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大爽片,暴力又好笑,建议反复观看
终于,《子弹列车》释出了资源。
这部电影最大的看点,与其说是布拉德·皮特年近60了,还能帅得一塌糊涂,不如说它再次向人们证明了一个事实,那就是——
爆米花电影从来都不是一部电影理所应当地成为烂片的遮羞布。
换个更直接的说法就是:越是经典的爆米花电影,越是考验一个导演对这个世界的理解能力。
就这一点来说,《子弹列车》无疑是成功的。
以下内容涉及部分剧透
强烈建议观影之后阅读
七个杀手一台戏
POST WAVE FILM
《子弹列车》说的是七个身怀绝技、杀人如麻的杀手,在日本一列高铁里上演大逃杀的故事。
听着就很血腥又暴力,是不是?
放心,它看上去更血腥更暴力!
断骨斩筋、刀砍斧劈、枪击爆头、炸弹碎身,甚至在最后,两列高铁相撞后脱轨,横扫日本京都居民区——其血腥与暴力的程度,比《王牌特工》里的“教堂百人斩”有过之而无不及。
但如果只有血腥和暴力的话,《子弹列车》就平庸了。
毕竟现在的电影,最不缺的就是这些撩拨观众肾上腺素的的东西。
特技演员出身的大卫·雷奇(他给尚格·云顿做过2次动作替身,给布拉德·皮特做过5次动作替身),是一个很懂得如何把动作场面拍得更华丽,同时也更真实,关键是还能让观众不反感的导演。
大卫·雷奇在《死侍2》拍摄现场
把这些特质归拢在动作电影里,实际上并不容易。
因为动作一旦华丽,就会显得不真实;而一旦过分真实,就容易让观众反感。
大卫·雷奇的解决之道,就是在华丽与真实之间,注入幽默感,让风格化的动作设计,与话痨式喜剧元素完美结合,使得他的动作电影,比大多数同类作品更能吸引人。
当然,这并不是一开始就养成的。
大卫·雷奇的视觉风格一目了然
2014年执导了《疾速特攻》的部分动作拍摄后,紧接着又联手查理兹·塞隆拍摄了《极寒之城》。这两部动作电影,在动作设计上都很硬核,打斗风格尽可能追求真实。
尤其是《极寒之城》,交战动作上极尽冷硬,以至于观众体验到一种生理上的不适感,因为它太疼了,仿佛每一处骨关节随时都可能被打到断裂,而主角还不得不拖着碎骨继续前行。
这固然很酷,但也会让受众变得狭窄。
变化出现在《死侍2:我爱我家》和《速度与激情:特别行动》,那种贱兮兮、话痨式的台词,很大程度上中和了大卫·雷奇镜头下的血腥与生猛。
大卫·雷奇给“小贱贱”讲戏
你看到的暴力场面极其血腥震撼,但角色的态度和谈吐,却以一种调侃和讽刺的方式告诉观众,这不过是一场游戏,从而不停稀释暴力的冲击力。
《子弹列车》也是如此。
那些每一个开上去凶悍狠辣的角色,在实际交手的过程里,却吃尽苦头、出尽洋相。
比较典型是绰号“野狼”的墨西哥杀手,电影用一场大型MV的套路,回顾了他杀人如麻的成长经历,其冷血和残忍,也被表现得淋漓尽致。
阅片无数的观众,很难不在这个过场里,把他当成一个重要角色去期待。
但是很可惜,这哥们刚见到布拉德·皮特,就被打死了。
这个细节,可以说是《子弹列车》里虽然不重要,但却很有代表性的部分。它一再提醒观众,电影里的暴力和血腥,不过是它跟观众玩幽默的背景板。
类似处理在《子弹列车》中比比皆是。
比如一直说是彼此是双胞胎的杀手二人组,实际上一个是黑人、一个是白人;而在他们自己的讲述里,每次执行任务都是下手果决、配合默契。
但是观众看到的实际情况,却像是两个没见过世面的笨贼闯进了大都会,完全失去了对事态的掌控力度。
也就是说,你看到的血腥和暴力确实炫技、很刺激。
但大卫·雷奇却不停用揶揄的方式,来稀释这种炫技和刺激。
爆米花也有好电影
POST WAVE FILM
为什么要一边炫技般地展示血腥和暴力,一边又用幽默的方式来消解它?
首先当然是元素类型上的考量。
血腥和暴力属于动作类型的范畴,而幽默和揶揄则是喜剧类型的元素——两者结合在一起,对《子弹列车》而言,属于1+1>2的效果。
说得粗暴些就是:看一部电影,收获了两种类型。
电影类型的混搭和嫁接,一直都是电影招揽观众的手段,这在国际上都是通用的。尤其是近些年的中国电影,尤其擅长这种操作。
比如今年暑期档票房炸弹《独行月球》,就在一个电影里,融合了科幻、喜剧和爱情三种类型。
《子弹列车》也是如此。
它把喜剧元素嫁接在动作类型上,等于是拓宽了一部电影的受众群体,让它不只局限于硬汉风格的动作片爱好者,同时也让那些喜欢以电影方式来消遣时间的娱乐人群,找到了适合自己的观影内容。
毕竟像《谍影重重》系列、《疾速特攻》系列那样纯硬汉的电影,对一部分观众来说很可能引起观影疲劳:一路追杀、过关斩将、生死争夺,实在太累了,连喘口气的机会都没有。
而《子弹列车》那种玩世不恭的幽默感,就很好地缓解了减缓了这种生死疲劳。
但是,如果只是看到这一层,那还是小看《子弹列车》了。
它更大的价值在于告诉观众一个早已被忽略的基本事实:爆米花电影从来都是不一部电影光明正大摆烂的幌子。
相信不少影迷,都曾有过这样的经历。
当你批评某部院线商业大片没意思的时候,总是会有人跳出来纠正你:“这就是一部爆米花电影,就是图个乐,哪来那么多要求?”
如果看了《子弹列车》就会知道:爆米花电影越是好看,越是拼一个导演对这个世界的理解能力。
当然,它不会像伯格曼的艺术电影那样,一边描绘这个世界的暧昧与复杂,一边对人性和神性的问题发起拷问——《子弹列车》不是这样。
无论切口还是落脚点,《子弹列车》都很简单,就是在最风格化的叙事里,给予我们一个有关这个世界的充满荒诞的明确答案。
这不深刻,但是极其准确。
还是回到上边提到的那个绰号“野狼”的墨西哥杀手。
电影大张旗鼓地展示这个角色的血腥成长,给予他几乎是主要反派一般的描绘待遇,可是真正出场不到2分钟,他就被布拉德·皮特,以不情不愿的方式给干掉了。
最明显的对比是身为主角的布拉德·皮特,这个绰号“瓢虫”的杀手,从电影开始就在吐槽自己运气很差,甚至登上“子弹列车”也是因为上一个杀手闹肚子,他才被临时选来顶班,并因此被大反派认定就是杀死妻子的那个人。
但就是这个一直吐槽自己在命运面前身不由己的人,结果活到了最后,还干掉了让人闻风丧胆的大反派“白死神”。
同样荒诞的当然是“白死神”一家。
这个靠暴力和血腥起家的大反派,结果被暴力和血腥给吞噬:老婆被车撞死、视为接班人的儿子被毒死、一心想做接班人的女儿也被车撞死。
更惨的是“白死神”自己,他拿着女儿给自己的枪要打死布拉德·皮特,可是扣动扳机后却被反向爆头,半个脑袋都没了。
如果说宿命是上天写定了一个人的结局,那整个过程一定充满了荒诞不经和不如人意。
这就是《子弹列车》在结束后,留给观众的最大余味,也是这里把它赞誉为好的爆米花电影的原因所在。
所有的电影,其实拼的都是导演对这个世界的理解能力,而一部好的电影,一定对人活于世这件事,有着足够深刻也足够通透的诠释。
至于电影所仰仗的技巧。比如镜头、剪辑、动作设计和人物对白等等,都只是这种理解力的外在表现罢了。
编辑丨毛头 排版丨石页
详 细 课 程 介 绍 | 专 业 干 货 分 享
关 注 【 后 浪 电 影 学 堂 】 公 众 号
影 视 课 程 大 礼 包 免 ! 费 ! 领 !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