个舍得的人,也正如“有舍才有得”的古老智慧一样,他职业生涯的种种高光时刻,都像在回应曾经的一次次割舍。从这个意义上说,归零,就是更新的开始。
广州美术学院是北京冬奥组委宣讲的最后一站,人们难以想象,这座没有雪的城市,要怎样创造出一个冬奥会的吉祥物。但曹雪却说:“没有见过冰雪的孩子,也许反而对冰雪有超强的想象力。”
事实证明,曹雪的判断是正确的。他带领团队耗时10个月,经过21次大改,超过1000次小改,创造出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冰墩墩。
吉祥物的基本外形确定后,北京冬奥组委会曾找来240个儿童进行盲投,230个孩子都把票投给了冰墩墩。
曹雪用一个比喻来解释他所理解的设计:“‘设’和‘计’都是言字旁,设计是一种语言、一种表达。”对他来说,好的设计,不应是虚无缥缈的空中楼阁,而要成为一种沟通的桥梁,让来自不同背景的人们照见彼此,甚至改变人们的行动与思维。就像孩子们不用过多的言语,就能直接感受到与冰墩墩的共鸣。
冬奥会开幕式之后,曹雪曾接受一家日本媒体的视频采访,他请求记者短暂地摘下口罩,随后看到她脸上动人、友好的微笑。
曹雪对记者说:“您有没有觉得,我们虽是初次见面,却没有任何陌生感和距离感?因为在我们见面之前,冰墩墩已经作为一个友好大使,完成了沟通。这就是视觉语言的表达,它让我们一见如故,无需寒暄。”
视频的那头,对方眼眶湿润,频频点头。
不夸张地说,2022冬奥会以来,几乎每一个中国人都体会过冰墩墩的“魔法”,它超越了个体或文化的差异,重新点亮了人们灵魂中相通的部分,成为一种超越具体语言的表达方式,帮助人们感知彼此、关怀彼此。
更难得的是,在拥有如此普世的影响力的同时,冰墩墩依然能够鲜明而准确地代表中国。
在这一点上,曹雪看得很透彻,更可以称得上擅长。
“今天好多年轻人也在做国潮设计,想要弘扬中国文化,我认为冰墩墩是一个比较有代表性的参照系。”曹雪不喜欢用“标杆”一类的词标榜自己的代表作,一是觉得装模作样,二是觉得这个概念非常固化,与他的设计理念相违背。
所谓“中国风”的设计,更是不能固化。好的中国设计,一定不是传统元素的堆砌与滥用,而是让这些元素在设计里“活”起来,具备与当代人对话的能力。
“设计师首先应该具备共情能力,需要不停地转换角色,为了谁?就为了自己服务的对象、消费者。”曹雪这样说着,他身后的墙上,密密麻麻贴满了冰墩墩的创作手稿,每一张的形体、神态都不尽相同。为了让这只熊猫看起来更亲切,团队花了相当的时间去钻研细节,包括它脚部微微内八的姿势,也是为了让其显得更加憨态可掬。
熊猫是颇具代表性的中国元素,但为了让当代观众能真正了解它、读懂他,曹雪在数不清的细节里,留足了心思。
他形容设计师的眼界要高,身段要低,要真正了解大众想看到什么。冰墩墩超越了一只熊猫作为物种的定义,葆有了厚重的文化属性,深刻地与普通人的真实生活产生了联系,这离不开曹雪对中国设计的独到理解。
序章
2017年,曹雪策划了“塔外”展览,取“走出象牙塔”之意,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中国设计作品,到国外展出。
“几乎每一个国家的观众都问我同样的问题,他们说,中国设计真的是这样的吗?”在国外展出的经历,让曹雪深刻体会到哪怕是互联网时代下也依然存在的信息差,他一次次地回答外国观众,是的,这就是中国设计,而且有的已经是一两年前的作品了。
外国观众对中国设计的理解,还停留于在唐人街看到的那些东西,这让曹雪震惊,也给了他更大的动力。因为误解出现的地方,也有产生理解的土壤。
“虽然每届展览有不同的主题,但我始终坚持一个原则,那就是要以设计为媒,直观地体现当下中国人的生活方式。”曹雪始终相信,设计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最精华的部分就在于它的呈现与沟通能力,当它成为一种全世界都接受的语言、真实地展现了一个国家的文化生活,那么这个国家,也会被世界懂得。
曹雪一直如此看重设计的效用,不管这种效用是存在于宏大的意义之上,还是隐藏在生活的细节之中。
“设计师不宜做太文艺的事,当然,可以存在文艺的手段,比如诗歌、音乐,但设计还是要聚焦于那些管用的、可以改变人行为的事情上。”多年来,曹雪的态度不曾改变,他欣赏形而上的风景,但把双手放在了形而下的方向盘上。
他向我们举了公交车的例子。“公交车驶来时,因为距离太远或视线遮挡,很难分辨哪一辆是哪一路,对视力有缺陷的市民来说,很难辨认。是不是可以用不同色彩和数字图形组合的方式,解决这个问题?”
曹雪很直接地说,这样真正帮助市民解决问题的设计,比设计100张海报、号召大家让城市更美好,来得更有说服力。
言谈间,不难发现,曹雪是那种在认识论上很完备的设计师,也对很多问题有了预先的思考,并且能够真诚清晰地讲述出来。他具备一个优秀表达者所拥有的那种解释能力,而这种能力一旦用设计的方式呈现,便产生了我们所能看得到、记住的那些经典作品。
曹雪不惧于触碰设计中那些有关计策、取巧等听起来不太“踏实”的话题,恰恰相反,他认为这些能力,恰恰考验一个设计师的积累与水平。“设计应该在节骨眼上做文章,才能事半功倍。如果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取得一点点效果,那就不叫设计。”
这里的“节骨眼”,其实就是有效的人文关怀,只有真正推动文明进步的设计,才能获得大众的认同。
如今,曹雪的设计还在继续,随着作品的知名度提高,他的自我要求也愈发严苛。每一个项目,每一次设计,他都力求创造一个崭新的概念,并真实地让概念落地,成为公民生活的一部分。
凡是过往,皆为序章,借用他的措辞来说,即是关于曹雪、关于中国设计的未来时,才刚刚开始。
当我们重新注视曹雪身上的先锋、洒脱以及“接地气”,会发现在超然的想象力之外,实干精神也是一个绕不开的注脚,甚至正是这样的品格,才促使他如此关注设计的实在效用,也构成了他看待世界的方式。
《致敬实干家》栏目组的镜头,对准的就是以曹雪为代表的这样一群人,他们在历史的浪潮中不断涌现,以脚踏实地的行动构建了国家的骨骼,解释了时代的方向。我们试图通过对话走进他们的世界,以这群实干家的故事为起点,更好地理解当代中国。
民族酒业求实真年份酱酒,显然也洞察了这一重要的精神轨迹,将实干精魂融入了岁月陈酿中。
对一瓶好酒来说,所谓求实,就是求真务实,即追求酒质的真,追求酱酒年份的真。只做真实年份酱酒,不仅尊重了消费者对于酒体构成的知情权,更是用酒的语言将实干精神实在化,以赤诚匠心,延续中国文化中最为珍贵、有力的部分。
去伪存真,脚踏实地,这不仅是一个人、一瓶酒最为理想的存在姿态,更是一个民族在传递其精神火种时,最动人的力量。
- End -
作者 | 木 土
编辑 | 苏 米
统筹 | 文 芳
排版 | 静 山
投稿、投简历:[email protected]
广告、商务合作:
nfcnewmedia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