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岁少女看抑郁短视频自杀,英国官方认定:是"社交媒体"杀死了她...
微信的规则进行了调整
希望大家看完故事多点“在看”,喜欢的话也点个分享和赞
这样事儿君的推送才能继续出现在你的订阅列表里
才能继续跟大家分享每个开怀大笑或拍案惊奇的好故事啦~
2017年11月20日,莫莉·罗素(Molly Russell)决定离开这个世界,那一年她只有14岁。
当晚,莫莉和家人共进了晚餐,又一起看了会儿电视,接着便回房睡了,一切和平时无异。
第二天早上7点左右,母亲珍妮特·罗素(Janet Russell)来到她的房间,见到的已是莫莉冰冷的尸体。
莫莉平时是个挺开朗的少女,喜欢骑马,喜欢音乐剧汉密尔顿,喜欢摇滚乐队5 Seconds of Summer,还担任学校表演的主角,怎么看也不像是会自杀的人。
父母悲痛之余,也很震惊,不知道这孩子怎么就突然想不开。
诚然,她最近一年是变得更孤僻了一些,在房间里独处的时间变多了,但她依然快乐地参加家庭活动。
2017年9月,父母跟莫莉谈了谈,说家人很担心她,但莫莉只表示:“这只是我正在经历的一个阶段”,
接下来两个月,她开始表现得更加“精神焕发”。
父母以为孩子青春期了,有些情绪波动,或者想要更多隐私,很正常,也就没有多想。
结果就出了事。
莫莉过世后一段时间,她父亲伊恩·罗素(Ian Russell)打开家里的电脑,这才明白是怎么回事。
他找到了女儿的IG账户,发现了一个名为“不重要的事”的图集,里面有几十张让人不适的图片和摘抄句子,其中一个写着:“谁会喜欢一个有自杀倾向的女孩?”
又打开莫莉的电子邮箱,伊恩发现,即便女儿已经过世两周,Pinterest仍在给她发邮件,标题是“你可能感兴趣的十个抑郁症帖子”。
原来她在房间里看的是这些东西。
2019年1月,伊恩选择公开女儿的故事,结果上了英国各大媒体的头版头条。
他很愤怒:为什么一个14岁的女孩可以如此轻易地看到这些内容?
为了求一个正义,也为了提醒公众对社交媒体的潜在危害,一家人发起了死因调查。
专家组设法破解了莫莉的手机,结果令人震惊:
莫莉在去世前的六个月里,在Instagram上保存、点赞或分享了16300条内容。
其中和自杀、自残、抑郁症有关的,多达2100条。
在Instagram上,她浏览了大量连成年人都会觉得不适的内容,比如一些配乐视频,内容是自残、自杀和抑郁主题的混剪;一些涉及到自杀场景的电影或电视剧等等。
她一共看了138个类似视频,有时还会一次性看好几个,她最后一次这么做是在11月11日,也就是她去世前九天。
她去世当天的0点45分,她最后一次登陆了IG,就在此前两分钟,她还在上面保存了一张带有抑郁症相关标语的图片......
上周五的听证会上,罗素家的律师展示了一小部分莫莉看过的一些视频,接着说:“如果有任何人感到不适,都可以随时离开房间”,
结果真有一名工作人员看不下去,离席了........
(罗素一家和律师)
除此以外,还有一名儿童精神科医生在听证会上表示,因为调查需要,他也看了莫莉生前爱看的那些视频,连着失眠了好几个星期。
连专业人士都如此,那这些东西对一个青春期少女的影响又会是什么样?
庭上,调查官对她的死因做出了裁决:
“如果将她的死因简单定义成‘自杀’,那是不安全的。莫莉订阅了大量网站,有机会看到负面的、引人抑郁的,甚至有关自残/自杀的图片和视频。”
“她真正的死因是自残,受抑郁症和网络内容影响下的自残。”
这次调查的意义,远比表面上看起来更大。
第一,调查官的裁决非常明确地将社交媒体的推荐算法列为了莫莉之死的罪魁祸首,而不是简单地说“受其影响”,二者之间是直接的因果关系。
这在全世界是首例。
第二,这次调查开辟了新的法律程序,要求涉事的两家美国公司,Meta(IG之前被Meta收购了)和Pinterest的代表亲自来英国上庭宣誓。
对于两家公司的高管而言,这同样也是破天荒第一回。
Pinterest的代表很快承认了平台的缺陷,说他为莫莉“深表遗憾”,Pinterest当时并不安全,现在也该仍然不完美,违反其政策的内容“仍然可能存在”。
(Pinterest的代表)
Meta这边的代表态度比较强硬,坚称莫莉看到的内容是“安全的”,
虽然她对莫莉的过世感到抱歉,但重要的是,要让人们有空间来公开表达悲伤,就像“呼救”一样......
(Meta的代表)
尽管如此,在听证会结束后,Meta的一位发言人仍表示,未来会“仔细考虑调查官提供的报告”,算是勉强在事后服了个软。
前文说了,这回的调查是死因调查,而非民事或刑事诉讼,所以这两大公司都不会因此被处罚。
不过此事已经连续一周登上各大媒体的头条了,甚至还惊动了威廉王子。
他说:“希望任何父母都不必经历罗素一家经历的事。他们一直以来都非常勇敢。孩子们的网络安全问题应该成为先决条件,而不是在事后反思。”
除此之外,英国议会也已经通过了一条法律草案,要求这些大型社交媒体采用新的儿童保护措施,否则就将面临巨额罚款。这其中很难说没有受莫莉之死的影响。
因此无论是为莫莉伸张正义还是提醒公众,目的都已经达到,也算是给了罗素家一个迟来的慰藉。
在莫莉过世后,一家人以她的名义创办了“莫莉玫瑰基金会”,专门帮助预防25岁以下的年轻人自杀,希望社交媒体监管不善导致的悲剧不再重演。
尘埃落定,伊恩百感交集,他说:“如今重要的,是了解我们能了解的一切,然后尽最大努力防止更多年轻的生命白白浪费。我想莫莉也会希望如此。”
“我想说的最后一句话是感谢莫莉。感谢你做过我的女儿。”
ref:
https://www.nytimes.com/2022/10/01/business/instagram-suicide-ruling-britain.html
https://www.bbc.com/news/uk-england-london-63034300
https://www.bbc.com/news/uk-63097739
https://www.theguardian.com/technology/2022/sep/30/how-molly-russell-fell-into-a-vortex-of-despair-on-social-media
--------------------
有栖川闲:现在大数据偏好算法推送真的很恐怖,我自己一个心智健全的成年人有时候都会被铺天盖地的相关信息流覆盖到窒息,下线现冲调整才能缓过来,青春期的小孩子真的很难招架得住
天狗觅食过_如何引潮汐:信息茧房太可怕了
波子汽水嗷:我记得之前有个自鲨类的bot,里面的投稿均为割腕/如果购买限制类药物/自鲨言论等,被一个大v发现发出来表示不解,结果评论都是那个bot的受众在刷“我只剩这个(指此bot)了,你要逼死我吗”之类的话,和本案类似。这个bot所有的投稿均为负面倾向,充斥血腥暴力,有教唆自杀嫌疑,像本案中这样的14岁未成年人,心智尚不成熟,很容易被影响,甚至有可能以此为“潮流”,他们不是真正的抑郁症,而是一株株在强烈负面影响下长歪的幼苗,我真诚认为我国也应当加强此类信息的监控
En_and_me:我就说了,社交平台要用户留存,要你的时间、精力、内容产出等其实是你的稀有资产来为平台创造更大的经济利润,而他们运用算法去夺取这些东西。你以为你收获得更多资讯、“攻略”、更大的世界,同时你也在被伤害。我受不了big-tech声称to create a better world,他们还不够努力
Sectumsempra22:自由的网络并没有互联网先驱们幻想的让世界变好,反而变得更糟。充斥着谎言,焦虑,压抑,对立与仇恨,可悲的是这些更“吸引”人,让人深陷其中。不只是未成年人,老年人都开始受其影响。
MyCatsAStargazer:之前微博也一直推廣那個測試憂鬱症的廣告也很煩
各位小伙伴们
微信公众号规则又进行了调整
事儿君也不得不跟大家求个三连
希望大家多多点击“在看”
喜欢的话也点个分享和赞
这样事儿君的推送才能继续出现在你的订阅列表
与大家继续分享每个开怀大笑或拍案惊奇的好故事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