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英语题曝光后,这两本理工鸡娃宝典火了...
每年高考结束后,我们就会开始分析下考题!前两天数学结束了,今天我们来分析下高考英语题!最重要的当然是阅读了!
据我们观察,24年的北京高考英语试卷,发现:
2024北京卷C篇阅读出处-Scientific American
2024北京卷D篇阅读出处-New Scientist
2023北京卷C篇阅读出处-Scientific American
2023北京卷D篇阅读出处-New Scientist
2024海淀一模C篇阅读出处-Scientific American
2024朝阳一模D篇阅读出处-New Scientist
这两本科普外刊,最近我们还推荐给大家,Scientific American和New Scientist刊物都是比较有影响力的科普刊物,适合14岁以上,中学生、大学生、成年人!
《科学美国人》Scientific American杂志是由美国科学促进会出版的科普杂志,是美国最古老的连续出版的科学杂志之一。该杂志的历史可以追溯到 1845 年,当时它被称为《科学美国》,并在纽约市创刊。
杂志的创始人是鲁弗斯·波特和阿尔弗雷德·惠特尼,波特是一位发明家,他希望通过创办一份科学杂志来推广科学知识和技术,惠特尼则为杂志提供了资金和管理支持。
欢迎点击查看介绍👉ISEF造假大瓜实锤!中国队奖项腰斩后,包校、上中妈妈都开始抢这本理工鸡娃宝典...
《新科学家》New Scientist 创刊于1956年,以周刊形式出版。它是一个自由的国际化科学杂志,内容关于最近的科技发展,它的网站开始于1996年,登载每天的关于科技界的新闻。杂志被科学家和非科学家广为传阅,被认为是与科学美国人(SCIENTIFIC AMERICAN)齐名的大众化高水平学术期刊。
它们报道全球范围内最新的科学研究、技术进展和发现。深入分析特定科学问题或现象,涵盖各个科学领域,如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环境科学、天文学等。
欢迎点击查看介绍👉哥大、剑桥学霸公开申请秘籍:打竞赛还不如坚持做这件小事…
而不管是走高考路线,还是追逐藤校,还是申请牛剑,最顶尖的竞争已经越来越趋同了:既能拿出顶尖成绩,又要证明自己在专业领域有足够探索。理科学霸们打竞赛、做科研,文科精英们写论文、做活动……
牛娃们各显身手,但我发现他们都高度重视一个普适性利器:阅读。
毕业于上海平和双语学校、托福119分被哥伦比亚大学录取的Oliver同学在“爸爸真棒”直播中就曾分享:
比如,惠灵顿进入牛津生化专业的Eric同学就曾跟“爸爸真棒”分享自己的阅读心得,一个字:「广」。
牛剑多个专业官网都有推荐阅读书籍:
△牛津大学数学专业推荐书籍(部分),可见他们对阅读的推崇
然而Eric觉得,这些并不够:
Eric推荐的,就是这本来自英国、世界顶级的科学杂志:
New Scientist
新科学家
New Scientist(简称NS)创刊于1956年,跟《科学美国人》(Scientific American,简称SA)齐名,是世界唯二、zui顶尖的「大众科学刊物」。
跟SA一样,New Scientist 也不是由同行评审,而是由各个领域的专家为大众读者写作,了解最新科技发展、高端科学项目、科技活动等等。
而更胜于SA之处在于,New Scientist 创刊67年来都保持了“周更”的节奏,以周刊形式报道科学资讯,至今已出版3468期!
因此,New Scientist 在科学、教育等多个领域专业人士中享有极高地位,它很难得平衡了「新鲜」和「深度」:
紧跟时事,几乎第一时间能全览科学界最新动态;
相比一般媒体浅层报道,提供了专业解读和深度聚焦,让大众读者也能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深入探索。
所以,英国几乎每所高校、中学都会订阅,理工专业、A-Level/IG课程的学生和导师没有人不读这本书。
除了享誉科学界,New Scientist 在语言学界也是“香饽饽”。
它多年被留学党称为“标化zui高频题库之一”,SAT/托福/雅思/GRE考试中经常能见到杂志原文。雅思考试中的出现频率据说有20%,10篇阅读题有2篇出自它,简直是押题必刷!
这两年国内英语考试比如高考、四六级、研究生英语... 也逐渐开始从中取材。比如,2022年新高考I卷英语阅读D篇--
就来源于2019年New Scientist的原文。
出版社跟我说,三四年前New Scientist 在国内还主要流通在精英知识分子圈和高端留学圈,这一两年大有出圈的架势,订阅量翻了几番!
目标理工科、冲牛剑藤MIT的国际校学霸们不用说都是人手一份,现在已经卷到目标英高、美高的初中生和想两条腿走路的体制内尖子都慢慢把目光锚定于此。
阅读的重要性,走国际教育路线的家庭都知道。英美教育中理科不能靠刷题,文科也不能”靠蒙“,门门功课都需要大量阅读。
比如美高、美本上一堂社科类课程,课前课后都要读十几页、几十页参考文献。阅读能力不过关,不止作业写不出、直接影响GPA,还决定了对所学专业的深度理解、思考。
New Scientist 这样权威、有含金量的读物,一本书解决三个问题:
极大拓展学科知识,无限延伸“T”字人才的这道“横”;
纵深研究专业领域,跟牛津、剑桥、藤校教授们自如交流,打造独一无二的学霸人设,不需要中介刻意包装;
快速提升语言能力、词汇量、阅读水平,自带“押题功效”,再也不用花大价钱搞标化。
6280/全年52册
上新优惠价 5980元
(每月寄送一次)
适合年龄:14岁以上
初中生、高中生、大学生
👇欢迎扫码下单👇
同步全球科学新闻
深度解读科技背后的价值
世界顶尖科普杂志很多,除了大家耳熟能详的《科学美国人》,我们还介绍过给青少年读者编写的How It Works(《万物)等等。
但New Scientist 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每周出版的科学类杂志。
NS有一个副标题,叫 News-latest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可见他们引以为豪的,就是紧跟科学前沿、挖掘新闻时事中的科学视角。
每周出版,意味着时效性更强,对策划要求也就更高。到底有多NEW?我手上最新的两本分别出版于 2023年12月9日(昨天)和 2023年12月2日(上周六),够新吧!来说说我印象非常深刻的话题:
☆ AI ☆
AI 是2023年毫无争议的年度热词!
从年初GPT横空出世,快速引爆教育界、学术界各个领域,广泛应用引发争议,迭代出新不断刷新认知,以“一己之力”拉动科技投资热潮...
现象背后,AI从科技角度到底有哪些创新和趋势,是我们普通人没有关注或不好理解的? NS过去两周的期刊里,从不同角度capture到不同领域中AI的进展和发现。
△材料科学领域
△科技领域
△算法领域
目测 AI 在2024年还会继续领跑“热搜”,科创项目、科研话题都可以就此展开,而基础知识和认知,真的要靠读NS这样的刊物去储备。
☆ 天气 ☆
天气作为大众最为关注的科学话题,今年可谓刷足了存在感。
全球多项气候记录,都在今年被打破。已过中国传统的“大雪”节气,然而这几天上海的气温暖如春夏!
如此反常现象在2023年为何屡次出现?NS最新一期也花了大篇幅报道和探讨相关话题。
比如,近期全球备受关注的气候会议有哪些洞察:
11月30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八次缔约方大会(COP28)在阿联酋迪拜开幕。
以及我们如何科学预测和“防治”气候问题。
气候话题,不仅是科学话题,也是商业、人文、社会话题。提倡“改变世界、造福人类”的藤校,从来都非常关注这类议题。如果学生在这方面有专长和探索,说不定有机会打动未来招生官哦!
另外,我还发现,NS也越来越多在关注中国科学界的动态。
比如,最新一期杂志中特别报道了“中国发布的天宫空间站图像”。
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用科技展现大国力量,是未来几年可见和确定的趋势。
New Scientist 的科学新闻占全刊比重近三分之一,而挖掘时事中的科学视角是NS的畅销全球的“看家本事”。
既带读者同步全球科学新闻,又用深度科学诠释时事背后的意义,因此我觉得NS相比仅仅提供科学知识的普通科普杂志更值得阅读。
理工科zui全专业探索
打造独特T字学霸
New Scientist 有四大重磅栏目:
News:报道全球科技新闻
Views:抛出专业人士的观点和解读
Features:深度聚焦热门科学话题
The Back Pages:探讨生活中的科学
每期薄薄一本,阅读起来毫无压力,但内容却超级丰富。
☆ 一刊涵盖各领域科学分支 ☆
News 栏目是NS的王牌,除了报道全球最新科技趋势,也涵盖十来个不同的科学分支。
👇科技👇
👇人口👇
👇太空和物理👇
👇计算机👇
👇动物学和环境👇
👇脑科学👇
👇太空探索和天体物理学👇
👇健康和精神👇
👇动物学👇
从大热的计算机、心理、社会学,到传统的工程、物理、生物都有涉猎。每个领域还有不同分支,极大拓展了科学的涉猎广度。
对于目标理工科的孩子,如果能有机会提前接触这么多科学分支,对各个学科领域、专业方向有所了解,就更有可能找到适合自己、愿意去探索的领域。
☆ 专业评论和解读 ☆
NS的Views栏目则是邀请各领域专家学者来解读,比如斯坦福大学的教授:
认识科学新闻、接触专业领域是第一步,下一步则是从不同角度去“认识”科学,“看懂”科学。很多科学评论真的打开了新思路!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 深度聚焦热门科学话题 ☆
如果说广泛涉猎是牛娃必备素养,那么深度探索某一领域、打造独特个人长板,则是牛剑藤苗子的“独家秘笈”。
Features则是深度聚集热门话题,帮助对这一领域感兴趣的读者纵深做研究。每刊居家3-4个话题,一年下来就有200个话题可选!做科研、打竞赛的孩子,不怕找不到切入口了!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 探讨生活趣味科学 ☆
NS虽然是一本严肃的学术期刊,但面对大众读者,让读者发现科学之乐趣也是重要责任。
每本刊物最后都有少量篇幅聊一聊生活中有趣的科学,比如:做饭中的科学原理?在家怎么看星星?这样的话题,全家都能参与。
还有puzzle等游戏,学术词汇大起底,对英文词汇量又信心的娃还挑战吧!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这些年我挖了很多原版科学期刊:上到天花板Nature,下到给小宝宝的NG KIDS,New Scientist 是比较少我主动会去刷的杂志。
不仅因为周刊本来就更容易读完,更重要是因为它给我的期待就是“可浅可深”:
可以作为“科学新闻读物“横向扩展自己的涉猎,保持对世界的敏感;也可以作为“专业探索读物”纵向深入自己的研究,构建知识体系的护城河。国际教育非常看重的"T"字型人才,正好在这个刊物中体现尽致。
67年如一的科学精神
培养牛剑藤学霸的底层能力
New Scientist 创刊67年,在纸媒示弱、自媒体人人可发声的时代,为何还能畅销全球、影响不减,成为从学者到大众人人谈到“科学”都要site的权威期刊?
这离不开它背后的团队,一群极具科学精神的编辑:
Nigel David McKail Ritchie-Calder:
毕业于剑桥大学,一生都献给了科普事业。除了担任New Scientist编辑外,他构思并编写了 13 部关于科普主题的纪录片和系列剧,由BBC和第 4 频道播出,并在 1972 年获得了卡林加科普奖。2004年,他的著作《魔法宇宙》还入围了安万特科学图书奖。
Alun Mark Anderson:
就读于牛津大学,在New Scientist担任过近8年的主编,他出版了《冰之后:新北极的生死与地缘政治》,讲述了气候变化对北极地区野生动物和原住民的影响,为北极研究作出巨大贡献。
Bernard Dixon:
生物学博士,在New Scientist工作十年,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因为对生物学作出特别贡献,获得了英国生物学研究所的特许奖,2000年,他因对科学新闻事业的贡献而被授予大英帝国勋章(OBE) 。
Michael Ronald John Kenward:
在New Scientist工作十一年,同样因为对科学新闻事业的贡献而被授予大英帝国勋章(OBE) 。
……
有在NS工作过的编辑说,他们每篇稿子的创作都有严格的标准。
除了与自己专业领域同步之外,还需要联系外部可以采访到的外援专家,等采访结束后,他们还需要跟设计师们来回沟通,看用怎样的图片、视频或者动画形式来展现故事,确保呈现的内容是最能让人看懂的版本。正如英国读者表示:
虽然新科学家不发表原创性研究,但他们对科学研究的总结却是独到、通俗易懂的,让普通大众能够轻松理解,还能挖掘出其他科普资源上没有读到的东西。
正是因为有一群极具科学精神的记着编辑,让这本科学杂志带着普适价值和人情味,能畅销67年也就不难理解。
关注牛剑藤申请的朋友都知道,在顶尖名校面前,拔尖的学术成绩只是门槛,而一个人的求知欲、领导力、同理心更是招生官看重的关键。
而阅读NS这样的顶尖刊物,不仅能提升孩子的学术能力,更是潜移默化激发TA对科学探索的热情和投入。
这,也许才是带孩子走入名校,受用一生的底层能力。
6280/全年52册
上新优惠价 5980元
(每月寄送一次)
适合年龄:14岁以上
初中生、高中生、大学生
扫描上方二维码购买
👇有任何疑问可以扫码咨询小助手👇
也可以了解更多原版杂志
免责声明:本文为广告,产品及售后服务为商家提供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