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莫忘欢过去一段时间,关于我国未来发展路径的最大争议是安全还是发展。不同观点的人争得面红耳赤,预设不同的前提得来的结论也完全不同,尤其是越是临近大会,舆论上的声音就越加暗流涌动。如果去总结过去四十年经济腾飞的最大经验,一定绕不过两项大事,一是改革,一是开放。虽然人们喜欢把这两者融成一个词来说,但本质上是两件截然不同的大事。对内改革彻底解放了被意识形态束缚已久的生产力,对外开放则是将我国置身于全球产业链浪潮之中。两者的加成或者说是动态平衡,成为大国航船乘风破浪的基本法则,为整个社会的发展注入强大动力,并在很长时间内都在我国形成了发展惯性。所谓惯性,就是不用做太多改变,以往积蓄的动能就可以带着航船冲锋向前。这一年川普冲冠一怒对华发起贸易战,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出现全球第一消费国和全球第一工业国之间的贸易冲突,由此带来的滔天巨浪波及全球市场。同样是在这一年,我国明确了一个判断,当前的世界已进入“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自此之后几乎所有的大政方针的出台都基于这个判断之下,过往的许多经验之谈被全新的表述代替。此后几年,世界局势变乱交织,尤其是欧美对华贸易保护主义盛行以及疫情三年的长期管控举措,导致很多吃瓜群众质疑我国开放的决心。事实上如同八十年代一样,开放从未消失,我国正在以一种寻求安全和发展动态平衡的姿态,以更大的力度推进开放。不同国籍的外国人争相分享自己在中国的旅行体验,打卡神秘的东方大国成为外网自媒体博主的一种新风尚,各种层出不穷的夸赞角度就像是拿到了经费的“大外宣”。同样可以互为印证的是我们身边的外国游客也越来越多,尤其是在各大一线城市,正在慢慢迎回沉寂了一段时间的国际化风采。今年第一季度,外国游客数量比2023年,同期增长三倍,其中大部分都是通过免签政策入境,达到198.8万人次。
这种外国游客反向入境的操作和人们印象中的外国人撤离中国的叙事,似乎完全不同。一切都离不开我国现阶段开放的两个杀招,一个是批量向一批发达国家进行15日单方面免签,另一个是144小时过境免签。先说单方面免签,自从去年大国外交重返常态化以来,就开始对一些欧美国家进行单方面免签。从最开始的法、德、意等六国再到最新的澳大利亚、新西兰,我国已经先后对15个国家进行单方面免签。免签国家有个特点,以欧洲国家为主,只要拿着普通护照就可以过境中国15天,无论是前来投资洽谈还是商务旅游都是一种极大的便利。另一个更具想象力的是144小时过境免签,目前拿到这项政策的国家已经有54个,这些国家的游客只要持有第三国的联程机票过境中国,最长就能免签停留6天。大规模放宽免签政策,不仅是刺激外国旅客来华消费这么简单,绝对是重拾八十年代改开精神的顶级阳谋。如何去客观评论一个国家,答案只有一个,走近他,探索他。每一个来中国的外国人都可以用亲身经历的方式来重新认识中国,以此来和那个被西方媒体建构出来的“暗黑中国”作对比。只要你长期关注国际新闻就会发现,欧美政客对我国的评价向来都是十分刻板。很多耸人听闻的叙述在我们看来是离了大谱,就像之前有外媒指着北京四合院信誓旦旦的说那是大型贫民窟。但经年在这套叙述里生活的外国普通群众是没有分辨能力的,很多人就跟风相信了。以至于我国经常在国际上搞人道援助、投下巨资做形象宣传、努力宣讲中国故事,试图努力去自证清白,但效果往往都是很骨感。大批国外博主成为中国的自来水,他们亲眼来中国街头看城市的天际线、去尝街头巷角的苍蝇小馆,去体验最前沿的数字化应用场景,去感受最真实的中国人鲜活日常。虽然他们也发现咱们国家确实还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但谁也不能否认,我国许多一二线城市的基建、城建、治安、数字化以及公共服务已经走到了世界前列,关键是消费也不高,放眼全球很难找到如此性价比的替代品。以至于打破认知茧房的博主们纷纷破防,这种从路转粉的反差感和真实感吸引了无数国外吃瓜群众,印证了我国当下对外开放政策的成功。上世纪七十年代,我国被美苏领衔的两大阵营联合孤立,国际交往空间十分逼仄。关键时刻,我国乒乓球运动员用小球转动打球,撬动了中美关系正常化,以此融化外部势力封锁的坚冰。如今我们面对的局面是欧美经贸上的“去中国化”辅之意识形态的刻板抹黑,当官方沟通渠道因人为限制困难重重,那么推进民间自发交流就成为稳定对外关系的一种压舱石。这一系列的操作也并非一时兴起,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战略决策。多年前,郑永年就曾提到过一个非常流行的观点,我国目前正在经历近代以来的第三次开放。第一次开放是鸦片战争时期,大清国被列强的坚船利炮打开国门,被动式的融入全球市场。第二次开放就是八十年代的改开,我国主动打开国门,主动对接全球标准和全球市场双向奔赴。如今是第三次开放,全球化退潮的大背景下我国主动的进行单边开放。之所以会有第三次,主要原因在于当下的时代背景和改开四十年的背景已经大不相同,欧美主导的全球贸易已经对我国开放格局产生不可弥合的重大影响。举一个例子,当年我国办第一届一带一路峰会的时候,亚欧非美各国元首济济一堂,再到去年第三届峰会举办时,星光已经暗淡不少。很显然,欧美的“去中国化”极大影响了我国的外部环境。当双向奔赴不再存在,在这种被“排挤”的大背景之下,我国充分吸取第二次开放的精髓“请进来,走出去”,开始执行起单边精准开放策略。非常明显的是,一些单方面免签的国家仍然在对华贸易上筑起小院高墙,像法国、澳大利亚。但我国并没有囿于简单的敌我阵营划分,而是继续在可以合作的空间扎扎实实的推进对外开放,并且没有限于要求其他国家对等开放的口舌拉扯。以我为主,为我所用,这和历史上的先进经验完全一致。免签政策只是这一轮单方面开放的一个工具,除此之外,如科技、金融很多领域的法律法规和政策的调整也在表明我国推进开放的决心。回望改开初期,高层并没有特别多的大棋论,无非是“摸着石头过河”、无非是“不管黑猫白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这些策略本质上就是一种极致的实用主义。当下,面对前所未有的激荡变局和全球保守主义抬头的遏制,在过往的经验上持续开放无疑是破局的关键。不做自我沉沦的孤岛,而是以更加开放的心态破浪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