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探究从土地到餐桌的巨变」联禾创作计划招募
--
过去几十年,中国人的餐桌越来越丰盛,但是,餐桌背后的故事——食农体系所发生的剧烈变化,及其带来的环境、社会和健康影响,公众却知之甚少。
商业、工业和政策的三重作用重塑了中国食物体系:
母猪上楼节约土地,火龙果接受夜晚补光以便24小时进行光合作用;
电商、食品企业和连锁餐饮绕过传统的农产品批发系统,新商业模式改变了产地的格局;
网红食品层出不穷,街边的独立小店越来越少,连锁品牌越来越多;
预制菜不仅出现在忙碌得没空做饭的都市人冰箱里,也正在占领餐厅和食堂。
这些变化究竟是如何发生的?影响上下游、决定生产和消费的新兴力量如何促成了这些转变,又如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
气候变化和生物多样性减少的压力同样降临在食农体系头上,“烂场雨”落在河南小麦地里,五常大米淹在台风洪水下,广东正在经历少有的连续暴雨,这些被关注过又很快被遗忘的气候农业事件只是冰山一角,更多的环境影响还在无人知晓的角落里悄悄发生。然而,农业本身也是环境问题的制造者——生产污染物和温室气体、侵占土地、破坏野生动物的栖息地。
未来,农业想要变得更加可持续,应对气候变化挑战的同时不加剧生物多样性丧失和环境污染,究竟需要走哪条路?
大型食品企业不断推出的“低碳”和“环境友好”计划,号称将担负起自身的社会责任。但这些计划是否真如宣传所言,能够改变现状?政府的绿色政策能否兼顾农民利益和环境保护,又该如何协调?
而在另一面,中国的农业生产一步步从农村和农民中剥离出来——现在拥有土地的不是农民,农民也不一定要种地。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聚焦解决‘谁来种地’的问题”,中国农业的未来由谁来支撑似乎仍然是一个未知数。
有些问题看似距离遥远,却由日常每个消费选择决定着,普通人难以置身事外:
点一餐外卖看似便利,也可以影响劳动权益,制造废弃物;
在水果店选择从未见过的新品,可能决定一片水果产区的兴衰;
选择垃圾食品和预制菜,还是就近从农民和小贩处选购食物,意味着是否要把你的食物权利交给大公司。
如果在追问的同时,让公众深切感到以上问题与自己紧密相连,也许现状也可以从消费端发生改变。
食通社希望更多的人去探讨食农问题背后的复杂性。自2017年成立以来,我们始终在关注中国小农的现状,农业的生态化路径、食物体系发生的变迁以及食物和社会、健康之间的复杂关系。我们认为,一个真正健康的食物体系在环境和社会意义上应该是公平且可持续的。
那么,在这些快速变化的现状之下,我们该如何想象一个公平且可持续的食农系统?
2023年8月,食通社曾在北京举办了一次食农媒体工作坊,邀请了数十位媒体人参与走访食农生产和销售的现场,并参与讨论。作为第一次尝试,我们惊喜地发现,分散在各处的媒体人——无论他们所在的部门和条线是什么,创作的媒介也各不相同——也在追寻着同样的问题。他们也表示,有价值和新意的食农媒体报道需要更长期的积累和更深入的调研,但在越来越快节奏的媒体时代,他们能获得的支持并不多。
因此,食通社和多家公益和媒体伙伴共同发起2024联禾创作计划,支持媒体创作者和研究者在食农领域开展调研,并资助其完成进行面向公众的内容创作。
我们希望通过跨界合作,支持媒体伙伴生产出深度且扎实的内容向大众展示出食物和农业背后的复杂性,让公众明晰现状,思考一个可持续的未来,并采取行动,通过每一餐饭,为自己想要的世界投票。
一.“联禾创作计划”支持5-10个面向公众的内容创作项目,内容形式包括特稿、深度调查报告、评论、摄影、播客和视频等。
二.“联禾创作计划”给予入选项目5000-30000元的资助(资助金额根据具体申请而定),用以支持创作者的调研、出差、采访及内容产出等开支。
三.原则上需要在2024年6-9月完成调研,12月底前完成创作。如调研、创作和发表周期较长,请在申请时说明
四.项目优先考虑有创作经验,已经对接媒体或平台的创作者。如果以独立撰稿人、创作者的身份参加,也可以发表在食通社或入选后由组织方协助对接发表平台。
五.受资助的内容创作可授权食通社和相关媒体合作伙伴转载,并标明“受到食通社联禾创作计划支持”。
六.资金支持外,“联禾创作计划”也会和共创方、媒体伙伴、评审专家共同为入选者提供选题优化、对接行业资源等技术支持。
1
可持续食农体系,气候变化和生物多样性与食农体系的关系。
2
食品和农产品价值链;食农行业的权力关系。
3
零售和餐饮行业对农业生产端的影响。
4
电商、无人机、光伏农业等新技术和应用对食农体系的影响。
报名截止
通过初选者,准备细化方案和面试
面试
确定资助名单
开展调研和创作
完成创作并发表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