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龙困住马化腾,比缅北还离谱公众号新闻2024-05-22 10:05来源丨李东阳朋友圈(ID:LDYMarketing)作者丨李东阳图源丨摄图网最近这段时间不少企业发布了2023年度财报,概括起来一句话:旱的旱死,涝的涝死!不过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要数网红新消费这块的表现了。一是“模仿者”霸王茶姬去年利润10亿,而坚持直营的“正主”茶颜悦色才搞了5个亿,真是生动诠释了什么叫选择大于努力,有种替身干掉黄四郎的魔幻感。二是“前网红”卫龙还算亮眼的财报,报告期内,实现总收入约48.72亿元,同比增长5.2%;年内利润约为8.8亿元,同比增长481.9%。别看总收入增长不高,但这已经是卫龙近六年的最好水平了。说实话,要不是这份财报,这位“辣条一哥”已经许久没出现在我的视线了。至于今天为啥想和大家聊这位25岁的前网红,是因为历经“西天取经式”上市路的卫龙自2022年12月上市以来把高瓴、腾讯、红杉这些呼风唤雨的资本大佬坑的老惨了!我很好奇,陪卫龙登陆资本市场这一年多来,这些大佬都经历了啥?大佬的代价本以为绿油油的“韭菜”是我大A股民的专属,没想到顶级资本大佬也有这一天。先看一组数据:据有关媒体报道,卫龙背后的投资机构上市当日就血亏60%。而到了今天,基本上所有投资者都是亏损,IPO前的投资人亏损近75%,IPO投资人亏损40%。这些大佬包括但不限于CPE源峰、高瓴、腾讯、云锋基金、红杉资本中国基金、厚生投资、海松资本、Duckling Fund.L.P. 8大豪华资本团。图源:卫龙招股书截止到5月17日卫龙的市值约为137亿,但2021年3月,这些资本机构可是花了5.49亿美元的真金白银以600亿人民币市值仅认购了5.68%的股份。不过有媒体报道称,在上市前夕的2022年4月份,投资机构看大势不妙,要求卫龙进行巨额的股份补偿。补偿后,估值降为50.84亿美元,粗略计算为350亿人民币。不过从创始人持股比例上市前后3%的差值来看,即便补偿应该也十分有限。然而即使如此,当年12月卫龙上市首日不但破发,而且市值仅为236亿港元。和当初的600亿相比这已经不能用腰斩来形容了,至少截到了臀部。然而兜兜转转了一年多,市值不但没涨,反而又跌去了40%多。这帮投资大佬们,这波亏的算是就剩裤衩子了。其中,光是腾讯投资的6000万美元,如今基本上净亏损约合2亿元人民币的亏损。这让我想起负责投资的腾讯公司总裁刘炽平说过的一段话:腾讯一直以被投公司为中心,而不是以自己的利益为中心。在市场环境困难时,腾讯会做雪中送炭的人,陪伴创业者度过难关。只能说,只有卫龙当真了,刘总裁也梦想成真了。不过你要说卫龙割机构韭菜吧,好像也不能这么说,因为2023年,卫龙美味大幅提升了分红比例,全年合计分红达到7.76亿元,占到2023年全年净利润近的90%。但问题的关键是,卫龙是个家族控股的企业,包括执行董事兼总裁、执行董事、CFO等大多核心管理层的都为刘卫平至亲,他们占据了超过80%的股份。图源:卫龙换句话说,卫龙所谓的分红,其他大部分都进了刘卫平家族的口袋。那你可能会问,这些投资机构为啥不赶紧卖掉止损?但你要知道,卫龙在港股上市,基本都是大机构在玩,流通性本来就差,再加上卫龙家族的持股比例为82%,加上机构持股5.7%,实际流通市值就17亿港元左右,流动性就更差了。任何一个持股比较多的机构退出都可能出现股价踩踏情况,最后就是大家被迫长线投资。言外之意就是,想割普通韭菜都很难操作。只能说,虽然大佬们血亏,但和卫龙的CP也被锁死了。卫龙消失的“魔法”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最美好的东西基本都在想象中。资本市场大抵也是这个逻辑,炒的从来都是对未来的预期。对于2020年前后的那几年,本身就是新消费受资本追捧最火热的年代,卫龙辣条恰如其实的吹上了时代的风。童年回忆、辣条一哥、国民零食……彼时的卫龙身上有太多buff加持,再加上卫龙那极具网感的大师级营销手法,迅速解锁了出圈密码:从模仿iPhone 7广告设计、开创网红+直播的营销玩法,到复刻明星张馨予东北风碎花裙、以“蛇皮袋”为灵感,推出土酷零食袋、《舌尖上的辣条》、“开包辣条压压惊”的童年美食风......图源:卫龙官博二次元、科技风、无厘头.....在各种营销风格中穿梭的卫龙游刃有余,说它是彼时零食界第一网红都不为过。所有这些因素的叠加让包括众多资本大佬的许多人相信,2021年首次公开融资的卫龙一定能在资本市场创造一个神话。虽然融资过后的一年半国内新消费市场就经历了从“热”到“冷”的过山车式转变,但投入巨额资本的大佬们已经不允许卫龙打退堂鼓,这条资本之路仿佛就没有设置暂定键。果然,当想象一旦触及现实,就失去了所有想象。流血上市的卫龙“魔法”消失了。虽然盈利能力尚可,但一泻千里的股价就是最惨烈的证明。在2020年卫龙的高光时刻,刘卫平曾自信满满的表示,到2022年冲击100亿营收。但现实的残酷就是这么不留情面,卫龙2019年的营收为33.85亿元,直到2023年都要在四舍五入后才实现49亿元的营收。与彼时刘卫平畅想的百亿营收相去甚远。值得一提的是,上市前后的卫龙仿佛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从上市前的一片追捧到上市后的唱衰,转瞬间也就一年有余。此后的卫龙每每登上热搜不再是对营销的赞美,取而代之的是涨价、广告low以及卖不动了......图源:新浪微博事实也的确如此,卫龙似乎站在一个难以自控的天平,只要涨价,销量就下滑。不完全统计,2019年到2023年,卫龙在5年之间进行了5次调价,价格从14.3元/kg,上涨到20.5元/kg,涨幅已超过30%。甚至有人调侃,卫龙的涨幅跑赢了10%——20%增幅的LV热门包包。胡润百富董事长胡润曾指出卫龙价值下降的原因:“其产品销售‘价升量减’,增长乏力。”潮头登高再击桨,无边胜景在前头。只是从如今卫龙的处境来看,前方的景色似乎并不美好。卫龙需要新故事年轻人不爱吃辣条了?深陷价涨量缩死亡螺旋中的卫龙始终面临着这样的悲观预期。从结果来看,线下大杀四方的成绩给足了卫龙施展“魔法”、保持个性的自信。数据显示,2023年,卫龙线下渠道收入占比为89.5%。但这块自留地,似乎也正在瓦解。卫龙在年报中指出,调味面制品收入下滑主要由于线下传统渠道流量下滑带来的影响。正是这样的颓势让卫龙陷入了病急乱投医的慌乱。前不久,卫龙一条“卫龙魔芋爽,热量低,热量低,低低低低低……”电梯广告陷入巨大争议。图源:小红书网友网友们普遍反馈,难听且刺耳,没有任何创意逻辑和构思美感,粗暴的输出方式只会让消费者心生反感。“失手”的网感背后是卫龙亟需寻找的第二曲线。广告中的主角不再是卫龙的龙头产品辣条,而是另一个单品魔芋爽。这一细微变化,实际上反映出卫龙及时扭转的策略新方向。2023年,卫龙调味面制品的收入占比下降为52.3%,蔬菜制品的收入占比提升到43.5%,各自占据半壁江山,从单核品牌成长为双核品牌。但从营收最终的结果来看,这种转变本身算不上多大的成功。除了产品结构的调整,卫龙还讲起了国货出海的故事。2023年9月卫龙推出正宗川味麻辣新品霸道熊猫,牵头成立了“川味休闲零食全球化发展联盟”,直言要助力加快民族品牌与传统美食的出海进程,为发扬中国传统文化贡献出民族品牌的应有之力。图源:霸道熊猫微博但在我看来,当下而言,品牌出海更多是一种营销反哺国内的传播手段,中国制造对海外市场也不再是降维打击的阶段。如何让霸道熊猫进入更广泛的世界语境,我想刘卫平的大脑也是一片空白。从郑和下西洋到“海上马车夫”,世界贸易像丝线一般,串联、交织着不同国家的讲述,绕满全球,中国极早地加入了这场叙事。但今时今日,卫龙在国内的困局里,还想讲通一个“国货出海”的新故事,并不容易。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来源: qq点击查看作者最近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