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成式AI时代,会出现市值超过美国GDP的公司吗?
科技的飞速发展不断推动社会进步,从个人计算机到移动互联网,每一轮技术革命都重塑了我们的世界。生成式AI技术作为新一轮技术浪潮的代表,不仅带来了巨大的生产力提升,还引发了深刻的生产关系变革。在这样的背景下,思考生成式AI时代是否会出现市值超过美国GDP的公司,不仅是一种前瞻性的思考,也是一种对未来无限可能的探索。近期英伟达市值突破3.3万亿,就一度超过了英国、德国、法国的国家总市值,与印度GDP差不多。
回顾历史,每一次技术革命都伴随着巨大的市场机会和经济效益:
PC时代: 微软、英特尔等公司通过计算机技术的普及,实现了几十倍到几百倍的增长。
移动互联网时代: 苹果、谷歌、亚马逊等公司通过智能手机和互联网服务的扩展,创造了数万亿美元的市值。
这些公司的成长轨迹显示了技术进步、市场需求和资本资源聚集的强大力量。
截至2023年,美国的GDP约为27万亿美元。那么生成式AI时代有可能出现市值超过30万亿美金的公司吗?很有可能,拭目以待。
从根源来看,大语言模型的横空出世,尤其是ChatGPT,是第一次出现可以“替代”人脑的生产力进步,以前都是赋能,人几乎无可替代,但AI时代,很多工种都可以被AI替代了,从这个角度来看,AI将衍生出极大的生产力红利,每个AI智能体也是一个生产力,全球生产力将极大进步。
大语言模型的出现,作为能够替代人脑进行复杂认知任务的技术,确实具备带来极大生产力红利的潜力。每个AI智能体都是一个生产力单元,能够在多个领域实现生产力的显著提升。从哲学的角度来看,这不仅是一次技术进步,更是对人类劳动价值和社会结构的深刻变革。
人工智能与人类智能的关系:认知能力的模拟,大语言模型在某种程度上模拟了人类的认知能力,能够处理和生成复杂的语言内容。智能的延伸,AI技术被视为人类智能的延伸和增强,帮助人类在更多领域实现高效的生产力。生成式AI时代将极大地提升全球生产力,并带来深远的哲学和社会影响。这一技术进步将推动生产力的飞跃,并可能催生新的商业巨头和经济模式。
本篇文章将围绕这个主题来展开,前面的文章,分析了很多AI的框架,今天我们来复盘一下过往50年的数轮科技周期,我们尝试从不一样的角度来看待这些技术周期。
上图清晰展示了技术发展的几个主要周期,从1960年到2023年,我们已经经历了6轮大大小小的技术升级周期,而当前,我们正在进入一个新的超级周期,也即生成式人工智能(Generativ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带来的新周期。
按照时间线,我们来具体分析一下每个技术周期:
大型主机Mainframe (1960-1980):主机计算机是早期的计算机,通常用于大型企业和政府机构,处理大量数据。代表公司: IBM, HP
PC (1980s):个人计算机的普及使得计算技术走入千家万户,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代表公司: Dell, Intel, HP
Networking (1990s):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计算机之间的通信变得可能,互联网开始崭露头角,推动了全球信息化。代表公司: Ericsson, Nokia, Cisco,思科在整个90年代风头无两。
桌面互联网时代Desktop Internet (Web 1.0) (2000s-2010s):互联网的普及带来了信息爆炸,Web 1.0时代的网站以静态页面为主,人们开始大规模使用互联网进行信息获取和交流。代表公司: Facebook, Google, Amazon
移动互联网时代Mobile Internet (Web 2.0) (2010s): 移动互联网和Web 2.0时代的到来使得用户生成内容和社交媒体平台迅速崛起,智能手机的普及进一步推动了这种趋势。代表公司: Apple, Tencent, ByteDance
Cloud / SaaS (2015-2020): 云计算和软件即服务(SaaS)的发展改变了软件的分发和使用方式,使得企业可以更加灵活地管理和使用IT资源。代表公司: Salesforce, Microsoft, Amazon
Generativ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2022-2023+):生成式人工智能(如ChatGPT等)的出现标志着新一轮技术革命的开始。生成式AI有望在多个领域带来深远的影响,包括内容生成、自动化、数据分析等。代表公司:NVIDIA, AMD, Adobe, Microsoft, Google, Meta, TSMC, OpenAI。
当前生成式AI革命在全球范围内如火如荼上演,又会带来怎么样的市值奇迹?
首先,我们还是先来复盘一下,用数据说话更直观:
这两张图表对比了PC时代(1985-2008)和移动互联网时代(2008-2018)不同公司的股票涨幅:
PC时代(1985-2008)
微软,涨幅:208.72倍,Windows操作系统和Office套件的普及,成为PC软件市场的垄断者。
思科,涨幅:206.23倍,网络设备的广泛应用,特别是在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中的关键角色。
英特尔,涨幅:25.03倍,作为主要的PC处理器供应商,英特尔在PC市场中占据主导地位。
移动互联网时代(2008-2018)
腾讯控股,涨幅:38.89倍,微信等社交平台的巨大成功,以及游戏和金融科技业务的扩展。
亚马逊,涨幅:35.11倍,从电子商务扩展到云计算服务,亚马逊在多个领域实现了高速增长。
苹果,涨幅:26.17倍,iPhone和App Store生态系统的成功,使其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占据领先地位。
网易,涨幅:15.54倍,游戏业务尤其是手游业务的大获成功以及其他互联网服务的拓展。
微软,涨幅:9.77倍,尽管在PC时代表现出色,但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其增长速度相对较慢,主要依靠云计算业务的崛起。
谷歌-A,涨幅:8.02倍,搜索引擎和广告业务的持续增长,以及在移动操作系统和其他互联网服务中的成功。
Facebook Inc-A,涨幅:4.97倍,作为主要的社交媒体平台,尽管增长显著,但相对其他移动互联网巨头仍显逊色,核心还是上市的时候公司的市值已经不小了。
思科,涨幅:3.56倍,虽然在网络设备市场仍有重要地位,但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增长不如PC时代显著。
PC时代的核心企业微软、思科、英特尔凭借其在PC和网络市场的主导地位,实现了巨大的股票涨幅。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消费互联网巨头腾讯、亚马逊、苹果等则凭借其在移动端的创新和广泛应用取得了更高的涨幅,而PC时代的霸主在这个阶段相对落后。
从市值的角度,移动互联网霸主的市值都远超PC时代的霸主,比如微软与苹果市值都超过3万亿,PC时代,市值超过5000亿都很难。
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每一轮技术周期诞生的新巨头,市值远超上一轮周期的霸主公司?
我尝试从更底层来分析这些现象:
1. 技术进步与创新驱动:每一轮技术周期的核心在于技术进步和创新的驱动。技术进步不仅提升了生产力,还拓展了全新的市场空间。例如:
PC时代: 计算机技术的突破使得个人计算机普及,催生了微软、思科和英特尔等公司。
移动互联网时代: 智能手机和移动互联网的崛起,带动了苹果、腾讯和亚马逊等公司的成长。
技术创新不仅是工具的提升,更是开辟了全新的应用场景和商业模式,使得市场规模和潜力成倍增长。
2. 生产力的提升:技术进步直接带来了生产力的提升,使得原本不可能的业务变得可能,原本低效的业务变得高效。每一次技术革命都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的生产方式和效率。例如:
PC时代: 提高了办公效率,普及了信息化管理。
移动互联网时代: 改变了人们的沟通方式,促进了电子商务的发展。
生产力的显著提升带来了商业模式的变革,企业能够创造更多的价值,推动市值的迅速增长。
3. 生产关系的变革:新技术引发的生产关系变革,重塑了企业间、企业与客户间的互动方式。每一轮技术周期都重构了商业生态系统,创造了新的行业领袖。例如:
PC时代: 企业间通过网络实现了更高效的协作。
移动互联网时代: 消费者通过移动设备与企业建立了更加紧密的联系。
生产关系的变革使得企业可以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提供更优质的服务,赢得更多客户和市场份额。
4. 资本和资源的聚集:技术周期中的领先企业往往能吸引大量的资本和资源,从而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例如:
PC时代: 微软和英特尔通过技术优势吸引了大量的投资,推动了业务扩展。
移动互联网时代: 苹果和亚马逊通过创新产品和服务吸引了全球资本,快速增长。
资本的涌入不仅推动了企业的快速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企业的市场估值。
我的科技观:生产力的进步改变生产关系,衍生出巨大的投资机会
回顾最近两轮大科技周期,PC时代跟移动互联网时代,生产力包括算力支持、网络架构升级、操作系统等基础设施都导致连接的速率倍增,算力的提升导致计算效率的数万倍增长,伴随数字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就衍生出越来越多新的生产关系,改变比如人与人、人与物、人与信息、资金流通等方式,生产力进步与生产关系的演变诞生大量投资机会。
1. 技术进步与创新驱动:每一轮技术周期的核心在于技术进步和创新的驱动。技术进步不仅提升了生产力,还拓展了全新的市场空间。这种技术进步可以分为几个方面:
底层技术创新:新的计算架构、网络技术、存储技术等基础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性。例如,PC时代的微处理器、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无线通信技术,生成式AI时代的AI芯片和大模型。
应用技术创新:新的应用技术,使得原本难以实现的功能变得可能。例如,个人计算机的图形用户界面、智能手机的触屏交互、AI的自然语言处理和生成技术。
这些技术创新创造了全新的商业模式和应用场景,使得企业能够开辟新的市场,满足新的需求,从而带来了巨大的投资机会。
2. 生产力的提升:技术进步直接带来了生产力的提升,使得原本不可能的业务变得可能,原本低效的业务变得高效。每一次技术革命都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的生产方式和效率:
PC时代:个人电脑和办公软件提高了办公自动化水平,提升了工作效率和管理效率。
移动互联网时代:智能手机和移动应用使得信息获取和交流更加便捷,提升了个人和企业的生产力。
生成式AI时代:AI模型能够自动处理和生成大量信息,提高了内容创作、数据分析等工作的效率。
生产力的显著提升带来了商业模式的变革,企业能够创造更多的价值,从而推动市值的迅速增长。
3. 生产关系的变革:新技术引发的生产关系变革,重塑了企业间、企业与客户间、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方式。每一轮技术周期都重构了商业生态系统,创造了新的行业领袖:
PC时代:网络技术使得企业之间的协作更加紧密,形成了新的供应链和产业链。
移动互联网时代:社交媒体和电子商务平台改变了人与人、人与信息、人与商品的连接方式。
生成式AI时代:智能系统和自动化工具使得企业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满足客户需求,重塑了客户关系和服务模式。
生产关系的变革使得企业可以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提供更优质的服务,赢得更多客户和市场份额。
4. 市场需求的广泛性:技术创新和生产关系的变革,带来了广泛的市场需求。这些需求包括:
企业需求:提升效率、降低成本、提高竞争力的需求。例如,企业对自动化、智能化解决方案的需求。
消费者需求:更便捷、更个性化的服务需求。例如,消费者对智能助手、个性化推荐的需求。
广泛的市场需求为企业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也为投资者带来了丰富的投资机会。
5. 资本和资源的聚集:领先的技术和商业模式往往能够吸引大量的资本和资源,从而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
PC时代:微软和英特尔等公司通过技术优势和市场领先地位,吸引了大量的投资。
移动互联网时代:苹果和亚马逊等公司通过创新产品和服务,吸引了全球资本的关注。
生成式AI时代:OpenAI、谷歌、微软等公司通过在AI技术上的投入和突破,吸引了大量的资本支持。
资本的涌入不仅推动了企业的快速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企业的市场估值。
以移动互联网为例:
移动互联网时代:从生产力的提升到生产关系的变革
一、生产力的巨大创新
1. iOS系统的发布(2007年):苹果发布iPhone及其操作系统iOS,重新定义了智能手机。影响: 触控屏幕、应用商店等创新,使得智能手机成为新的生产力工具,推动了移动应用的爆发。
2. 安卓系统的发布(2008年): 谷歌发布安卓系统,开放平台支持了更多厂商参与智能手机市场。影响: 提供了更多选择,使智能手机更加普及,推动了全球移动互联网的发展。
3. ARM架构和4G网络的普及: ARM架构低功耗、高性能的特点,使其成为智能手机的主流处理器架构。影响: ARM处理器与4G网络的结合,大幅提升了移动设备的性能和网络连接速度,支持了更多复杂应用和高带宽需求的服务。
二、生产关系的变革
1. 消费互联网的兴起:以个人消费为核心,通过互联网平台实现信息、商品和服务的交换。影响: 改变了传统的消费模式,催生了电子商务、移动支付、社交网络等新兴产业。
2. 人与人、人与信息、人与商品的连接
人与人: 社交网络(如微信、Facebook)使得人与人的交流更加便捷和频繁。
人与信息: 搜索引擎(如Google)、信息流(如今日头条)改变了信息获取和传播的方式。
人与商品: 电子商务平台(如亚马逊、淘宝)使得商品交易更加便捷,用户可以随时随地进行购物。
三、培育伟大企业
1. 腾讯:核心业务: 微信和QQ等社交平台,游戏业务,抓住了移动互联网用户社交和娱乐需求的爆发式增长。
2. 亚马逊,核心业务: 电子商务和云计算(AWS)。 通过创新的商业模式和技术,扩展了传统零售和IT服务市场。
3. 苹果,核心业务: iPhone、App Store生态系统。通过硬件和软件的结合,创造了全新的用户体验和商业模式。
4. 谷歌,核心业务: 搜索引擎、Android操作系统、广告业务。通过搜索和广告业务的收入,投资并推动了移动互联网生态系统的发展。
我们可以看到,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因为生产力的巨大提升,导致生产关系的改变,诞生了一系列伟大公司。
生产力的提升
移动互联网时代通过智能手机、移动操作系统和高性能网络的普及,极大提升了个人和企业的生产力。
创新技术使得人们可以随时随地获取信息、交流和购物,打破了传统的时间和空间限制。
生产关系的变革
移动互联网的普及改变了人与人、人与信息、人与商品的连接方式,形成了新的商业模式和生态系统。
消费互联网的兴起带动了多个新兴产业的发展,改变了传统的经济模式。
伟大企业的产生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新兴企业通过创新的商业模式和技术,迅速占领市场,成长为新的科技巨头。
这些企业不仅推动了行业的进步,也通过自身的成功案例,展示了技术变革如何催生新的商业机会和市场领导者。
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技术创新和生产力的提升是如何引发生产关系的变革,并在这一过程中培育出一批伟大的企业。这种模式在未来的AI时代也有望继续上演,为投资者和企业家提供新的机会。
展望生成式AI时代:从生产力提升到生产关系变革,再到巨头诞生
一、新的生产力
1. AI芯片与AI操作系统(AIOS):专用AI芯片(如NVIDIA的GPU、TPU)和AI操作系统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强大的计算能力和操作系统支持,使得复杂的AI模型训练和推理变得更加高效。
2. AI大语言模型与云计算:以GPT-4等为代表的大语言模型的广泛应用,以及云计算的普及, 使得生成式AI能够处理海量数据,进行高效的自然语言处理和生成任务。
3. 5G网络加速普及: 5G网络提供更高的带宽和更低的延迟,支持更多实时性要求高的AI应用,如自动驾驶、远程医疗等。
二、新的生产关系网络
1. 2B产业互联网:企业间通过AI技术实现生产和服务的智能化。提升企业生产效率,降低成本,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2. 2T物联网(IoT):通过物联网技术连接设备,实现数据的实时采集和分析。使得AI技术能够应用于智能家居、智慧城市等场景,实现物理世界和数字世界的融合。
3. 新2C消费互联网:面向消费者的AI应用,如智能助手、个性化推荐等。将会改变消费者的购物、娱乐和信息获取方式,提高用户体验。
三、新的伟大企业
潜力巨头的特征和领域
AI平台与服务提供商: 提供AI基础设施和工具的平台公司(如谷歌、微软)。
AI芯片制造商: 专注于高性能AI芯片的企业(如NVIDIA、AMD)。
应用场景领军者: 在具体应用场景中占据主导地位的公司(如自动驾驶领域的特斯拉,医疗AI领域的创新企业)。
几十倍甚至百倍巨头的可能性
技术创新的深度: AI技术的快速迭代和不断突破,使得在基础技术上占据领先地位的公司有望实现高速增长。
市场需求的广度: AI应用场景广泛,涵盖了从消费级应用到工业级解决方案的各个领域,市场潜力巨大。
商业模式的创新: 通过AI技术实现商业模式的颠覆,如订阅制AI服务、按需付费的计算资源等。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生成式AI时代,英伟达为代表的GPU算力公司带来了更高效的分布式算力,OpenAI等带来更强的更智能的AI大语言模型,生产力的底座打好了,生产关系未来也会发生重大的改变,AI agent将成为我们生活与工作中不可取代的存在,那么在genAI应用层面一定会出现更多的巨头。
生产力的提升
生成式AI技术和相关基础设施的发展,极大提升了各行各业的生产力。
高效的计算能力和大语言模型的普及,使得复杂任务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成为可能。
生产关系的变革
AI技术的应用改变了企业间、企业与设备、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形成了新的产业生态。
2B、2T和新2C消费互联网的发展,使得AI技术深入渗透到各个领域,推动了生产关系的全面变革。
巨头的诞生
随着AI技术的广泛应用和市场需求的爆发,具有核心技术和创新商业模式的公司有望成为新的巨头。
类似于移动互联网时代的腾讯、亚马逊、苹果,AI时代也将孕育出几十倍甚至百倍涨幅的伟大企业。
通过对生成式AI时代的展望,可以预见,技术创新和市场需求的双重驱动,将推动新一轮的科技巨头诞生,为投资者带来巨大的机会。
写在结尾
生产力的提升和生产关系的变革是每一轮技术周期诞生大量投资机会的根本原理。技术进步驱动了生产力的提升,改变了生产关系,创造了广泛的市场需求,并吸引了大量资本和资源。
生成式AI时代也不例外,其技术突破和广泛应用将带来巨大的市场机遇和投资机会,有望诞生出市值远超前几轮技术周期的科技巨头。理解这些核心原理,有助于把握生成式AI时代的投资机会。
随着AI技术的快速发展,新的生产力工具和应用将进一步改变生产关系,推动新一轮的科技创新和企业成长。投资者可以关注AI基础设施、平台服务以及AI驱动的创新应用,以把握未来的投资机会。每一轮技术周期都诞生了市值远超上一轮的公司,这是因为技术进步驱动了生产力的提升和生产关系的变革,资本和资源的聚集进一步推动了这些企业的快速成长。
生成式AI时代也不例外,其技术突破和广泛应用将带来巨大的市场机遇和投资机会,有望诞生出市值远超前几轮技术周期的科技巨头。
大语言模型的出现,作为能够替代人脑进行复杂认知任务的技术,确实具备带来极大生产力红利的潜力。每个AI智能体都是一个生产力单元,能够在多个领域实现生产力的显著提升。从哲学的角度来看,这不仅是一次技术进步,更是对人类劳动价值和社会结构的深刻变革。
技术进步:大语言模型技术的突破和应用。
生产力提升:AI智能体在多个领域的广泛应用。
生产关系变革:对劳动价值和社会结构的重构。
生成式AI时代将极大地提升全球生产力,并带来深远的哲学和社会影响。这一技术进步将推动生产力的飞跃,并可能催生新的商业巨头和经济模式。
期待出现一个超越美国GDP一般存在的巨头。
来源:贝叶斯之美 BayesCrest
版权声明:部分文章在推送时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联系我们。联系方式:[email protected]。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