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后放弃985,不找顾问DIY申上纽大,5年后怎么样了?
中产父母为了让孩子考名校、成精英,真是卯足了劲儿地往前冲,报辅导班、买学区房、在鸡娃的路上不断自鸡,生怕孩子“一步落下,一生落后”,在紧绷的教育下,越来越多的“空心”小孩出现了,本文的作者从小都是名列前茅,中考也进入了上海顶尖高中,但却在一年后选择了休学,一起来看看他身上的故事吧。
From 谷雨星球
ID:guyujihua2021
这两天高考陆续出分了,无数人又站在了命运的十字路口。这不仅让我想起5年前的我,也为自己的人生做出了一个有些「反叛」的决定:
我从小到大读的是体制内名校,是一枚理工科学霸,高考后录取了一所985名校,但我却决定出国读书。 当找到中介咨询,却被浇了一大盆冷水,「你这水平,最多也就考个50名的大学」,我不甘心决定休学一年。 在这一年里我体验了许多工作,考了标化考试,靠自己DIY进录取率堪比藤校的纽约大学全球第一的Tisch专业。 因为遇上2020年,我曾在上海纽约大学上过一年学,对中美两地学生的「卷法」不同有了新认知。
前不久,我又迎来了又一个毕业典礼,这次,我站在了从小就向往的纽约大都会的校园里,接过了自己的毕业证书。
回顾这一路,我是如何做到的?从转轨、求学到就业,从国内大学到美国大学和工作,身为过来人的我,又有什么经验呢?
*文章以第一人称呈现。
我从小一直在体制内读书,内心一直想出国的小火苗就从没熄灭过,有一丁点小小的机会,都会牢牢抓住去尝试争取。
中考后,江苏省和新加坡有一个奖学金合作计划,资助优秀的中考生去新加坡读高中,我果断参加了笔试和面试,遗憾没有入选。
到了高一,上海复旦附中国际部有一个面向全国招收学生的全额奖学金项目,我去了,再度失败。
高三时,我惊喜地发现香港大学面向高考生有一个多元卓越项目,但因为我的高考分数,虽然可以够得上985大学,却和港大录取有一定差距。
这时候我想,我觉得与其将就,或者本科以后再出国深造,不如赌一把,用高考成绩申请美国大学,定下的第一个目标就是纽约大学。
我决定一切都要从零开始准备。
什么都不懂的我第一件事就去找了留学顾问,得到的第一个回答就是「你最多只能申上一个Top50的学校」,让我有点受打击。
但我这个人一是不服输,二是观察和自学特别强,当时和上海一家中介交流的时候,他们为了签下我这个客户,给我看了好几个案例,就在那段时间里,我开始留学申请有了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
我意识到我的情况太冷门了,很多顾问根本没有遇到过类似的情况,如果我把自己交给他们,现在这情形也就只能改改文书,做不了什么,结果肯定不见得好。
我决定那就不签顾问了,我决定休学一年,在上海租了个小房子,还找了不少兼职工作,同时靠自己DIY申请海外大学,还能省下一笔费用。
在申请上,我要做的事情有很多:学校开具三年的成绩单,教务处当时还需要去咨询国际部的老师,确保英文翻译件的规范;高考成绩要在学信网做公证翻译,交给学校帮你升学的老师或负责人提交以保证可信度。
我还需要去考标准化英文测试。
身为一个高考生,我的英文能力去应付托福考试有点不够,我总共考了3次托福。或许是一直以来的留学梦,让我没有放弃过,最终总分105不高,但总算是过了门槛了,我也不再花时间去刷了。
接下来,就是最难的关卡——完全靠自己改文书。
我搜到了很多模板却都没用,而是为每所大学量身定制一篇文书,得益于我平常有阅读英文小说的习惯,我用了散文化的语言来书写,去细细琢磨我的故事与学校想要申请者的关联,一句话都能细细打磨两天。
当时是2019年,我就引用了加拿大总理在纽大毕业典礼演讲的一句话,让招生官知道,我做了学校研究,我真的很想来你们学校,可能这一点也打动了他们。
给大家一个小窍门,活动列表里已经写了的内容,文书就不要重复,侧面提供一些希冀。
比如,我当时活动列表里写自己在高中建立了学生会的权益部,在主文书里,我就具体展开描述是怎么做的。我还找了学校负责学生活动的老师帮我写推荐信,互相印证,也让我的形象更加立体了。
我的申请策略里有一点很重要,就是扬长避短。
我是理科生,数学成绩也不错,但我并没有发自内心喜欢这,尤其是在Gap那一年的工作里,我意识到我最非常喜欢在一家艺术公司的工作。
我也想起高中时,我一直是那个「成绩不是最好,却是最知名的那一个」,我喜欢摄影,还办了好几场校内最大的活动。
所以,我虽然做不到理科里水平最高的人,但是我也许可以成为文科方向数理化最好的人,我的形象也就更立体了。」
幸运的是,我成功拿到了纽约大学的录取。
当时的我还很不成熟,并不清楚自己适合什么、喜欢什么吗?所以我申请的是Liberal Studies Program——
前两年在完成必修课的前提下,可以自由地选课,直到第三年再决定专业,非常适合当时处于人生十字路口的我。
■2023 年奥斯卡金像奖提名者来自哪些大学,纽约大学排在第一名。
老师非常激动地表扬了我的作品,我突然意识到,虽然高中时总被批评我写的东西不好,没有华丽的辞藻,但原来我写出来的东西,真的会被人认可,我对生活细节的关注真的会被人承认。
机缘巧合,在上另一门课现代社会学的时候,授课老师是一个意大利教授,他对中国电影特别了解,让我第一次从作者角度考虑那些我喜欢的电影。渐渐地,我发现我真的非常热爱电影学院。
于是,我在大一一结束就决定将其作为我的专业。
电影专业所在的Tisch学院,是纽大的大热门,排名全球第一,是培养了奥斯卡奖得住最多的学校,难度并不小。
或许是我的GPA很不错,教授的推荐起了大作用,我从高中起就在自己公众号坚持发布的作品打动了教授,最终我成为了少数转进去的一员。
我当时非常兴奋,我妈妈也很开心,她有一个非常可爱的理由:电影至少比人文学科好赚钱吧!
■纽大的Tisch院里陈列的李安导演签名版海报。
进入电影学院,我打开了新世界大门。我们的拍摄课有4个级别:
第一级别是大一上的两门课,分别是Frame and Sequence和Sound Image,基础入门。
第二级别是Sight & Sound,其中「undamentals」这个课是非常经典的,已经开了40年,李安在他的自传里也提到过这个课,只不过他上的研究生,或许比我们更深一些。
这里会有三个分支,分别是叙事短片、纪录片、影棚拍摄,可以分别熟悉三种不同的制作流程,只要学了其中两门课,就可以学习下一个等级的实战了。
第三级别是「intermediate」,同样分成了虚构的叙事短片、纪录片和实验,最终要拍摄一部8分钟左右的片子,纪录片可能会就是15分钟左右。
从这个级别开始,所有的拍摄都是按照工业标准来要求的,而且院里会提供拍摄器材,最终作品很多也会送到电影节。
而第四级别就是「advanced」毕业作品,会花一年时间来完成,上学期打磨剧本、找齐演员,下学期开拍。
很酷的是,我们拍摄器材跟《小丑》《银翼杀手》这些大片,用的是同一台机器。
■纽大电影学院学生拍摄日常
最让我觉得纽大值得的是这里的老师。
我的纪录片老师是一个老太太,也是一位从业近50年的职业剪辑师,曾经参与的项目被提名为奥斯卡最佳影片。她看了一眼我的片子,就指出了一个很小的细节,让我的纪录片的叙事变得非常流畅,而我自己盯着看100遍都发现不了。
剧本课的老师也是一名很有名的电影编剧。她会给我的剧本写长达两页的称赞语,非常热情洋溢地在课堂上读出来,特别受鼓励。
■李安、哈利波特系列导演克里斯·哥伦布、「好莱坞导演之父」马丁·斯科塞斯和伍迪艾伦都是tisch校友,人脉深厚。
我身上还有个很有趣的标签,因为当时恰逢2020年,所以我大一是在上海纽约大学读的go local,大二才去的纽大读书。
我有时会听到身边来自纽约大学的朋友抱怨:「上纽大的学生真是高考怪物,太卷了。」有时也会听到上纽大结识的新朋友感慨:「你们留学生是不是有点太浮躁了?」
我作为一个高考生,又作为一个留学生,恰好夹在这种讨论的中间,产生的情绪却要复杂很多,我也微妙地发现了中美两地学生「卷」法的不同。
上纽大的学生都是由高考选拔出来的,非常你努力,每个学期末的时候都在灯火通明地忙自己的项目,时常会让我想起我的高中——
虽然没有到高中压抑的程度,也鼓励学生参加哈佛峰会这样的课外活动,但在内卷下仍会为分数去拼,甚至很多家长也会加入这场比赛中,增加学生的压力。
或许只有我们自己知道,只有三成左右的努力来自内驱力,更多的是学校和老师的压力。
■ 上课一景
纽大的美国学生也很努力,为了作品熬夜、找人都是家常便饭,但整体上他们更松弛,有些人睡过了或不想起来也没所谓,不会像我一样恐慌地发邮件给老师解释。
学校也更强调自主性,不用GPA施压,没有硬性指标,没有标准答案,更鼓励大家激发自己的灵感创作。
当然一旦开始拍片子,每一个人,无论中国学生还是美国学生,都充满对艺术的追求和热爱,都是非常用功和刻苦的。
大家都在在较劲,想写出更有意思的剧本,拍出更好看的片子,拿到更大的奖。
■纽大电影学院的暑期课程也很有意思,高年级本科生也可以上到研究生课程
纽大毕业生在电影行业的口碑是很不错的。
一方面,学校为大家的就业操碎了心,开设自己学院的就业中心,老师们热心地提供改求职、校友连接、项目等支持。另一方面,我在毕业前也为「狡兔三窟」,设计了好几条备选路线。
第一个是学术路线,我想攻读纪录片方向的研究生,或者申请辅修的东亚研究的研究生或直博,我比较喜欢做老师,算是「美国版铁饭碗」。
第二条就是电影行业了。学电影的学生毕业后不一定只能做导演或摄影师,其实有很宽广的门类可供选择。
像苹果公司有很多内容策划的岗位。还有制片公司,比如《瞬息全宇宙》的制片公司A24,他们的总部在纽约,经常招一些实习生。
今年毕业季,尘埃落地,我在纽约大学的校园里找到了一份喜欢的校内工作,同时我也在打磨自己的作品,期待下次跟大家见面,是用作品在电影节或剧院里相见咯。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