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硕士毕业后,为什么都想去体制内?

硕士毕业后,为什么都想去体制内?

公众号新闻


有句话很伤人:“中国正在催生一批高学历穷人”。


为此,南风窗采访了三位不得志的硕士毕业生。


其中一位姑娘,本科在双一流大学读,后来去山西某双非院校读研,专业是人文地理学。



毕业时,父母推荐了法院书记员的工作,但她很苦恼,因为这份工作就是在法庭上打字,什么人都可以做。


只是她一直没考上。


这份她没考上、但人人都可以做的工作是怎么样的呢?


网上有相似的。不久前,江苏全省法院招聘聘用制书记员656人,学历要求是专科及以上。



初步筛选后的竞争比大致是6:1,接下来的初试肯定不轻松,结果还没出来,不过我们可以结合过往信息推测一下学历分布。


江苏法院现有7324名聘用制书记员,本科及以上学历占到了64.9%。


想必里面包括干了很久的大专学历的老员工,所以可以推测,近年来被聘用的本科以上学历的书记员占比会远远超过六成。



学人文地理学专业的姑娘她当然会苦恼,自己读到了硕士,阅读过多少学术专著,写过多少论文。


可成为一个打工人后,全部价值在于能不能打字100字/分钟,正确率95%以上。


最后每月到手三四千。


可要成为这样一位打工人的关键在于,挤掉差不多学历的同龄人。


这么一来她的世界观自然被挑战了。


南风窗报道她,既为了说说硕士难找工作的事,也为了报道另一个现象:


很多人会去比本科层次差的学校读研。


经济观察报报道过,一些北大、复旦等名校本科生,选择去广州大学深造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每年接受的双一流高校学生推免比例,达到三四成。



同时,双非高校的考研报名人数大幅增长。


2022年西藏民族大学(位于陕西咸阳)考研报名人数暴涨123.2%,江西农业大学猛增80%,湖南工商大学猛增72%,都远远高于著名大学的报名人数增长率。



双非高校已经成为考研香饽饽,为此,陕西理工大学一年前就说要紧抓机遇,提升内涵。



为什么大家开始热衷于去双非高校读研了呢?


因为形势严峻。


文凭社会里,大家主动或被动地都在为学历镀金,以致于考研的人实在太多了。


2022届高校毕业生规模是1076万人,考研报名457万人,二者的比例接近2:1。


我算了算,这个数据在五年前是3.96:1,在十年前是4.12:1。


毕业就考研,和毕业就失业一样,已成为近几年一股显而易见的趋势。


一些人想轻松一点,把目光放到了推免保研上。


这方面的数据也很夸张。


近两年北京大学的保研比例创下了历史新高,在55%左右。


像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高校,过去五年的保研率提高了10%以上。



但推免比例上升的速率,跑不过考研人数增加的速度。实际上,这不过是意味着名校考研难度又上了一个台阶。


没想到,头部名校的此种做法,还被双非院校仿效。


山东财经大学2022年推免名额为163人,较2021年增加40人。

江苏大学2022年推免数量为293人,较2021年增加50人。


缺乏论文的学生这时候发现,名校的考研保研路已经堵死了,双非院校的保研之路也够呛的。


那么不如转换思路,通过考试去双非院校寻找自己的广阔天空,毕竟自己曾经也算会做题。


他们还会发现,虽然双非硕士在一二线城市竞争力不高,但是在三四五线城市前途可观。


农发行是三大政策性银行之一,它的湖北分行在2022年进行了校园招聘,竞争比远没有当地公务员考试夸张。


你看,不少金融双非硕士拿到了岗位。




从生活幸福感而言,双非硕士在当地政策性银行谋得一份稳定工作,都不比在大城市里挤地铁差。


总之,不管是名校还是双非院校都在被热抢。


除此之外,考研之路上没什么其他选择了。


不考行嘛?不考的话,可能本科毕业即失业。


考研本身就是在推迟求职时间,
考上的话,即使研究生失业,也可以尝试灵活就业。



既然如此,试一试呗。


反正每两个毕业生里就有一个会考研。



输了,大不了重头再来。



硕士毕业意味着你有了文凭,并不意味着你能拿到工作机会。


很多人会继续进入白热化竞争领域,比如考编。


在这里说说考编的一个重头戏——考教师编制。


光是教师有寒暑假这点,就足以吸引大量学子前去应聘,数据显示,“中国专任教师总量从2012年的1462.9万人增长到2021年的1844.4万人。”


十年来,教师总数增幅26%,或许并不是算迅猛。


但为此做出的铺垫才是惊人的:


十年来教师资格考试报名人数由17.2万人次跃升到1144.2万人次。




教师资格证报考人数增长超65倍,对于考生来说,显然不是什么好消息,因为未来求职中的对手会很多。


另一个不好的消息是,这些手握教资证去应聘教师编制的人,一个比一个简历优秀。


我们也写过,比如这份2020年深圳市南山外国语学校(集团)的拟聘名单。



大部分教师从清华、北大等名校毕业,教师的学位不是硕士就是博士。


还可以看到,来自于哥伦比亚大学的硕士,教小学英语;来自北大的博士,教初中数学。


北大硕士教初中道德与法治,清华硕士教小学信息技术,清华硕士教小学美术。



深圳市南山外国语学校(集团)旗下的南外高级中学公布过教师的本科信息与荣誉奖项。



有人是清北本硕连读,有人是清华硕博连读。


有人是AI独角兽企业联合创始人,有人拥有发明实用新型专利,有人参与编辑高中地理教材,有人拥有多篇核心期刊文章。


荣誉奖项个个出挑,看了不禁令人怀疑,这是在选青年杰出科学家吗?


当然不是,这就是在招高中老师,甚至是在招初中、小学老师。


广州的情况也旗鼓相当。


去年5月份,广州25所中小学招聘203名编制内教师,结果近九成的教师是硕士或博士。


白云区的招聘里,已经明确博士起步,其中两名博士需要去教非热频的心理课。



长沙作为中部城市,也在奋勇追赶。


招聘编制内教师177人,要求是“双一流”高校硕士,国外就读的,大学必须排在世界前100。



当我们打开职位表,可以发现“双一流”高校硕士将要教授小学体育。



网上热议纷纷,一帮名校硕博士去教中小学课程,这有必要吗?单纯是为了教育情怀吗?


或许因为对方给的实在不少吧。


深圳中小学的待遇,知乎有人算了算,可以达到一年二三十万。



这个数据我没有考证过,如果属实,算是不低了。


而且,现在一些地方以好客见长。


鄂尔多斯多所学校,以年薪60万元招聘清北毕业生,豪言“我们财政负担得起”。



薪酬是鄂尔多斯中小学措施的一部分,在招聘启事里,他们还承诺服务满十年后,还能享受对应的住房优惠政策。



那么,让清北博士去教小学初中是不是浪费人才?


这个问题上,要谈施展才能的前提是,谈谈博士们平日里会遇到怎么样的招聘启事。


2018年,蓝鲸财经记者工作平台援引中青报的报道:

“中国天眼”难觅才俊,10万元年薪难觅驻地科研人才。


网友追问,年薪是不是少写了一个零。


蓝鲸财经回复:“没少。”并加了一个意味深长的表情符号。



蓝鲸财经后续报道这份科技工作的实际是:


“税后到手五千多一些”。



还有最近敦煌研究院的难处。


他们招专业人才,给了编制,要求是双一流和八大美院毕业的考古硕士研究生,年龄在35岁以下。


结果招不到人,因为地处大西北,薪资3000元。


不过按照他们自己的说法,这个待遇在文博行业中不算低,肯定不是垫底,



既然去当专业技术人才那么辛苦,为什么不能选择待遇好一点的教师编制做贡献呢?


体面的生活和一定的假期,甚至丰厚的薪酬,越来越成为年轻人保护自己的资本了。


毕竟编制内没有职场“35岁中年危机”。


或者换个角度看,学子们涌入考教师编的大军,不过是为了说明:


知识可以有价,或者无价,但不能廉价。



对于大学毕业生而言,除了读研、考编以外,还有一个好去处,那就是考公务员。


你会发现身边总有一两个人不是考了公务员,就是在考的路上。



很多关于考公的段子并非没有根据。


国考的参考人数近几年保持在百万的级别上。



根据新京报的图表信息,竞争压力曾经可以大到9837人争抢一个岗位。



根据网易文创的数据显示,广东省的国考报考热度远远超过了山东,南方的浙江、湖北、云南、贵州的报考热度也超过了北方许多地区。


除了国考,现在一些省考也在上演“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场面,比如河南的平均竞争比为73:1,云南是98:1。



五年前的情况相对好一些,河南是52:1,云南是75.7:1。


但也只是“相对”。


优秀人才扎堆考进体制内,已经是不争的事实,更何况他们哪里都可能去,包括三四线城市。


浙江理工大学的硕士郝治伟在国际顶尖学术期刊《Nature》正刊上,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发表了文章。



对于任何硕博士来说,这都预示着光明的学术前途。


导师也多次建议他在学术道路上好好走下去,可郝治伟最后还是回到了家乡安徽宿州。


在这个四线城市里,他考了当地经开区的一个管理工作,同批被录用的有5名本科生。



示范效应很强烈,跟着干的人不少。


许多高薪的程序员在见识到了社会的毒打后,就走上了这条路。


编程社区网站GitHub上,一份针对程序员的考公指南在几天内就收获了上万星标。



“程序员怎么转行公务员”已经成为了各大网站的热门话题,还被开发出了各类收费教程。



于是每一个职位都开始紧俏,每一场考试都是挤独木桥,考公越来越内卷。


那些一时抢不到入场券的人,另辟蹊径。


有人愿意去殡仪馆上班,半夜坚守岗位,因为有了五险一金,让他们在相亲时倍有面子;


有人考进畜牧站,给老乡的鸡、鸭、羊看病,因为有了五险一金,让他们在相亲时倍有面子。


这才是扎根现实的梦想,值得被复制和推广。


紧跟着,一组很有特色的现象产生了:

“月入3万,不如回家考公务员。”

“在各行各业当螺丝钉,不如回家考公务员。”

“想为自己的孕期买单,就回家考公务员。”


一切的热闹好像真应征了那句话——


宇宙的尽头是编制,编制的尽头是公务员。



最近两个月,“小镇做题家”成为网络热词,紧跟着也有一段话很流行:


我生在大山,你生在罗马;  

你说你一步步走得“辛苦”,却不知,我一笔一划都在抗衡自己的苦难。  

站在车水马龙人声鼎沸的大城市,我不感谢那堆积如山的题海,只感谢那个淌过题海的自己。


这段话让我很感伤,但我始终知道时代就是如此:


学历在过剩,人才在过剩,打工人更在过剩。


这一切的源头是:你不干有的是人干。


让你自愿降薪不就是为了你好吗?



只给你800元工资不就是为了你好吗?



经济不景气,这些发生在企业里的情况想必不会少。


既然你卷我、我卷你地互相伤害着,不如去稳定的岗位卷一卷,谁怕谁。


何况到了稳定的岗位,并不一定需要卷。



不是说不能创业,不能去小厂,我们自然鼓励每个人为梦想而努力,但同时不妨看看社会经验丰富的人他们怎么做。


有句烂大街的至理名言是:


如果不能赚到什么钱,那就尽量不亏钱,少折腾。


另外,在难免不焦虑的今天,我补上一句:


相信明天会更好。



本文作者雷斯林,From 雷叔写故事,微信号:raistlin2017。分享到朋友圈,未经许可不得转载INSIGHT视界 诚意推荐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
相关阅读
【一对一介绍】广州26号男同学,90年,高170,全日制一本,公务员,体制内收入,未购房未购车,未婚未育,无宗教信仰、广州越秀竺可桢对苏步青有看法?当海归“卷”进“体制内”,洋学历还香吗?体制内快要成“女儿国”了,年轻男性根本没几个,原因很现实求职大视野 | 某届人大统院54名应统硕士毕业生真实就业去向体制内的“佛系干部”,为什么越来越多?不存在的中华民族和台湾民族“27岁从体制内裸辞”,离职就像离了次婚火了!多伦多大学"天才少女"隐瞒年龄:18岁硕士毕业!教授傻眼!体制内有高人!12年前一篇奇文,竟准确预判了当今中国内外形势……论佩氏访台与第四次国共合作学历高没 用?美大学和硕士毕业生起薪差距连五年缩小英国1年制硕士毕业后,想在英国继续念书,是读二硕,还是读博士?中国高学历穷人,拼命卷向体制内...英国男子拒绝4亿巨款,回绝王子支票,独守“闹鬼荒岛”,47年后,竟人人都想去...体制内的你,这两年降薪多少?我,文科男,从专科考到名校硕士,毕业后送外卖,辛苦但不痛苦冯仑:体制内工作需要具备的四种能力山东体制内尖子生,放弃985名校,决定去英国学兽医....[梅玺阁菜话]异域风味之五 烟熏三文鱼焖蛋(视频)在体制内工作,不要畏手畏脚,一定要落落大方!遍地研究生,想去体制内,这是件好事吗?巴塞罗那最著名的建筑、高迪遗作:圣家堂体制内尖子生,放弃985名校,去英国学兽医被称“小石原里美”清华美女博士,最终还是进了体制内在体制内渴望当大官,在大厂又不想太累,你怎么就这么贱?年轻人千万别进体制内,去北上广打拼才有出息?阿里P8考入体制内出抖入淘,罗永浩什么都想要求职大视野 | 某届人大大数据学院29名应统硕士毕业生真实就业去向又一位阿里P8考入体制内遍地研究生,想去体制内31岁,体制内,他参加了一场高校联谊博士毕业后的功名利禄,是他给自己画的大饼 | 人间海归“卷”进“体制内”,洋学历还香吗?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