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不接触自然,人们会对生活产生负面情绪…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尹哥聊基因”
最近微信改版,容易找不到尹哥的文章,大家记得把尹哥设为星标⭐️ 哦~
《我的阿勒泰》刷屏了,堪称最近的流量爆剧。
波光粼粼的湖泊,郁郁葱葱的森林,成群结队的骏马和羊群……如诗如画的大自然气息扑面而来。
看过的人都说这就是“赛博吸氧剧”!
如果你认为《我的阿勒泰》已经算是自然疗愈的天花板了,那阿信就不得不拿出自家刚刚出炉,还冒着热气儿的重磅新书了!
它,可以说是《我的阿勒泰》这类“吸氧剧”的思想之源——《亲生命性》。
新书鉴赏第一步,一般敢用极简大词儿做书名的,作者往往不一般。
《亲生命性》的作者,属于中信出版群星璀璨的作者阵营中,极为闪耀的那几颗之一——爱德华·威尔逊。
2021年以92岁高龄辞世,他被认为是我们这个时代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不仅是美国科学院院士,还是“社会生物学之父”。
在科学大爆炸、众神云集的20世纪,他曾被评为“影响全美的25人之一”“世纪人物”。
△ 爱德华·威尔逊
他身上的标签,随便拎出几个,都绝对堪称“殿堂级”。
他提出岛屿生物地理学,奠定现代物种保护的理论基础;创建“社会生物学”,引发学界与民众的大讨论;倡导“生物多样性”概念,使其成为影响全球的重要理念。
他被认为是从亚里士多德、老普林尼,到培根、林奈、康德、梭罗的西方博物学道统的继承人,达尔文之后最伟大的博物学家,被全球生物学家公认为“达尔文的继承人”。
严谨的学术研究之外,威尔逊也热衷于自然写作,文辞极美,两次获得世界图书界的顶级奖项,普利策奖。
可以说,威尔逊早已不是一个生物学家,而是一个以生物学视角观察世界的思想家。
数十年来,爱德华·威尔逊的作品几乎都被中国出版人们翻译引进,中信出版就是其作品的最大出版方之一,至今已有《博物学家》《知识大融通》等7种。
这本《亲生命性》,无疑是爱德华·威尔逊思想宝库中的遗珠,英文版于1984年由哈佛大学出版社出版后就从未再版,中文读者中更是极少知道这本书的存在,要看,就不得不硬着头皮啃英文原著。
但在生物多样性保护领域,这本不到300页薄薄的小书,是一本绝对无法忽视的经典“巨著”,是40年来唯一一版中文版。
威尔逊老爷子用极为优美、富有诗意的散文,提出了著名的“亲生命假说”,认为我们对生命的天然亲近感才是人心的本质,正是这种亲近生命的倾向,支撑着我们的生活方式,编织着我们的精神世界。
他说,我们一代又一代人有理由去维护生物多样性的世界,这等同于对人类心灵和人类自身的保护。
极少能有人在一本书中,能打通哲学、文学、科学、心灵等诸多壁垒,但《亲生命性》就能,翻开它,只需看上一行,就能让你身处都市丛林,心怀旷野!
01
公园20分钟,班味儿能消失吗?
亲生命性 (Biophilia) 的概念在希腊语中被定义为“对生命的热爱”,它反映了人类与自然互动的本能需求。
在《亲生命性》中,爱德华·威尔逊指出,人类天生喜欢与其他生物在一起:“人类对自然有一种根深蒂固的爱,这是一种本能和自然的动力,铭刻在我们的DNA中。”
这个理论有助于解释为什么人们更喜欢绿色场景而非城市场景,为什么养宠物的人更加快乐健康,以及为什么我们痴迷于接近可爱的生物。
日常生活中的很多事情,都证实了威尔逊的观点。
从婴幼儿时期开始,我们就会被我们的身体、我们身边的其他有机体深深地吸引,把它们当作快乐的源泉。我们学会了如何分辨生命体和非生命体,会对生命体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就好似被灯光吸引的飞蛾。
我们尤其喜欢新奇的生命形态,以及生命的多样性。
只要身旁有人说出了“地外生物”这个词,我们马上就会做起白日梦,想象着那些人类尚未发现的生命形态,把那些曾经吸引我们的先辈前往遥远的海岛和茂密的丛林去寻找的奇珍异兽抛诸脑后。
与此同时,有关“自然与健康之间联系”的大量研究也证实了接触自然与改善认知功能与心理健康之间存在关联的科学证据。
2004年,欧伯林学院的社会心理学家们开发了一种被称为“与自然的联系度量表”(简称CNS)的工具,用于确定一个人的亲生命性。
CNS测试中的一些陈述包括:
我经常感到与周围的自然世界融为一体。
我将自然界视为一个我所属的社群。
当我思考生活时,我会想象自己是一个更大生命循环过程的一部分。
我感到我与地球的归属感相等,就像地球也属于我一样。
我觉得地球上的所有生物,无论是人类还是非人类,都分享着共同的“生命力量”。
近年来,心理学家进行了许多研究,探究了CNS测试得分与衡量幸福和福祉的成熟实验之间的相关性。
在2014年,加拿大公共卫生机构的心理学家科林·卡帕尔迪(Colin Capaldi)及其同事们合并了30项此类研究,涉及超过8500名参与者。
心理学家发现了自然联系度与生活满意度和幸福感之间的显著关联。卡帕尔迪和他的团队得出结论称:“自然联系度较高的个体往往更具有责任心、外向性、和善和开放性……自然联系度还与情绪和心理福祉相关。”
此外,森林对心灵恢复尤其有效。
上世纪八十年代,日本的医生和学者提出了“森林浴”这一设想,旨在帮助人们舒缓解压,改善身心健康。
东京日本医科大学医学教授李卿指出,我们约有93%的时间在室内度过。长期不接触自然,人们会对生活产生负面情绪,影响身心健康。
通过对数百名健康志愿者进行研究,使用标准的心理测试评估情绪和焦虑,并将在森林中度过一天的人群与另一个远离森林的对照组人群进行比较。
结果显示,在森林中度过一天后,对抗情绪、抑郁和压力显著减少。这种影响不仅体现在情绪量表和焦虑量表等心理测试上,我们身体内测得的可量化的化学物质也表明焦虑和压力水平下降。
森林中富含的氧气和负氧离子,能对人的身体起到舒缓、降压、镇静的作用。此外,一种植物天然油脂“芬多精”的存在,可以让我们提高身体免疫力,促进愉悦、改善睡眠。
可以说,经过数百年的演化,我们的身体和心灵都已经对大自然产生了深深的依赖。
平时压力再大,只需要抽出一小会的功夫和自然“亲密接触”,感受绿意盎然、鸟语花香,刹那间生活和工作中的烦恼全都烟消云散,突然就会觉得“生活明朗、万物可爱”。
02
亲生命性:人类与生俱来的倾向
在过去 200 万年的大部分时间内,人类先是生活在非洲的稀树草原上,之后又迁徙到了亚欧大陆的稀树草原上—— 此类生境是面积广阔、零星分布有小树林和孤树的草原,与现在的草原保护区十分相似。
从身体上来看,人类早已习惯了居住在没有天花板的草原和平原中,与植物生灵相伴。
但从心理的角度来看,情况同样也是这样的吗?人类的心理是不是同样也更加喜欢草原生活,以至于我们可以认为人类之所以会欣赏草原之美,是因为对草原的喜爱已经深深地刻在了我们的基因中?
以现代进化理论为基础,几位学者为亲生命假说提供了相当的论据。
现代进化理论认为,人类祖先所处的环境拥有三大关键特征。
第一,草原环境拥有大量动物和植物资源,一方面可以为人类提供适宜的食物来源,另一方面可以提供开阔的视野,足以在距离很远的地方发现猎物和对手。
第二,草原的地形特征对人类来说非常有利。
第三,湖泊与河流意味着鱼类和其他丰富的食物资源。此外,由于人类的天敌大都无法通过深水区,湖岸、河边成了天然的防御屏障,可以让我们的祖先免遭天敌的袭扰。
综合三个因素来看:只要我们拥有自由选择的权利,那似乎我们就都会选择树木稀疏、地势较高、临近水体的开阔地。
这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倾向已经不再是狩猎采集生活艰苦的生存条件的产物。它在很大程度上已经成了美学标准,会促使人类进行艺术创作、景观设计。
那些最有能力选择居住场所的人,那些富贵之人,几乎全都聚集到可以俯瞰湖泊、河流的高地,以及紧贴着大海的悬崖峭壁。他们会在这些地方修建宫殿、别墅、庙宇、企业度假场所。
心理学家发现,刚刚抵达陌生地方的人都有前往高塔或其他雄伟壮观、在天际线上十分显眼的建筑物的倾向。
我们还可以用另一种方法来衡量人类的亲生命性到底有多么强大。
想象你眼前是一个美丽而平静的世界,这里景色优美,食物充足。在这里,你能够获得人类所能想象到的最极致的视觉享受。只不过,这个世界有一个缺憾—— 完全没有生命的迹象。这是一个死气沉沉的世界。
花园里的植被全都是人造的,每一片叶子、每一根草都是由大师级的工匠剪制上色的塑料工艺品。这里几乎万籁俱寂,能够打破寂静的只有瀑布时断时续的流水声,以及偶尔有风吹过时塑料树发出的沙沙声。
哪怕这个世界再精致、再辉煌,但没有最关键的东西——生命,那么对于人类来说,这里无异于地狱。
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发展,人类这种强烈的亲生命性从对生境的选择转移到了城市建设,亲生命性设计正是实践之一。
亲生命性设计不仅仅是摆上一些花盆绿植,或者使用低碳环保的建筑技术,而是依据当地的环境特点进行选材,经过少量加工,这些材料可以反映出当地的地理环境以及生态系统,进而激发人们对这片土地的归属感。
森林工厂、森林别墅等建筑,都完美地践行了“亲生命”理念,将建筑和其所在区域之间的界限模糊化,抑制了“人工”感,宣扬了开放自由的观念,使建筑和自然融为了一体。
03
我们与自然共享同一片土地
我们对自然是如此依赖,但技术的车轮滚滚碾过,却对生境造成了不可逆转的伤害。
随着技术不断发展,人类对自然的征服欲在不断膨胀。然而,为人类像掠夺者那样相互伤害、破坏环境的行为方式辩护的理论虽然大行其道,实际上却只是荒诞的误解,不仅已经过时,还极不可靠,会造成巨大的破坏。
目前,物种灭绝的速度正在不断加快,在之后的 20 年间有可能会达到对我们后代的未来造成毁灭性危害的程度。遭受到灭绝威胁的除了鸟类、哺乳动物,还有那些个头要小得多的物种,比如苔藓、昆虫、鲦鱼。
爱德华·威尔逊估计,在他写作时全球每年有1000个物种灭绝,而热带的森林及其他关键生境遭到破坏则是造成物种灭绝的最主要原因。
到了20世纪90年代,每年将有不少于1万个物种灭绝(也就是每个小时都会有一个物种灭绝)。照这样的推算,在此后的30年间,全球会有整整100万个物种受到威胁或濒临灭绝。
在我们存活的这短短几十年间,人类将会遭受无可比拟的损失,这样的破坏效果甚至比陨石撞击地球更甚。
在《亲生命性》中,爱德华·威尔逊针对我们面临的问题发出了呼吁:我们要将其他物种和环境作为一个整体,获得同样的保护。
在意识到自然对我们的重要性之后,人类需要学会珍视和保护生命,这是现在刻不容缓的事情。
我们之所以是人类,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与其他有机体的特殊关系。其他有机体不仅提供了催生出人类心灵的基体,也永远都是心灵的扎根之处,能够满足人类与生俱来的对挑战和自由的追求。
我们越是把心灵本身当作关注的焦点去探索,越是把心灵当作维持生命的器官,就越是能从纯理性的角度出发,让自己变得更加敬畏生命。
让我们回到最开始的问题。
前往公园、与树相拥,这些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景象,好似刻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基因里,我们都有一种天然的想要与自然接触的欲望。
在这个快节奏、高压力的社会中,我们很容易忽视与自然接触的重要性。当我们沉浸在自然之中,感受自然的宁静与美好时,我们会发现,我们的内心会得到极大的放松和满足。
因此,不妨时常出去走走,感受微风、阳光和绿意盎然、鸟语花香。
编辑:楚旂 | 审核:Yoyo
— END —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