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后悔!”放弃中国名校来新西兰读高中,纽村小留分享珍贵经验!“半年饿瘦10斤,但收获更多!”
一直以来,
来新西兰读中学的“小留学生”并不少见。
他们在十几岁的年级,远渡重洋求学,
希望考取心仪的大学继续深造。
然而,今天故事的主人公却经历了一次
“不一样”的选择——
拿到深圳国际交流书院(深国交)录取的他,
却依然放弃,来到新西兰读高中。
以下,是他的故事。
“大家好,我是Mark, 正在新西兰读高中。”
“初升高时,我拿到了深国交的录取,最终却选择放弃,奔赴南半球求学。”
“我曾经被问过多次,深国交每年牛剑一大把,今年又破纪录拿下哈佛、斯坦福等名校录取,无数人挤破头想进去,放弃了我会不会后悔呢?”
“有一说一,出国前这个问题也一直困扰着我,非常纠结。
而在新西兰呆了快一年的我,
现在能很肯定地说:我不后悔。”
从公立到国际体系
Mark开始了他的讲述:“高中前,我的求学路径可以与许多走国际教育路线同学相似。”
小学初中读公立,在时刻紧绷的氛围中丧失自己的自主学习空间和课外时间,初中时每天6点45分前就得到校,晚上学到半夜,变得越来疲惫,于是打算转轨。
初三转轨,避开中考,先去了一所双语学校读书,因为课程体系不系统,一会教IGSCE,一会教中考,学得很不展示,效果很不好。
转回到原本的公立学校,安心备考中考,成绩很理想,但是我仍在犹豫去哪儿读高中?
IGCSE课程是目前国外14岁至16岁全世界考试最多人数的体系之一,完成过IGCSE的学生,在学习后续课程中一般都比直接学习A-Level,AP以及IB的同学要轻松很多
我锁定的是A Level课程,国内最强的就是被称为「牛剑之王」的深国交,我抱着我抱着试一试的态度去参加了深国交的线上入学考试,测试一下水平。
入学考试人特别多,选拔也很严苛,要靠英文、数学和面试。
尤其是英语,考得非常难,网上流传这样一张图,词汇量要求比大学还高,相当于雅思6分以上水平。
考试后,我收到了录取,这可能得益于妈妈很早就给我做英语启蒙。一年级时候她带我去英国留学一年,回来之后也读原版英文书籍,学着体制外的英语写作、阅读以及演讲课。
考上深国交后,到底要不要去呢?
我们全家也进行了一次深度讨论。
转轨进入国际体系,是希望能接受一种更多元的教育方式。不过后来我们了解到,国内的国际学校很像体制内,外教也不多,流动性也比较大,无法保证学习质量,而且主要靠刷题,在校外补课出分。
最担心的是花了很多钱,却还跟读公立一样单一和内卷。
深国交名校录取特别强,我当时也很纠结,但不能光看学校的名校录取率来评判其好坏。
拿到顶级名校的offer固然很重要,但如果只是用一种评估体系来衡量一种教育的优劣,但那些没有拿到名校录取的学生,又会怎么看呢?
我想起一部纪录片《Try Harder》里,一位学神最早被录取了哈佛,而其他孩子不断收到拒信。在一堂课上,他们被老师问到对自我的价值怎么看,他们不假思索回答:“毫无价值,毫无潜力,未来前途尽毁。”
国外的学校或许提供更加沉浸式的国际教育,更不一样的评价指标,于是,新西兰跃入了我和父母的视野。
这个国家一向是热门性价比极高的低龄留学国家,教学质量高,但学费反倒比国内的国际学校低。像我在新西兰这一年半里,一年学费、生活费加起来,开销在16-17万之间,性价比非常高。
加上我了解到新西兰人对中国人相对更加友好,包容度比较高。
我们也犹豫了一阵,但最终选择放弃了深国交的offer,奔赴新西兰。
不看成绩的快乐教育
我在新西兰一共读过两所学校。提醒大家,新西兰高中良莠不齐,有些很差的学校被国内代理吹上了天,所以在来之前一定要了解清楚。
我读的第一所学校来自妈妈朋友的推荐,在汉密尔顿市一所基督教学校,据说学习氛围好,校园环境不错,最重要的是对国际生特别友好,非常适合我这种初次留学的学生。
因为我们对学校了解也不多,一听到这个,就立马决定,就是它了。
所有申请也都是我自己去搞定的,比我想得要简单得多。
我在官网找到国际生负责老师的联系方式,约定面试时间。为了万无一失,在面试前我写了一篇挺长的自我陈述,做了充足的准备。
面试老师是一位外国女老师,胖胖的,说着一腔带新西兰口音的英语,有趣的是,不知道为什么,她看起来比我还紧张。
面试出奇地顺利,我都没看提前准备的稿子,非常轻松自如,我也给大家提供一些小技巧:
刚来到新西兰的高中,我还处于体制内的“学习惯性”中,有点不适应节奏。
早上八点上学,我起来后能做很多事,如晨跑、洗澡,有时还有时间照料一下花园;每天只有五节课,下午三点就放学,基本没有什么作业,最多一个小时以内也足够了。
一开始我总感觉轻松得有些不真实,总把放学时间当下课,晚上总觉得自己有什么作业没有完成,很是不安,过了好一阵子才慢慢习惯。
课堂也有些不一样。老师会抛出一些问题让我们讨论,或翻阅书籍,来试图找到解决方法或者想出一些新的点子。老师提问题的时候,学生都是坐着回答的,我刚来的时候总会不由自主地站起来,花了好一阵子才改掉。
没多久,我来新西兰的第一个半年很快就结束了,假期里,我却跟父母却在讨论是否该转学这个问题。
对于刚到新西兰的留学生而言,这是一个很好的学校,温和的校园风气、无压力的学习环境和快乐教育的教学宗旨,会很快适应。
那么,另一方面,这所学校自然也并不注重学术。
我想,留学不仅仅是为了了解外国的多元文化、增长见识,也是学习新知识,而要想进入好大学,学习成绩也是非常重要的。
于是,11年级开学,我转到了Hamilton Boys' High School(HBHS),当地一所非常好的公立男校,学校提供NCEA和A-level双体系,只不过想读A-level有成绩要求。
这里也有快慢班
因为我从没上过男校,在网上看小道消息说,有很多homosexual,还没入学时候有所顾虑,直到入校后才发现,担忧都是多余的。
校园比第一所学校大好几倍,学生的数量也多好几倍,我就像一条本在池塘里的小鱼,游到了湖里。
如愿以偿,学习压力和竞争压力也明显提升,三门必修课英语、数学和科学,会按入学测试成绩分为剑桥班、A班和B班,老师讲课速度以及教授内容都不一样。
跟国内相比,可能没有国内讲得深,但是涉及知识点非常广。
以科学课为例,一共有48个知识点,全英文授课,涉猎广泛,一开始我有些跟不上,就多背专业词汇。选修课分为两个正常班以及一个进阶班,每个学科每个月都会有一次考核,所有成绩都会被记录到档案里。
「给高中出国留学的学弟学妹的一些建议」
1. 一定要有相对较高的英语水平,不要想着出国之后再补。因为国外都是全英文授课,假如一开始没有较高的英语水平,很容易因为上课听不懂而落下知识点。
2. 最好提前预习一下数学和科学,这两个学科在学校会讲的比较快,而且有很多专业的词汇。刚出国的时候很容易跟不上。
3. 出国前要培养好自己的一些自律的习惯,比如早睡早起、复习预习等等,因为出国后很容易因为父母不在身边而沉迷游戏或者养成其他的一些不良习惯。
这所学校也是下午3点放学,但日程安排要忙得多。
我每天会在8点45分前到校,8点45分到9点之间是Tutor Group时间,负责老师宣布这一天的活动以及近期的安排。
2小时课之后,学校有半个小时的morning tea的时间。下午课程是13点15分开始的,两节课之后15点15分放学。放学后我会去参加一些社团活动以及去学校的壁球队训练。
要说跟国内求学很不一样的地方,就是课外活动很丰富,尤其是体育活动,这让我非常喜欢。
活像《哈利波特》一样,不同学院之间在活动间互相比拼。我们有六个学院,每个学生都努力为自己的学院赢得House Points,夺得年终学院杯。
像我参加的游泳会比赛分为个人赛和团体接力赛,以及学生对抗老师赛,11年级团体赛的时候,所有学生都去泳池边上排队,一个接一个跳到水里,从一边游到另一边,上岸的越多,时间越短,学院加的分也越多。
每个学期末,学校也会举行15公里长跑。我们会沿着学校操场跑一圈,然后在学校旁边的林间小道跑一个来回。小道起起伏伏,考验耐力。
第一次参加的我几乎是爬着回来的。
一些当地学生却光着上身,将上衣缠在头上,然后光着脚,不费吹灰之力跑完了全程,身体素质好到离谱。
除此之外,我还参加一个非常具有特色的Leo Club,做一些社会公益服务,通过校园筹集捐款给需要帮助的人。
我参与过他们组织的校园烘焙义卖,打扫学校附近街区的落叶等,尽一份力。
参加活动,也让初来乍到的我交朋友很顺利。
印度小哥Gurvier,总是在学校跟我讲一些印度的“黑暗料理”,各种令人意想不到的配方;爱尔兰人Riley和苏格兰人Micah,我们经常一起踢球,我非常喜欢跟他俩一起踢球。
学校定期举办职业交流会
.
新西兰求学的「坑」
还有,早早出国并不适合所有人,对自律的考验,远超想象——在国外,大量的自由空间意味着这非常考验学生的自律性。
若没有明确目标,很可能将时间浪费在一些无用的东西上。如下午两三点放学后、周末时就会熬夜打游戏等。
我也见到诸多小留学生,在国内就没有养成自律的能力,父母以为送孩子出国就能学好,乃至提高名校录取的几率。但脱离了父母的监管,出国了反倒山高皇帝远没人管,更加放纵。
这里有名校,水校,有分快慢班的学术强校,也有两三点放学后的快乐教育,全靠孩子自己。
在国外求学,还要面对诸多在国内从不会碰到的问题。
有一说一,新西兰高中对国际生的管理,可能不如英美那么成熟,有的学校有寄宿,有的就只能一直住在寄宿家庭里。
第一所学校没有宿舍,学校介绍了一个菲律宾家庭,房间挺大,最重要的是离学校近,只需5分钟走路就能到。他们家还有三个小孩,放学之后我们一起去附近的公园里踢球,有时间会一起打一会儿游戏。
更重要的是,菲律宾爸爸做饭也超级好吃,从西餐的牛排沙拉到各种美味的东南亚菜。我也教他们如何包猪肉馅饺子以及北方的糖三角和窝窝头。因为转学,我不得不搬离这个温馨的家。
第二所学校有宿舍,但我原以为寄宿家庭都是一样友好,更有家的感觉,就让学校安排了一个家庭。这次是一个斐济阿姨的家里,一起住的有一个泰国学生。
第一次去我就发现房间非常小,与其说那是一个房间,倒不如说那是一个稍微大了点儿的储物柜。
一张不大的单人床占据了半个房间,还有一张书桌和一把椅子把房间的另一半也填满了,连行李都没地方放了。后来经过多方的协调,阿姨才极不情愿地给我换了房间。
接下来,各种摩擦和麻烦接踵而至。
比如没有按照约定准备早餐,我和泰国同学只能自己匆忙对付一点,再随便拿了些东西放到午餐盒去赶校车。
让我下定决心换的原因是噪音。
阿姨连续每个周五都邀请朋友来开派对,半夜12点的时候依然唱歌跳舞,泰国学生被吵得搬走了,我也实在忍受不了,跟国际生负责老师提出要换寄宿家庭。
这也是我的经验,在国外一旦遇到问题,一定要及时跟负责国际生的老师说,得靠自己解决。
回到文初的问题:
放弃深国交来到新西兰,我后悔吗?
答案是否定的,我没有后悔。
在这里,周末没有父母安排的培训班,也没有大量的课外班,怎么安排全看自己,我周末会和朋友去咖啡馆玩些桌游,去图书馆看书学习。
学校赋予了学生更多的自由空间,让我有更多时间去发掘自己的兴趣,更早地确定自己未来甚至人生的目标,让我开始明白学习真正的意义是什么——不是为了殚精竭虑去考上名校而提前耗光自己,陷入内耗与质疑,而是在人生的几十年里能为社会做出什么贡献呢?
我也在这一年半的时间里,我从一个时时刻刻在父母的羽翼下受保护的孩子,慢慢变成了一个会独立思考的小大人。
从第一次自己坐飞机,到第一次自己规划旅行,第一次我渐渐学会独立得去面对生活中的问题……换句话说,在国内高中的三年我闭眼都能想象出来,而在新西兰的高中体验是完全新奇的。
更重要的是,让我这样一个出国前在时刻紧绷的大环境下变得越来越疲惫的学生,现在对上学和生活仍满怀热情和期待,未来希望能成为一名改变世界的生化工程师。
当然也有遗憾为什么没在国内读书的时候,那就是每次想念家乡美食的时候。这里的菜是真不好吃啊,半年后,我就瘦10斤……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