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孩子大消失公众号新闻2024-07-12 08:07作者:罗文益来源:罗文益文章已获授权上次回四川老家,还是5年前,经过以前的中心学校,校门前的落叶跟着秋风打转。站在铁门前往里面看,只有一个感觉,就是安静,太安静了,不像是学校。为啥这么安静?因为没几个孩子读书了。我们那是打工大省,很多父母都润了,孩子也跟着去了父母所在地读书。又过了两年,听说那学校已经关门,村里的学生需要到县城里上学。说实话我还蛮震惊的,那个学校在我当年上学的时候,就建起了全乡第一座五层“摩天大楼”,操场也硬化了,跟学校外面的田园、土路相比十分现代化。而2019年我再看到的,就更漂亮了,因为投入的资源更多了,当年的水泥地已经变成了塑胶跑道,里面的房子看着也很新。可惜就是没人上学了,因为农村小孩确实都不在了,基础设施这么好的学校,不知道空着能干啥。建成养老院?当然,这些也不是啥新鲜事,我们其实都知道现在生育率下降,再加上城市化,这些建在乡镇里的学校,大概率正在走向消亡,但各位除了逢年过节稍见一二,恐怕了解的也不直观。我们来看看数据吧,来自于《财新周刊》前几天发的一篇封面报道,叫《“学生荒”大考》。根据该报道:1.学龄人口持续下降:根据七普数据,学龄人口(大概6岁—17岁)规模在2021-2022年达到3.28亿人,随后会一直下降,直到2035年,到2.50亿;2.老师彻底过剩:哪怕到2035年之前都不招老师,到2035,现有的95万小学老师、33万初中老师也是过剩的;3.农村学校微型化至消失:根据财新综合的多方数据和研究,在中西部地区,比如甘肃、湖南、江西等地,所谓“麻雀校”(全校10-50人)很多,并且还在加速增加。而除了这些数据之外,该报道还总结了三大趋势:第一,中部塌陷。也就是本来都是人口大省的中部地区,农村小孩流失的最是厉害;第二,影响最大因素的是人口流动。农村小孩消失,两大因素,一个是生育率,一个是人口流动,也就是人们都进城了,主要原因现在看来是人口流动;第三,地方教育政策在进化。现在地方政府也发现了农村人口空心化的情况,所以把之前投向农村的教育资源向城市汇集,也就是我开头说的那样,把农村孩子给集中到本地县城。现在关键的问题是,农村孩子大消失了,会带来什么影响?说实话,我感觉还是挺悲观的。为啥呢?因为我自己接触过现在的一些小孩,也听过一些搞儿童心理、家庭心理治疗的心理学家的访谈,感觉现在的小孩吧,特别是城里长大的小孩,很多人都缺乏一种“活力”,心思很单纯,很容易患上抑郁症,动不动就颓废了;但是农村长大的孩子,或者在以前约等于城乡结合部的县城里长大的孩子,更多的就带着一股“野性”。当然,我这么说,你可能觉得我在吹农村的成长环境有多好,不是的。农村的环境基本上比较差,很多时候还很危险,我自己就是农村出来的,好几次小命都差点交代了,我怎么能吹农村那环境呢?我想说的是,农村的成长环境虽然很差,但也还有几个好处,比如说第一个,亲近自然,人是在自然环境里长大的;第二个则是有社交,基本上是小伙伴一起玩闹长大的,有小孩们自己玩乐的公共空间。拿亲近自然来说吧,以前的孩子为啥没现在这么多近视呢?就是因为户外活动比较多,像是太阳光、绿叶植物这些,其实都是可以预防近视的。实际上,亲近自然的孩子,也喜欢到大自然里去“探险”,比如说我小时候就特别喜欢爬山,去抓一些我现在已经不敢抓的昆虫玩儿了。在这种环境里长大的孩子,虽然很多都是“留守儿童”,也被大自然教训过、被同学霸凌过,但你会发现,这一代人(80后—90后),确实比较有生命力,整个人有一股劲儿。回到现实,现在大多数孩子是在城里长大的,而且是更规整、标准化、现代化的城市,很多从小就脱离自然、人际,住在网上,这心理自然比较脆弱。再根据我对一些父母的访谈,总结下来,我感觉现在很多80后、90后父母也难做,哪怕天天鼓励孩子,讲平等自由,把教育理论熟读于心,也感觉跟孩子隔着一层厚障壁,感觉现在的小孩“心都是封闭着的”。当然,我说到这儿,你还是会觉得我在吹农村,觉得农村长大多么幸福。不是的,农村就是糟糕,农村的成长环境以及农村垃圾的小初中教育,基本上是比较差的、是痛苦的,是绝大部分人都不想再经历的创伤。我想说的是,当农村孩子都进了城、在城里学习与长大,我们自然会发现一种显著的——教育阶层分化。为什么呢?因为就现在来看,目前大多数进城上学的孩子,进的都是一个与自然、社会基本隔绝的标准化学校,每天除了按部就班地上课考试,其他的娱乐活动就是上网。很多学校现在也非常奇葩,因为老师过剩、资源紧张,也不敢“担责”,有的连体育课都取消了,生怕孩子出事儿;有的地方甚至传言连“课间十分钟”都没了,只能在老师的看守下,在楼道里玩耍:为啥这么奇葩?第一个,如上所言,是害怕小孩运动受伤;第二个,就是担心在老师看不到的地方发生霸凌。初心是好的,结果是歪的。说实话,这确实很有中国教育特色:以预防坏事为主,然后就是一刀切下去,大家按照最低标准、统一标准战战兢兢地过日子——因为不管啥政策,只要发生了一件坏事,特别是在学校里发生的,那么就马上整改、全面禁止,甚至全国禁止。这种教育环境下,出来的孩子是怎样的?真成“温室里的花朵”了。我不清楚有没有人研究过啊,第一个是中国现在的,类似于日本那种“宅男”、“宅女”,跟这种大趋势有没有关系;第二个,就是学生从小跟社会脱节,跟现在一毕业就赶紧考公、考编的风气之关系。但这种标准化的教育环境并不是全部。——和这些培养“考试机器”的学校不同,据我所知,现在在东部地区,很多中国版“贵族学校”也批量出现了。这些贵族学校有两个特点,第一个是绿化好,学生跟大自然接触的多,显著强于那些批量制造的只有教学楼宿舍的标准学校;第二个,就是真搞“素质教育”,应试教育上也不差,不行还可以出国。最后的结果就是,明显的教育分层、阶级分层,甚至人性分层出现了:一部分人,被彻底培养成适合打工的、标准化的、谨小慎微的、继续内卷一辈子的“城里人”;另一部分人,全面发展,在应试教育之外,真得到了“素质教育”,成为了适合做人上人的那一批。总的来说,经历了这波“教育城市化”之后,我们会发现,素质教育突然一下子变重要了。在以前,我们会说,应试教育就够了,考个好学校比什么都重要,关键是要有个学历的敲门砖,出来社会再学习。但现在,素质教育重要了——这些脱离了自然、人际、社会的“新城里孩子”,哪怕考到了好学校,心理上也会差一大截,缺乏一种作为人该有的“生命力”、没那股劲儿。这股“劲儿”,不是说什么阳刚之气,而是作为人的活力、勇气、韧性。而我们又都知道,要提高这些,还真得搞素质教育;而搞素质教育,就是要花钱。教育和钱挂钩,那么教育就是上一代资源、地区财政资源的再生产,教育的基本面就变成了看投胎。说实话,就目前来说,现在还不清楚这个趋势会带来什么浪潮,所谓“全员考公求稳”,可能仅仅只是1.0版本。未来我们完全陌生的——新一代中国人与新一种社会结构,可能正在潜在地加速构建之中。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来源: qq点击查看作者最近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