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bileye的噩梦,刚刚开始
2024年一季度,是大部分汽车零部件供应商的噩梦。一方面,来自车企降本以及销量疲软影响;另一方面,则是产品迭代慢于需求变化,甚至与趋势脱节。
本周,Mobileye公布今年第一季度营收(同比下降48%,至2.39亿美元)大幅下滑,主要原因是芯片订单减少,同时,还有市场需求不确定性以及库存过剩,客户控制支出。
此外,季度毛利率为23%,较上年同期的45%大幅下降;净亏损从去年同期的7,900万美元扩大至2.18亿美元。
在具体交付量数据部分,一季度EyeQ™系列合计交付360万套,同比上年同期下滑55.56%,环比上一季度下滑68.97%。
同时,一季度单套产品交付价格为61美元,同比上年同期提升13.17%;主要是由于域控产品(相比于前视一体机的纯芯片+算法)单价较高,但由于前者的硬件占比较高,毛利率较低。
不过,该公司预计,营收放缓将持续到第二季度,但降幅会出现收窄迹象,上半年营收预期将与上年同期持平或小幅下滑。
同时,对于今年下半年的市场行情走势,该公司表达了谨慎乐观的态度,预计下半年将恢复到正常水平。(不过,由于除中国市场之外,其余市场的新能源增量疲软,也将影响智能化渗透率。)
此外,该公司曾预计今年EyeQ的出货量将在3100万至3300万颗之间,低于2023年预计的3700万颗。SuperVison系统出货量将从10万辆增加到17.5万至19.5万辆,也低于市场预期。
好消息是,该公司的新一代产品EyeQ™6L(前视一体机)进入首批客户量产交付的时间点,尤其是相比上一代「增量不增价」的策略,目前在手订单达到2600万套。
此外,今年第三季度,更高性能的EyeQ6H将开始交付样件,作为EyeQ™ 5H的升级版,基于域控制器+环绕感知方案,并首次导入基于端到端的高阶智驾解决方案。
不过,在汽车芯片赛道竞争日益加剧的背景下,Mobileye的盈利难题仍然待解。数据显示,2021年、2020年和2019年,Mobileye的年营业净亏损额分别为7500万美元、1.96亿美元、3.28亿美元。
2022年,Mobileye实现年收入为18.69亿美元,同比增长约35%,在继续保持增收的背景下,2022年仍然维持亏损状态,全年净亏损8200万美元,较2021年小幅上升。
2023年,营收20.79亿美元,首次突破20亿美元大关,同比增长11%,不过,净亏损0.27亿美元;其中,EyeQ SoC出货约3700万套,SuperVision系统出货量略高于10万套。
而对于过去几年业绩贡献增速最快的中国市场(业绩占比约30%),Mobileye目前除了合资品牌,在中国自主品牌阵营的核心客户,仅剩下吉利、长城和上汽。
此外,Mobileye来自采埃孚、法雷奥、安波福三家合作Tier1的业绩贡献,2023年占比为68%,比上年同期降低3个百分点。同时,这三家公司也在开发基于其他计算平台的解决方案,而驱动力更是来自车企。
此前,该公司公开承认,他们的一些竞争对手拥有比自己更多或更完善的资源。同时,也明确表示,与公司合作的Tier1合作伙伴可能正在开发或将来可能开发相互竞争的解决方案。
同时,在市场端,Mobileye的入门级L2辅助驾驶和高阶智驾都面临巨大的挑战,尤其是在中国市场。
高工智能汽车研究院监测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前装标配ADAS(含L0)交付295.15万辆,同比增长29.15%,搭载率达到61.69%。
其中,L2级辅助驾驶(不含NOA)前装标配交付177.98万辆,同比增长36.35%,增速相较于过去几年,已经大幅下滑。
同时,在高阶NOA部分,一季度前装标配交付24.95万辆,同比增长199.88%,搭载率首次突破5%,继续保持高增长态势。
这意味着,对于目前主要出货量仍是依赖L0-L2级一体机的Mobileye来说,处于业绩增长的波谷周期。(数据显示,过去一年时间,Mobileye的美股市值相比于高峰期,已经下跌超过30%)
与此同时,随着英伟达、高通等同行加快舱驾一体计算平台的量产交付进展,Mobileye的产品迭代升级几乎落后一代。
今年3月,GTC开发者大会上,英伟达官方宣布,比亚迪将采用下一代超大算力跨域计算方案Drive Thor,并于明年交付上车。
和几年前英伟达Orin、高通8155备受车企推崇类似,中国车企尤其是新势力,几乎都在导入跨域计算方案。就在本周北京车展期间,哪吒汽车宣布,全球首发高通SA8775舱驾一体芯片,迈入舱驾融合时代。
同时,高通也在加快拉拢SA8775的智驾供应商伙伴。目前,包括Momenta、大疆等中国供应商已经率先入列。
高工智能汽车研究院监测数据显示,2023年同时标配舱驾分体式域控架构新车交付量达到167.19万辆,前装标配渗透率达到7.92%。而今年第一季度,上述数字继续提升至8.95%,预计全年将突破15%。
这意味着,头部车企基于成本进一步优化、硬件差异化等策略考量,将会加快下一代集中式架构的上车进程。
按照高工智能汽车研究院的测算,今年开始,以舱驾一体为代表的中央计算平台架构进入前装量产上车周期;预计到2030年,市场占比(智能驾舱标配车型)将突破30%。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