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稳赚不赔”的学区房跌了的消息,让一众鸡娃父母苦不堪言,但很快又有好消息传来——北京幼升小的入学方式,采取「登记入学为主」,强调「单校划片和多校划片相结合」的方式,而不再是咬死「多校划片」的口吻,这下子学区房的家长沸腾了......
文|mikizhou
From Miki粥
微信号:mikizhou520
今年北京幼升小最热的话题。
小学入学方式,采取「登记入学为主」,强调「单校划片和多校划片相结合」的方式,而不再是咬死「多校划片」的口吻。
北京家长群沸腾了。
朋友小心翼翼地问我:这是不是可以理解成,以后自己在西城的房,又可以让小孩进门口对口的学校了?
这个朋友之所以这样忐忑,是因为过去三年,北京幼升小一直执行的都是「以多校划片为主」的入学政策。而且执行力度非常大——
有的是家长买了学区房,上不到对口学校,被划拉到了同片区内其他弱校;
有的学区拔尖,生源过饱和,有房产的它都消化不了,所以只能被调剂到了相邻弱学区…
这给家长带来了各种上学的痛苦——
有个朋友为了上朝阳最好的陈经纶本部,花上千万入手了某直升社区的房,填报志愿很顺利,让他误以为以为一切都稳了,结果录取名单公布,小孩被调剂到数公里外的校区…
当天他打爆了所有朋友的电话,说自己接送有困难,想找校方领导沟通一下,可是临时抱佛脚,根本回天无力。
我劝他想开一点:虽然没有本部入学,但你至少没掉出陈经纶的嫡系队伍。
不像之前一个朋友,小孩幼升小被分配到了某校新收的城郊分校,红砖平房校舍带着80年代的复古感,宣传栏玻璃是破碎的,墙上挂着黑色的碳灰。
接送要十几公里就算了,还路过一个村子。每逢双周四六大集,大家在街上直接摆摊卖菜,一条路堵水泄不通,公交通勤都无能为力…
人家那学上的,才真是叫一个考验。
她自己带娃没有父母依靠,为了接送方便,很早就筹划把两个小孩送进同一所学校。而且为了让小孩能拿海淀学籍,不惜让老大放弃了免费的公立(多校划片和摇号,升学结果不确定),搬家读了一所每年十万学费的民办校。她如意算盘打的很好,二宝入学直接按照哥哥的流程走一遍,但没想到哥哥刚读了两年,就遇上了公参民改革,学校一夜之间从从民办变了公立,直接封死了二宝跨区上学的路。这意味着未来2个小孩不同校。如果老大要在原来的学校继续读下去,那还要面临接送跨区。即便有爹妈帮手,接送距离远一点儿都指望不上。电动车骑不了,电动三轮不合法。有时候还要穿高速走小路,自己还要提心吊胆…身边不少二胎家庭,起初还靠打车、靠拼车凑合,但成本高又繁琐,最后一咬牙辞掉了工作,回家全职带娃。16年二胎放开,新生儿数量突然暴增,这批小孩都挤在在23年上学。海淀区教委公开的数据显示,23年入学人数超过4万,学位缺口1.2万。学校疯狂扩班,有些年级甚至接近20个,但受限于硬件面积的上限,最终也消化不掉生育高峰年的增长量。最后只能采用各种方式限制入学的人数,把原来对户籍、房产的要求,提升到了学区房的楼号,甚至持有年限…而如今政策口风松动,无它,只因为17年后生育率持续下跌,适龄儿童少了,家长摇身一变,成了教育的甲方。牛小的招生压力变小,普通公立也不用考虑扩班,有些甚至会面临招不满的情况,甚至部分会面临闭校,就跟这两年幼儿园的情况差不多。之前北京顶尖公立幼儿园,根本就不是普通人能惦记的,去年开始居然向「社招」递出了橄榄枝…生源不满,自然就不需要调剂入学,多校划片政策也就渐渐不适用了。今年的消息就是表明了一个态度。不过,态度归态度。最终能否入学,还是要看对口是什么学校。实验二小和宏庙这类稀缺资源,如果小升初能直升对口中学,孩子再少恐怕也一位难求。图:学区房72小时很多人关注学区房。多校划片取消后,会不会影响学区房的价格?有人觉得房价会反弹,顶级学区房会受到热捧。我的个人看法,大面上不太会暴涨,市场会趋于平稳。原因有几个:单校划片之所以回归,是因为小孩大幅减少。小孩的减少,也意味着有学区房需求的家庭也在减少。需求减少,市场买卖的竞争就不可能太激烈。虽然名校依然是爹妈的梦想,但很多人已经意识到,读清北是一种天赋,自己就算卷得起钱和时间,也未必卷得出下一代的基因;但如果以保一本为目标,那房产投资的回报率就太低了。清华大学2022届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 | 图源: 清华大学学生职业发展指导中心23年北大发布的数据,我已经看不太懂了。本科就业率94.38%,但升学占了82.72%…去年起,不再公布大学毕业生就业率,此前数据跟全国20%多的一本率不相上下。但即便一本可以就业,拿到的大部分也只是月薪几千块的工作。在这种情况下,花几百、上千万投资一套学区房,背着房贷苦熬那么多年,对很多家长来说很没必要了。
其三,学区房价格下跌,洗掉了一批炒房的人。有刚需的人,在经济震荡下又被教育出了一份理性,会考虑自己的承付能力,不太会为明天透支当下。反映在购房上,心态比较佛系:能送娃进牛小固然好,但买不起房读个普校也挡不住牛娃成才。从环境、心态到家长的钱袋,以及政策以终为始的调整,如校额到校等方式,有效缓解了家庭升学焦虑,学区房不再是教育唯一的指望。Miki粥,资深媒体人,教育纪录片总策划,创造了"顺义妈妈"一词。个人公众号:Miki粥(mikizhou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