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季度GDP增速5.3%:超预期的好与不好
昨日,国家统计局密集发布与2024年一季度相关的国民经济数据,首先冲入眼帘的,是一季度GDP增速5.3%的数值,高于《2024政府工作报告》为全年定的大目标5%。
此前,界面和财新分别寻求了10多位经济学家与研究机构的意见,他们对一季度GDP增速的预判中值大多集中在4.9%—5%之间,因此这个成绩被视作“超预期”。
东吴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陶川认为,5.3%的含金量很高,作为对比,2023年一季度GDP增速同比增长了4.5%,基数不低,同时也强于去年全年5.2%的增速。
然而,良好的开局在“情绪晴雨表”的A股眼中,似乎并不令人满意,上证指数全天低开低走,在3000点上方低位运行了一天,也把前一日的大涨一并吞没了个干净。
造成反差的原因固然很多,但或也在暗示,超预期的5.3%是一个综合性的结果,经济的冷暖需要更细致的洞察。
今天的文章,小巴也同样咨询了6位经济学者,对一季度的情况进行一次更完整的把脉,也为二季度的未来提供一些参考。
谁在撑起超预期的5.3%?
先来解答第一个问题,增速为何超预期?
首先跳出来的答案,是制造业尤其是高新技术制造业的带动。
粤开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罗志恒指出,从供应上看,今年一季度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高技术产业投资都保持了较快增长。
反映的数字上,一季度,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1%。分门类看,采矿业增加值增长1.6%,制造业增长6.7%,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长6.9%,其中,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7.5%,比上年四季度加快2.6个百分点。
从投资看,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100042亿元,同比增长4.5%,其中,基础设施投资增长6.5%,制造业投资增长9.9%,房地产开发投资下降9.5%;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增长1.0%,第二产业投资增长13.4%,第三产业投资增长0.8%。
此外,民间投资增长了0.5%,而高技术产业投资同比却增长了11.4%。
出口上,作为代表高技术制造代表的“新三样”在2023年大放异彩,尽管一季度并未披露“新三样”出口的最新数据,但作为其所属的大类——机电产品出口增长6.8%,高于GDP增速水平,占出口总额的比重为59.2%。
陶川认为,这个结构基本上勾勒出了今年经济的两大抓手——出口和制造业投资。
关注对外贸易的独立经济学家谭雅玲提醒道,除了机电出口量和出口占比的情况,还有两大指标是外贸支撑GDP增速超预期的关键:
▶▷第一,民营企业的进出口额占比。这个数字一季度达5.53万亿元,增长10.7%,占进出口总值的54.3%,2023年整体的占比是53.5%,比重有所增加。
▶▷第二,我国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进出口4.82万亿元,增长5.5%,占进出口总值的47.4%,同比提升0.2个百分点。
她认为,“新三样”更多挂钩的是产品,但企业的改善主要看产能和产量。另外,传统的“老三样”尽管附加值上不如“新三样”,但却是更多民营企业和中小微企业的生计所在,他们的冷暖代表了经济细胞端的直接体感,同样十分重要。
GDP增速的另一面
与此同时,经济学者们也拿出了“实际GDP增速”与“名义GDP增速”的差异,来帮助我们更客观地看待当下的情况。
所谓实际GDP,指的是以往年的某一个固定价格来统计GDP,好处是,这一指标能反映不同时期,经济上产品和产量的变化,昨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5.3%就是实际GDP增速。
与之相对的,名义GDP增速则是以当期的市场价格来测算GDP的大小,这一指标可以帮助人们理解,当前物价对于GDP的影响。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在今年一季度名义GDP增速只有4.2%,远低于实际GDP增速。
渐近投资研究院院长、首席经济学家朱振鑫指出,造成两者巨大差异的原因在于,在今年一季度,通胀指标下降较快,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PPI为-2.8%,居民消费物价指数CPI与同期持平,以这个价格看,名义GDP增速其实并不高.
这意味着,落到企业端,生产总值的增长是“以价换量”的结果,企业利润率依然承压。
这就是“超预期GDP”增速的另一面。
与此同时,既要看到制造业投资大增带来了GDP增速的提高,也要看到其中的一些隐忧。
罗志恒看到,工业一季度的产能利用率有所下降,降至2016年三季度水平(剔除2020年一季度疫情集中爆发期),具体看,主要是汽车制造(-7.1%)、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3.1%)、非金属矿物质(-1.9%)、黑色金属冶炼和加工行业(-0.8%)下降较多。
陶川认为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可能在于生产设备并未达到其最大生产能力程度,生产效率的下降会扰动工业生产的未来进度,若未来制造业投资一味求上,则会继续对产能利用率形成制约。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需求若不持续改善,供给也将面临制约。
一德期货就留意到,3月以来,传统制造业的生产基本全线回落(下图红色为3月增长率),其中有色冶炼、化学原料及制品、橡胶和塑料、黑色冶炼、金属制品和非金属矿物等行业生产增速分别回落1.3、0.9、7.8、5.4、6.0、6.7个百分点。
“拖后腿”的消费与房地产
一旦提及需求端,就会发现一季度的数据并不尽如人意。
一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0327亿元,同比增长4.7%,低于GDP增速。按消费类型分,商品零售增长4.0%,餐饮收入增长10.8%,另外,基本生活类商品销售良好,限额以上单位粮油食品类、饮料类商品零售额分别增长9.6%、6.5%。
陶川认为,进入2024年后消费依然呈现分化趋势——复苏集中在出行、消费集中在假期,因此节后3月消费的“淡季效应”明显,社零同比回落至3.1%,拖累了整个一季度的消费数据。
值得一提的是,3月,通讯器材类、汽车类等可选品消费增速分别较2月回落9个百分点和12.4个百分点,与前述的汽车制造端的产能利用率下降构成呼应。
汽车是除房子以外的第二大消费品,而作为第一大消费品,与“消费”一起作为拉动经济“三驾马车”之一的房地产,则成了真正意义上的负累。
一季度,房地产开发投资下降9.5%——扣除房地产开发投资,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达9.3%,不扣除4.5%;民间投资方面,扣除房地产开发投资,民间投资增长7.7%,不扣除,则只增长0.5%。
财经评论员刘晓博认为,今年一季度的房地产数据是有史以来最低迷的,昨天同时公布的百强房企的销售收入和销售面积,跌幅比统计局公布的还要更大一些。
陶川则提出,3月以来,在房地产领域为数不多的“亮眼项”住宅竣工面积也同比下降21.9%。
他表示,逆风还将继续,在4月政治局会议前政策可能处于“真空期”,且去年二季度初地产销售的高基数对今年增速并不有利。
对居民而言,房地产尤其是房价的“拐点”迟迟不来,更容易对往后的消费形成抑制。
放眼二季度,哪些值得期待?
一季度的数据是对过去的总结,也一定程度上指示了二季度的发力方向。
专家们对二季度提出了以下几点展望:
外贸方面:
房地产方面:
对应到房价,他认为城市之间的分化只会越来越明显。对于一线城市、核心城市的一些核心地段,反之大部分的非核心城市、非核心地段就比较困难了。
消费方面:
不过,在大规模设备更新改造和消费品以旧换新等政策的促进下,制造业投资和消费增长有望协同促进,会是二季度内需增长的关键,来支撑上半年国内经济增长保持在5%之上。
此外,罗志恒特意指出,从一季度的居民收入结构看,主要是工资性收入、经营性收入在贡献,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增速偏低,要进一步稳定资本市场和房地产市场,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
这或许是昨日在A股市场上的投资者,最想听到的建议。
原声讲播专辑80集共赴10⼩时的“茅台时光”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