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给你这种体验的人,就是心理学意义上的「贵人」了
点击上方蓝字 KnowYourself > 右上角 ··· > 设为星标 ⭐️
分享两个亲身经历的小故事:
我之前待业过半年,头三个月还好,就当休息,第三个月之后精神状态急转直下,每天为 hr 已读不回而崩溃抑郁,除了倒垃圾几乎不出门。
朋友听说后,硬是邀请我去她家吃饭撸猫,那天我们一边吃,一边分享应聘遇到的糟心事,回家时已是凌晨,但不知怎的,好像又有了力气,觉得找工作这事,明天醒了我还能再试试。
后来又有一次,也是低谷期,很长时间都没体验过任何成就感,就有朋友拉着我去徒步。那是我人生第一个徒步路线,12km,爬升七百米,如果不是朋友陪着我,我都不知道自己还有这能耐,也无从得知深山里会有怎样的美丽。
左右滑动查看。图片来源:作者
当时的我只是单纯觉得自己幸运,要熄灭的柴火因为一个火星重新点燃了。可能她们就是我命中注定的贵人。
直到最近被同事科普了一下社交对心理的重要性,我才突然意识到这两件事背后,其实是同样的原理在支撑着我。但与此同时,我又很困惑:
外部力量能有这么大的作用?不是都说要发展内驱力,要做本自具足的人吗?
「我不是一个人」
这比什么都重要
真相就是:一个人的活力,并不一定要纯靠自己去驱动,外部事物能起到非常大的作用。
早在 1965 年就有心理学研究发现:当个体知道有他人在一旁时,行为和表现会发生变化[1]。
咱就说爬山这个例子吧,一个人爬,说放弃也就放弃了,累到不行的时候八成在心里嘀咕「证明给谁看啊?何必呢」。但看到旁人吭哧吭哧往前走,你咬咬牙也就跟上了。
——这是一种极其美妙但又奢侈的心理体验,与攀比无关,它是心理效能在关系中的放大增强,帮助我们实现了原本无法独立完成的事情。我们当下所常说的氛围感、搭子、情绪价值......本质上都在说类似的事[2]。
《葬送的芙莉莲》中,精灵芙莉莲拥有近乎无穷的寿命却「遗世而独立」。后来在人类同伴的带动下,收获了很多一个人无法拥有的体验。是同伴,将她从孤立的世界里拽了出来,和更广袤的世界相遇,拥有了无数爱和回忆。
而且这种心理增强,和对方具体说了什么话、是什么样的人关系不大,它靠的是:在场(presence)。
在场,不一定非得有直接的交流、明显的互动。仅仅是主观地感觉到「我不是一个人」,就已经可以被安抚、支持了,即,物理层面不在也能运作[3]。
最常见的例子,就是听到母亲的声音或知道母亲在隔壁房间,孩子也可以获得一定程度的安全感,满足情感需要。
在场,也不一定非得是以人作为载体,氛围、物件......以象征性的形式存在也可以。就像《燃烧女子的肖像》里,那个永恒的第 28 页,代表着不曾断裂、始终守护的爱。
「Retourne-toi」
不止安全感
我们也确实借到了力
不要小瞧在场。你以为它是附加题、加分项,但很多人可是靠它上大分的。
就拿减肥这件事来说,之前@FeelBetter感觉好多了讲过一个体重管理团体实验,他们发现,好的社交环境确实比个人努力还有效!
一个人如果能找对搭子,ta 就有更大的机会感受到自己的控制力,并且在一些想脱轨的时刻,自发觉得「我需要属于这个群体」,起到一个自我约束的作用,从而容易自律[4][5]。
一个优秀案例,来自小红书用户@美牙的小新呢
究其根本是因为:人最大的属性就是社会性。
许多关于自身的重要体验,都需要他人的参与、放在关系性的体验中去确认,并在关系里增强。这种外在事物带来的驱力,就像一个大齿轮。而我们自身,就是紧紧相连的一个小齿轮。大齿轮只要转一点点,小齿轮就能转一大圈。
有人可能会因此怀疑自己,为什么就非得有一个外力推一下、按下开关,我才能完成这个启动?总要有人陪才能做好一些事情,会不会让我越来越依赖呢?
有这个想法,其实是低估了自己身上本就存在的潜力。
点亮一个灯泡,需要的不仅仅是通电(输入外部支持),还需要这个灯泡本身有照明的能力(你的心理效能)。当我们通过外界互动获得了支持、认同、陪伴,就如同电力涌入电路通了电,就能发光了,但不能因此就忽略了你内里的那根灯丝啊💡
图片来源:初恋这件小事
回到最开头待业低谷期的故事,那位喊我吃饭的朋友之所以找上我,是因为我有天深夜 emo 了一下,发了个部分可见的朋友圈。我屏蔽了父母、前同事,以及所有我觉得过得还不错的同辈,想着睡醒了再删,好巧不巧被她逮到了。
后来我和心理咨询师@杜净译聊了这段经历,在对话中,我逐渐意识到:
能有人拉我一把,首先需要我发出求救的信号。那个「部分可见」朋友圈,其实是为了被看见。
很多看上去别扭的行为,背后是一个人想要在安全范围内隐秘地求助。那个深夜 emo 里其实包含了一个人足够强烈的自救的意愿。而我的意愿,很幸运地被朋友识别并反馈了回来。好似一个声音在回音壁里反弹过,以至于你自己无法再忽略这个声音,必须去做点什么。
在@杜净译看来,这其实是一种很健康、有力的心理体验。表面上看是依赖,但它能把你从低活力的状态里拽出去,甚至拓展了你的经历,那它就是好的。不需要担心自己是否在依赖它。
图片来源:《即使弱小也能获胜》
愿意开放自己、接受帮助
也是一种能力
一个人脆弱、摇摆的时候,无论内心有多么想要相信自己,那部分声音也是不够大的,此时,如果能有一个外部力量去承认它,复述它,那么那个声音就能在你心理扎根,成为你日后可倚靠的信念。
像这样的体验,心理学也称之为自体客体体验(selfobject experience),由海因茨·科胡特(Heinz Kohut)提出。它是指个体通过他人的情感支持、认同和共同活动,获得心理上的安慰、力量和自我整合,从而维持和增强自我功能的过程[2]。
那些在我们生活中起到支持作用的人、事、物,或者世俗意义上的「贵人」,实际上正是充当了我们的自体客体。
这种共鸣性的情感经验,对于维持我们的自尊自信,成长为有能力的个体是必不可少的。这可能也是为何民间智慧说:「人缘也是实力的一部分。」
一个人,愿意开放自己的边界,让另一个力量带动自己,发挥出自己的效能,这本就是我们自身力量的一种体现。
在自大和自尊之间,选择了自我成长,怎么就不算是凭自己本事了呢?
图片来源:《男孩、鼹鼠、狐狸和马》
至于那些有意、无意撬动过我们齿轮的外人,确确实实是我们的「贵人」。
无论是自己找的搭子,还是原本就有的亲友,又或者是意外来的陌生人,你们所带来的关系体验,最终会内化成我们自己的力量,是你们的存在,使我们长出了更丰富、深刻、有力的自己。或许你们永远都不会意识到,你们身上的美好,也逐渐成为了我的一部分,那是我们能获得的最美好的祝福。
听我说:谢谢你。
图片来源:《女佣》
今日互动
你遇到过这样的人/经历吗?
来评论区分享你的故事吧
记得转发本文给你的贵人,
说声谢谢~
References:
本文关键词:自体客体、科胡特、关系、团体动力学、互助、贵人、弱关系、社交支持、心理效能
欢迎大家在 KY 账号内搜索你需要的科普,如果没提到,也可以在文章下留言~
图片源自网络,侵权请联系
搜索文章丨心理测试丨招聘丨转载丨合作 请戳菜单栏
作者 / Lynx
Just another very flawed human.
知我心理入驻咨询师 / 杜净译
中国心理学会注册心理师
国际分析心理学会候选分析师
监制 / Emma
编辑 / KY主创们
我们同时提供以下服务
欢迎搜索FB公众号关注,下载知我心理或月食APP
点点 在看,贵人多助👇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