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最好的修养:忠于自己
文 | 有书紫云裳 · 主播 | 晏娇
有书君说
他是魏晋时期“竹林七贤”里年龄最小的一位,也是最传奇的一位。
他出身名门望族琅琊王氏,却做着清流最为鄙夷的事情。
他是个以贪财吝啬出名的大俗人。
他就是王戎。
很多人都觉得王戎不配列为竹林七贤,因为他的行为一点儿都不“贤”。
那么,王戎本人到底是贤?还是俗?
他是魏晋时期“竹林七贤”里年龄最小的一位,也是最传奇的一位。
他出身名门望族琅琊王氏,却做着清流最为鄙夷的事情。
他是个以贪财吝啬出名的大俗人。
他就是王戎。
很多人都觉得王戎不配列为竹林七贤,因为他的行为一点儿都不“贤”。
那么,王戎本人到底是贤?还是俗?
王戎之俗
王戎,从出身到出道,都有一种起点就是巅峰的即视感。
王戎出身的琅琊王氏,是魏晋时期的第一世家,百年名门望族。
二十四孝里“卧冰求鲤”的孝子王祥,是王戎的祖父辈;书法家王羲之,是王戎的侄子辈。
王戎从小聪慧,尤其是双目炯炯有神,据说可以直视太阳。
当时非常有名的神童裴楷见了他,惊叹王戎的目光像划破黑夜的一道闪电。
六七岁的时候,王戎的胆识也被魏明帝盖章认可。
当时,魏明帝带文武百官在宣武场观戏。
突然,场内的老虎狮子嘶吼,把兽笼和围栏撞得摇摇欲坠,所有人都惊慌失措,纷纷逃命,发生了踩踏事件。
在这慌乱的场合,只有两个人气定神闲。
一位是魏明帝,另一位就是王戎小朋友了。
这份胆识,魏明帝称奇。
王戎十五岁这一年,结识了三十九岁的阮籍,两人成为忘年交。
阮籍是王戎父亲王浑的朋友,与王戎一见如故,还对王浑说:
“你这个儿子比你说话有趣多了。”
可很多年后,已然是“竹林七贤”之一的王戎,又遭阮籍嫌弃。
阮籍和朋友们聚在竹林里喝酒,看到王戎来了,便说:
“俗物又来败兴了!”
王戎并不介意,还笑着说:
“你们这群人的兴致,岂能说败坏就能败坏的。”
从被青睐到被嫌弃,全因一个“贪”字。
这就不得不提王戎的吝啬。
《世说新语·俭啬》篇讲了九个故事,其中四个和王戎有关。
王戎对亲戚吝啬:侄子结婚,他只送了一套衣服,还是便服,参加完婚礼,还要把衣服要回去带走。
王戎对家人也吝啬:女儿出嫁,他提醒女儿记得把嫁妆还回来。
女婿借钱,他就没有好脸色,直到女婿把钱还了,才肯和女婿一起喝酒。
关键,王戎如此贪财,却并非因为缺钱。
王戎的父亲为官多年,王戎本人官至太子太傅、中书令等职,除了仕途顺畅,还是经商高手,他不仅不缺钱,还很有钱。
可这依然不影响他敛财。
王戎家盛产李子,据说,他害怕别人抢了李子生意,出售前就命人把李子的果核钻洞。
这样,大家不仅知道这是王戎家的李子,还无法用其果核做种产李子。
王戎还经常和妻子大半夜坐在床上,用象牙做的算盘算账数钱。
夫妻二人真是把爱财和吝啬都演绎到了极致。
魏晋时期,高门望族都以清贵著称,唯利是图和吝啬便自然让世人鄙视。
所以,在世人眼里,王戎是和“竹林七贤”格格不入的俗气之人。
都说王戎贪财。
可王戎十九岁的时候,父亲王浑去世,很多受过恩惠的人纷纷前来祭奠,还送来很多礼金,王戎却一概不收。
都说王戎对家人凉薄。
可“卿卿我我”这个词就是从王戎身上流传出来的。
原来,王戎的妻子喜欢称呼丈夫为“卿”。
王戎就提醒妻子:
“你称我为‘卿’,从礼节上来说是对丈夫的不恭敬,别这样喊我了。”
妻子解释:
“我喜欢你想亲近你,才喊你为卿,我不喊你卿,谁还有资格喊呢?”
王戎听后,便默许了妻子这样称呼他,这就是“卿卿我我”这个成语的由来。
除了与妻子恩爱非常,王戎也特别爱自己的孩子。
王戎的儿子年纪很小就夭折了,他悲痛万分。
有人劝道:
“一个小孩子而已,你们相处的时间并不长,不要太难过了。”
王戎听后立刻反驳他:
“圣人忘情,最下不及情;情之所钟,正是我辈。”
圣人可以修炼到忘记情愫,无知庸常之辈可以漠视感情,能被情所困的不就是我们这样不上不下的人吗?
此外,王戎还凭借自身魅力赢得了一众将士的追随。
北伐期间,王戎身先士卒,亲自拿着兵器上战场,和敌人近身肉搏毫无畏惧,将生死置之度外。
伐东吴的时候,王戎带领军队势如破竹,东吴众多将领纷纷投降于王戎麾下。
东吴投降后,王戎亲自去安抚百姓,对当地的士族势力也是量才使用,让社会迅速稳定。
一时间王戎名声大振,江东一带士农工商对其管理诚服。
纵然他贪财吝啬,却对父母妻儿,百姓士卒真情相对。
“君子爱财”和“君子重情”本来就不是什么对立面。
想探究王戎究竟是“俗”是“贤”,不如先探究一下王戎为何而“俗”。
王戎封侯的时候是一个好时代,可后来他经历了被弹劾罢官,发现朝堂贪腐盛行。
此外,司马政权高压政策也给当时的文人造成了不小的影响:阮籍和嵇康之死便是例证。
当时的士大夫经常“发癫”。
比如王戎,官拜司徒,有总揽三司的职权,却经常把政事交给下属去办,自己溜出去骑马郊游。
还有一次,王戎在朝堂之上装疯卖傻,甚至为了证明自己真的疯了,穿着官服就跳进了粪坑里。
这些看起来奇奇怪怪的举动,正反映了人在高压环境下的悲凉。
政权更迭频繁,战乱年代,生死只是一瞬间的事。
于是,少不得装疯卖傻求自保,亦或者以疯癫之状宣泄心中的焦虑不安。
王戎如此,魏晋名士大都如此。
王戎为官期间没有任何贪污行为,可见,他要么是有道德底线的“吝啬”,要么是以贪财作为保全自己的方式。
那么,俗与不俗,就很难说了。
在无关大雅的细节上,俗也就俗了,即便被世人误解,也能付之一笑。
可在情义方面,王戎却从没“俗”过。
王戎母亲去世了,他却在守丧期间照样喝酒吃肉,这是于礼不合的大不敬。
但与此同时,他也因为至亲离世面容憔悴,身体虚弱到要拄拐杖才能站起来。
当时,还有同朝为官的尚书和峤也为父亲守丧。
和峤倒是把世俗所有守丧的礼仪规矩都做到了,可本人气色如常,看不出什么悲伤的样子。
武帝问刘毅前去这两位家中吊唁的情况,刘毅答:
“和峤生孝,王戎死孝。”
选择世俗认定的那一套表演流程,还是内心的真实感受?
王戎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
于他而言,真正的孝顺和哀伤,是发自肺腑的真情,而不是礼法上标准的流程。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礼法才是“俗”,随心才是“不俗”。
可又有多少人,为了名义上的“不俗”,却行俗人之事呢?
▽
回头看“竹林七贤”,如果说阮籍和嵇康代表着理想主义,那么王戎便是立于世间活得最真实,最接地气的那一位名士。
他真实得有些可爱:贪财成性,真情不减。
他可以承受世人对他吝啬凉薄的嘲讽,却无法接受世人对生命的淡漠。
可细究之下,他的这份俗气里少了虚伪,多了坦荡。
“非汤武而薄周孔,越名教而任自然。”
何必纠结世俗定义的“雅”与“俗”呢?
人能勇敢活出自己的真性情,已经是万分难得了。
参考文献:
《晋书·王戎传》
《世说新语》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