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三月,河北邯郸的三位初中学生,对一位同学进行长期霸凌之后,将这位同学杀害,并在杀人之后掩埋尸体,有意误导受害人家属的寻人方向。这个恶性案件令公众一时震惊不已,但它却仅仅是近年来儿童青少年犯罪事件的冰山一角。最高人民检察院发布数据指出,2020至2023年,未成年人犯罪年均增加5.4%,尤其是低龄犯罪比例增高。类似的案件,在其他国家同样层出不穷。而在刑法审判之外,日常的恶也不容小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18年的一项大型调查显示,全球将近三分之一的青少年经历过来自其他孩子的霸凌。儿童青少年的恶行,之所以总是引发极大的公众关注,除了因为它们暴露了立法和司法的困境和复杂之处,也因为它们打破了我们对于孩子的常见滤镜。在日常认知中,儿童,尤其是婴幼儿,经常和单纯、善良、纯洁等词汇联系在一起;暴力、恶毒、欺骗、不公,属于成人世界。然而,大量来自未成年人(特别是低龄儿童)的犯罪行为似乎指向性本恶的可能。人类的本性是天使还是恶魔?是哲学家、政治学家、教育学家等争论了数千年的经典问题。这个话题不仅仅关乎人类对自身的认知,而且是社会制度设计和日常教化行为的根本前提。非常简单地说,如果认为相信人天性是美好的,我们日常教育孩子、设计公共生活的时候,都应该根据这个无罪推定,去相信、保护乃至放大孩子的善良天性;而如果我们认为人性本恶,那么相应的策略就应当着力在防范人类的天性,不要让它流露出来,至少让它能够被文明社会的严刑峻法所压制。讲述 | 李萱
来源 | 《童年启示录:儿童青少年发展30讲》
要了解一个人的想法,需要依赖这个人表达自己常用的“语言”和“词汇”。对于还没有熟练掌握书面语言甚至是口头语言的婴幼儿来说,他们的想法是通过动作、行为和眼神来进行的。因此,儿童心理的研究者,会根据不同年龄孩子的行为特点,相应地设计一些实验场景,再利用这些实验场景下孩子的行为,去推测他们内心的道德准则。比如,对于自己喜欢的人或者东西,婴儿一般会主动伸手去拿、去触碰、去抱,或者给对象一个自己的东西;又比如,如果婴儿盯着一个东西一直看,通常都是由于这个东西引起了他的兴趣,相反,假如他的眼神没有在某个东西上停留,一般说明他兴趣不大。因此,研究婴儿的学者会关注特定的实验场景下婴儿往哪里看、看多久,以此判断婴儿的喜恶。很多探究人性善恶的心理学研究都采用了这样的方法。例如,耶鲁大学的研究者曾经做过这样一系列实验。他们邀请一些婴儿到实验室里,然后让他们坐在爸爸妈妈身上看几个小动画。动画里的角色是一些简单的彩色几何图形,动画围绕着这几个角色在不同的场景内展开,有些场景里,有角色帮助了其他人,另一些场景里,有角色会展示出破坏行为。看完这些桥段之后,研究人员再给孩子看几张图片。有的图片里,某图形和帮助它的角色坐在一起,有的图片里,这个图形会和做出阻碍行为的角色坐在一起。结果发现,12个月大的婴儿,目光会更长时间聚焦在那些跟助人为乐的“好人”坐在一起的场景,似乎对这样的情况比较认可;假如这些动画主角不仅仅是简单的几何图形,而是上面画了眼睛(看起来比较像人脸),那么更小的10个月大的婴儿也会表现出对助人者的偏好;一些后续的研究中,甚至3个月大的婴儿,也倾向于盯着代表”好人“的角色看。为了让研究更贴近真实生活,也为了排除其他很多可能的假设,研究者还在这些基本设计之上做了很多的变体。例如,不用二维的动画而改用三维世界里的玩偶去演绎这样的剧情,再把相关的玩偶拿到婴儿面前,看他们拿哪一个;或者引入一个“中立”的动画角色,考察婴儿进行道德区分的颗粒度,看看他们是只能简单地分辨好人、坏人,还是也能理解有些人不好也不坏。虽然不同的研究设置多种多样,它们的发现也有一些细节差别,但结论的方向整体是一致的:非常小的婴儿,已经能够敏锐地理解哪些行为是善意的,哪些行为是恶意的。不仅如此,婴儿也相当爱憎分明。他们很小的时候知道,好的行为应该得到奖励,而坏的行为应当受到惩罚:让他们自己选择的时候,会更愿意把奖品给到那些助人为乐的角色。除了帮助行为,近年的研究也发现,孩子从相当小的时候开始,就能够理解一些带有道德意味的社会原则,比如公平。一旦小孩子掌握了一点点基本的数学概念,知道两个玩具和三个玩具哪个多,他们就会倾向于喜爱那些公平分配玩具的他人。不过,在认知上懂得好坏,知道善恶跟奖惩的对应关系,理解公平的原则,不一定表示在行为上就能弃恶从善。当婴儿在真实生活中,面对需要帮助的他人,会怎么做呢?研究者很早发现,一到两岁之间的孩子就能够表现出许多关爱他人的行为,比如安抚痛苦的他人。在位于德国莱比锡的马克思普朗克进化人类学研究所,学者们曾经邀请一些一岁半左右的孩子来到实验室里。在实验室里,成年人会表演各种场景,比如伸手触碰一个东西但碰不到,或者双手拿满了东西,要把这些东西放进柜子,结果走到柜子门前,发现没有手可以开门。结果显示,这些自己还在蹒跚学步、走都走不稳的小宝宝,只要他们看到这样的场景,确认有人需要帮助,几乎都会马上伸出援手。研究者还故意设置了一些高难度的助人场景,考验小朋友们会不会知难而退。比如,孩子需要爬过一些障碍物,才能走到这个大人身边帮忙;给孩子一个很好玩的玩具,让求助者出现在房间里离孩子很远的另一边。这就意味着,孩子要主动放下手中的玩具,费好大的力气才能完成这个任务。但是,孩子们依然去帮忙了。有的人可能会问,这些帮助行为,是不是因为小朋友本能地会讨好大人呢?的确,婴儿和儿童整体上是倾向于关注和迎合成人的。不过在这个系列的研究中,成人实验者会刻意不给到小朋友任何的语言指示,眼睛也并不看着他们,只是表现出自己想要做一件事但做不成的样子。因此,那些帮助行为,是小朋友们主动自发的。也可能有些人会问,是不是小朋友知道,帮助别人会有奖励、有表扬?研究者也考察了这个假设,结果发现,被帮助的成年人事后是否提供奖赏,对小朋友的帮助行为并没有促进作用。相反,一项研究发现,对儿童的助人行为进行奖赏反而会减弱他们将来帮助别人的可能性。另外,一项针对中国和荷兰的幼儿园小朋友的研究发现,对于自己得到礼物和给别人礼物,给别人送出礼物让小朋友们更高兴,而高兴的程度同样跟他们有没有得到奖励无关。马克思普朗克金华人类学研究所的团队在研究人类婴幼儿的时候,同时研究了人类的近亲黑猩猩。他们发现,虽然以往的很多观察认为黑猩猩的社会中充满了残酷的斗争和丛林法则,但黑猩猩也会无私地帮助他人——哪怕是与它们没有血缘关系、并没有给它们带来多少生存优势的人类。这些来自人类婴儿和灵长类动物的研究,共同为支持“性善论”的证据增加了重量,它们指出,人类的天性中有“我存敌亡”的竞争的一面,但助人与利他,同样是人类的本能。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儿童的行为也会受到诸多条件的限制。比如儿童自身的理解能力,很多场景下,较小的孩子不一定总能够正确判断他人是不是需要帮助,即便想到了助人方案,有时候也比较笨拙,甚至不合情理;又比如儿童自身的社会情绪能力,儿童普遍比较怕生,很多时候,他们看到陌生人后,整个人容易处在恐惧的支配下,难以想到更多,自然也很难关注到他人的需求。以上实验中那些助人为乐的小孩,同样在和实验人员有了一点互动性游戏之后,才会比较愿意帮助他人;如果实验人员只是比较友善,进门打个招呼之后就各玩各的,孩子帮助他们的热情就少多了。虽然婴幼儿很早就可以理解公平原则,但是当涉及自己的利益的时候,也免不了要在心里平衡一番。从一定角度上来说,实验场景下那些小孩会不计回报地帮别人开柜子门、拿东西,或许是因为他们心里清楚,在那个场景下,帮助别人对自己没有什么损失。但如果涉及到他们自己心目中的宝贵资源呢?这时候,由于婴幼儿的自控能力相对较弱,也没有大人那样的复杂和多层次的现实考虑,自己的利益常常会占到上风。可能很多家长和老师都体会过,让一个幼儿跟其他小朋友分享自己心爱的玩具,是需要花一些力气的,还经常不能劝说成功。甚至,如果小朋友内心感知到了不公平,他们还会对别人的不幸遭遇“幸灾乐祸”。比如,在一项来自以色列的研究里面,研究者邀请两岁的小朋友们和他们的妈妈以及幼儿园的好朋友来到实验室里,并把这些小朋友们随机分成两组。一组中,研究者让小朋友和好朋友在旁边玩,然后这个小朋友的妈妈会从实验室里拿出一本有趣的书开始朗读。读了几分钟后,在研究者的指示下,这个妈妈会从桌子上拿起一杯水,假装要喝水,但不小心把水泼在书上,书也没法再读了。另一组中,研究者让小朋友的妈妈先抱着小朋友的幼儿园好友读几分钟,然后再假装把水泼在书上。研究者分析了在这两种不同条件下小朋友的反应。结果发现,尽管在这两个条件下,小朋友都没能在自己妈妈的怀抱里听她读那本有趣的书,但是他们如果看到妈妈抱着别的孩子读书而被泼水事件打断,会表现出更多的窃喜,而不是去安慰自己的好友或者妈妈。以上这些研究似乎相互矛盾,没办法对于孩子或者人到底是好还是不好给出一个确切的答案。一方面,感谢那些成百上千参与研究的婴幼儿,他们让我们意识到,世界可能没有想象中那么令人悲观,人性的底色在黑暗森林的幽深之外,还有很多很多的光明面,而这些光明面,或许也是演化的宝贵馈赠。这样的发现,可以让我们面对于那些恶性事件的时候,少一点对人类整体调性的绝望,而更多地把精力投注在理解“为什么有些个体会比其他个体更加恶毒或善良”上。另一方面,尽管人人或许都有一些朴素的善意和道德观,但做一个好人是很难的,在方方面面持之以恒地做一个好人,更是难上加难,这对于大人和孩子都是如此。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可以给到孩子更多的宽容,比如低龄的孩子在某些时候面对某些人不愿意分享,很可能也有他的原因,我们可以再和孩子一起想想表达礼貌、善意的方式。*本文整理自看理想音频节目《童年启示录:儿童青少年发展30讲》第2期,有编辑删减,完整内容请移步"看理想"收听,点击最下“阅读原文”。
音频编辑:夏夏
策划:看理想新媒体部
封面图:《少年法庭》
商业合作:[email protected]
投稿或其他事宜:[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