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遇到一个健谈的司机,他对我说了很多网约车行业的细节。事后,我整理录音,根据谈话内容,写了这篇文章,供大家参考。
这位司机说,网约车司机分为2种,兼职和全职。他是全职司机里面,工作时间比较平均的一类。他一天在线11小时,加上吃饭、小憩、上厕所,一天至少12个小时。他通常早上6点开工,晚上6点回家。扣除平台费用,一天毛利约400,平均一个月大约出勤29天(休息一两天),每月毛利11600。运营车强制报废(8年60万公里),比私家车严格,他的车辆购置成本是16万,每年折旧费2万,每月1700,如果算利息,那就更高。加上每月维修保养电费,车辆成本每月大概4500元。所以,一个月纯收入=11600-4500=7100元(社保和医保都得自己交)。他的电动车,两年前的购入价格是16万,现在新车不到10万,二手车更便宜。等于每年亏3万,简直就是鸡肋,卖了亏本,不卖亏更多。相当于给自己挖了一坑,要在坑里待八年。他说,早知道租车了,自己买车反而不划算,租车公司的车,每月租金也就三千多。我不懂就问:自己买车,少了一道租车公司费用,按照常识判断,应该更划算,为什么反而不如租车呢?他解释道:租车公司的确要赚钱,但他们依然有成本优势。首先,公司购入量大,可以从车厂拿到更低的折扣价,每辆车都能省几万。其次,保险可以采取众筹法,每个月只要五六千,相当于个体司机保险零售价的一半。最后,租车公司两三年之后还能操作「营转非」,进一步降低成本,这里的水很深,个人不太好操作。所以,从公司租车,虽然被公司赚了一道,但个人也能省钱省心,是双赢的合作。他还补充说,对司机来讲,租车最大的优势是灵活,合同半年或者一年,有后悔的空间,想改行还有机会。而自己买车,就像被绑死在一棵树上,只能闷头开到底。他说,其实都差不多,司机就像孙猴子,怎么都逃不出平台的手掌心。虽然运气时好时坏,有的订单赚得多,有的订单甚至亏本,但只要你保持在线,平均下来,时薪总是35元左右,几乎雷打不动。国家规定平台抽佣不能超过30%,于是平台就收29%,但平台不止一个,各平台之间还转包订单,互相跨平台收费。最后,司机付出的往往就可能超过30%。他说:有!但要保证每日出工14小时以上,不包括吃饭,休息,上厕所。比如,早上6点开工,晚上9点下班,一个月要做30天,强度非常大,是对精神和身体的双重摧残,非一般人可以承受。他说:月薪过万的司机,几乎没有私人生活时间,几年之后,钱没赚多少,身体垮了,人际关系也没了。前几天群里就有消息,一个月薪过万的司机,开着开着,人就瘫在方向盘上,再也没有醒来。网约车的门槛很低,被很多中年失业者视为救命稻草,但这可不是什么安全的避风港,而是一个越陷越深的泥潭。每个司机都有职业病,病起来很要命,这位司机的仪表台就放着一堆药,原来是止痛药和颈椎药。他看了一次病,花了五千多,躺了二十天,相当于少赚了四五千。最后,依然没有治愈,只能带病上岗,现在他只能眼睁睁看着病情恶化,实在疼得受不了,就吃止痛药。他也不知道自己能扛到什么时候。大女儿已经在幼儿园上班,但不是那种有编制的铁饭碗,这几年出生率下降很快,幼儿园新生越来越少,以后也不知道能干多久。小儿子还在读高中。他说,开车不仅伤身也伤神,感觉自己完全就是一个机器,开着开着就麻木了,脑袋一片空白,明明知道没什么前途,却只能一直开下去。问题是,几年之后,他的体力还能种地吗?我真希望在被AI彻底取代之前,这一批中年失业的男人,可以完成自己的使命,有一个平静的晚年。大数据时代,面对冷酷的算法,职业有没有高低之分?我认为是有的,主要的判别标准就是,时间与职业的关系。好的职业,做得越久越吃香,比如说医生,随着机械工具的进化,力量要求越来越低,经验和技术越来越重要,收入随着时间增加。差的职业,做得越久越发慌,比如说专车司机,身体越来越差,收入不增反降,将来还有可能被自动驾驶代替。对医生来说,时间是积累资历的朋友,而对网约车司机来说,时间是耗损健康的敌人——这就是最大的区别。驾驶这类重复性劳动,干久了会对人造成2种伤害,第一种是身体上的,比如大部分司机都有腰椎病和颈椎病。另外一种是精神上的,时间长了,人的思考能力就退化了,好奇心也被磨光,丧失了对新事物的接受的能力。人未老,心已老,对现状不满,却没有能力改变,也害怕改变。归根到底,读书还是有用的,至少要学会一门技术,可以让自己成为时间的朋友而不是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