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两个人很久没有互动啦,他今年没有给她送生日祝福啦,他已经不回她和孩子在北京城区的那个家啦,都是她一个人送孩子去学校上兴趣班啦……整个看下来,给人的感觉:凭空猜想太多,真凭实据太少。所以,这俩人到底是真的婚变了,还是偷偷好着呢,其实是薛定谔的猫:在潘多拉的盒子打开之前,存在向任何一种判断坍塌的可能性。有生机勃勃的遇见,有热辣滚烫的纠缠,有满枝硕果的欢喜,也有白茫茫一片大地真干净的怅然。何况,明星婚姻,很多时候是资本流量联手娱乐工场打造的爱情神话,给人雾里看花花非花、水中望月月非月的假面感。作为常写普通人婚恋的作者,我这两年倒是有个很深刻的感受:上个周末,和几个关系不错的朋友小聚,说到各自家里的小孩,大家得出了一致结论:
现在的小孩,都有着惊世骇俗又清晰强大的婚姻观,懒得结婚。
有个朋友家的女儿研究生毕业,和谈了5年的男友定居上海,两个人不结婚也不准备要小孩,平常努力工作,假期周游世界,感情很好,但懒得婚育。我觉得比较有意思的点儿,不是年轻一代对婚姻的选择,而是为人父母的我们这代人,对孩子的宽容:婚姻真的不是人生的标配啊,孩子们不结婚也可以接受啊。我想这种宽容,很大程度上是人到中年的我们,都有着一言难尽的婚姻——离婚的离婚,再婚的再婚,分居的分居,就算看起来相对幸福的,也有着无法对外人言说的负重和妥协。年轻时,我们这代人受训于传统父母的教化,认为婚姻是人生的必选项。但这一路走来,我们渐渐洞见了自己当初的傲慢与偏见,并从实实在在的经历中生长出了教训和智慧:所以,婚姻犹如此生我们遇见的诸事,只是帮助我们回到自身修行的工具,而不是改变我们、拯救我们、治愈我们的救世主。这漫漫一生,我们终究要靠自身的能量和磁场,去抵御长夜和孤独。恰恰是看透了“结婚救不了任何人”的实相,我们才在对婚姻祛魅中,越来越宽容身边那些单身的、离异的、不婚的、不育的人。其他都是次要。
第二,边界认知的清晰,让我们对别人的婚姻祛魅。
小鹿的闺蜜离婚了,好事者跑去问小鹿:“哎呀,他俩家世相当,学历相当,工作相当,郎才女貌的,为啥离婚?”闺蜜离婚前曾和她彻夜长谈,也曾趴到她肩头哭过几晚。但在小鹿看来,这是她和闺蜜的秘密,而不是拿去和外人解释的理由。她不愿去抖擞好朋友的隐私,也不愿去满足看客的好奇。不介入别人的因果,不评价别人的婚姻,不打探别人的隐私。因为知道婚姻冷暖自知,因为知道自己不是他人,因为知道真正的友情是不审判、不诋毁,是“不管你做什么选择,我都支持你”的相信和陪伴。边界感,让越来越多的人,在面对别人的婚姻时,克制而不八卦,共情而不圣母。一段婚姻,不管是我们的,还是他人的,最终走到尽头,都是多因一果的因缘际会,而不是N个说得出口的概念化结论所能囊括的。凡是说得出口的理由,都不是真正的理由,而真正的理由,往往说不出口。昨天,有个读研的孩子给我来信:“你觉得最好的生活方式,是怎样的?”真的,我这些年越来越多觉得,金钱和名利是拼尽全力、绞尽脑汁可以得到的,而诚实与坦荡,最不易得。请对万事万物祛魅,请接受这个世界唯一确定的事情是没有什么是确定的。结婚了,离婚了,分手了,出轨了,决裂了,和好了,一别两宽了,铭记心间了,又如何?所以,明星也好,素人也好,像《玫瑰的故事》里的黄玫瑰那样疯狂而热烈地爱过很多人也好,像《平如美棠》里的老爱情那样“愿得一人心,白首不相离”也好,只要是跟随诚实的自己,去过诚实的生活,都很好。当我们白发苍苍,垂垂老矣,坐在路边昏昏欲睡,等待死神的召唤,唯一的圆满是曾如此诚实又如此坦荡地走完这一世。感谢你读到最后,点个【赞+在看】,并【分享】给更多人看。* 作者:刘娜,情感专栏作家,文艺也理性,温柔也死磕。新书《见字如面》全网热销中。来源:闲时花开(ID:xsha3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