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文曾经发过,经过修改补充,再发一次。
我一直认为,只要有机会,还是应该多出国看看。这里有两层意思,第一,出国可以看见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第二,如果不出国,你永远无法体会中国的与众不同之处。
俗话说, 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其实有时候,没有比较也没有惊喜。关于这一点,我有一个比较冷门的例子,可以跟大家分享,那就是我住过的一个法国城堡。不出国看看,真的很难理解,中国的分工有多么极致!
欧洲的中世纪,是兴建城堡的鼎盛时期,欧洲贵族为争夺土地、粮食、牲畜、人口而不断爆发战争
,密集的战争导致了贵族们修建城堡,来守卫自己的领地。在英语里,城堡叫Castle源自于拉丁文Castellum,直译成中文就是「小型武装建筑」。
而在法语里
,城堡叫Château,法国庄园领主的宅邸,或是绅士、贵族的住所,不一定拥有防御设施,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城堡。Château比较贴切的翻译是「法式城堡」。
国人跟团去法国旅游,「法式城堡」是必去的景点,如果时间紧,就去巴黎附近的「凡尔赛宫」,虽然如今叫「宫」,其实 早期也就是一个Château,
如果时间充裕,就去卢瓦尔河谷的「法式城堡」群,例如「香波堡」和「舍农索城堡」等。
有一次我和朋友去欧洲自驾,主要目的就是在法国寻找各种城堡民宿,一路上,我们住了很多城堡
。
其中一个,非常特别。
▲ 我,女主人,行李搬运车
它有4个特点:
首先,主人仙气。
可能有人好奇,你怎么知道对方年龄?这不是别人的隐私吗?当然不是直接问。她提到自己已经退休,我就接话道,你们法国,难道四十几岁就可以退休吗?然后,她就夸张地做了一个鬼脸,说,我已经六十多啦!素颜待客,皮肤白皙,身材苗条,皱纹很少,这些优点也就算了,关键是她说话的时候,居然还有一种少女般的淘气,并且显得不做作。有问必答,很愿意说话。我去过法国很多次,两次环法自驾,一路上遇到无数法国人,但这位女主人,绝对是仙女般的存在。就算为了见她来住这个城堡,也是值得的。所谓贵族,按照我的理解,至少三代人才可以养成,目前的中国,找一个富过三代,年龄超过六十,且没有被生活毒打过的人,真的很难。法国能称得上城堡的建筑,其实非常多,从大到小,从豪华到朴素,从几千亩的豪宅,到孤零零的小房子,应有尽有。 在中世纪,高墙耸立、深壕围绕、铁索和吊桥把守的坚固要塞,在遍地烽火的欧洲,是保护贵族财富的堡垒,但却不见得能让主人住得舒服。因此,到了中世纪末期,欧洲战争不再那么频繁之后,讲求生活质量的贵族领主们,就纷纷把家当
搬到了更加舒适的乡下别墅,再也不肯住这些破城堡了。换句话说,防御工事(如,城墙、护城河等)也是判断一个城堡历史长短的标准。这座城堡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060年,那一年,日内瓦伯爵在此地建造了第一批防御工事。即便在法国,具有千年历史的城堡也不多见。规模庞大
大部分「法式城堡」,建筑面积是以「百平方米」为单位,很少超过一千平方米。占地面积也不大
,最多比普通住宅阔绰一点。 托现代科技的福,我用Google地球测量了整座城堡。它占地呈菱形,四周有护城河,东西长度为80米,南北宽度为50米,占地面积约为2000平米。城堡主楼的长度为46米,宽度为18米,三层,光这一座楼的面积就2500平米。加上城堡的塔楼和周边配套,总建筑面积约为3000平米。 这还只是城堡内部的建筑,城墙之外,还有很多配套建筑,其中2处的面积和城堡本身差不多大,还有3处比较小的建筑。目测,整个建筑群面积大约1万平米。这个城堡的规模,仅次于卢瓦尔河谷的那些皇家大院!位置险要
我住过的法国城堡,一般位于农业发达地区,交通方便,城堡主人都是古代的大地主。但这座城堡不同。属于货真价实的军事要塞。它位于阿尔卑斯山脚下,从附近的小城出发,开车经过大约半小时的山路,才能达到。女主人对我说,周围的山地,都是她的。我也不好意思问,占地具体有多大,几万平米是至少的。 总之,这座城堡,主人仙气,历史悠久,规模庞大,位置险要,是一座货真价实的军事要塞,而不只是富人的郊外别墅。那么,这个城堡改建成的酒店,有多少间客房呢?去之前,我预订了最后一个客房,去了之后,我才知道,这也是唯一的客房!这偌大的城堡,居然只有一个塔楼被开发出来做民宿,就一个套房,两个卧室,三张床,最多也只能容纳4个成年人入住。 女主人是贵族后代,从小在这座城堡长大,也是这座城堡的继承人。她尝试过很多方法来靠这座城堡赚钱。她曾经将城堡对外开放,试图卖门票赚钱,大人8欧元,小孩4欧元,学生6欧元,残疾人4欧元,团体票7欧元/人。很显然,门票的销售情况不理想,在我住的那段时间,秋高气爽,但完全没有客人,整座城堡就被我们几个中国人独占。女主人看上去的确不穷,但也没有富裕到可以坐吃山空的境界。据她说,这座城堡每年要花很多钱来维护,在法国,建筑成本已经很高,古建筑的维护成本更是高得离谱。 一方面,她需要赚钱,另一方面,她也尝试让这座古堡形成自我造血功能。聊天的时候,她还跟我说了她的想法,总结为四个字,就是「逐步开发」。开发第一个塔楼,她用了两年时间。为了省钱
,她就雇用自己家族里的人手,从打扫到装修,都自己动手,至于经营和管理,也都是她亲力亲为
。▲ 夏天的城堡和客房自从离开后,我一直和她保持联系,从她的社交媒体上可以看到,她利用疫情这段时间,从当地衙门得到一些补贴,又整理出3个房间。她的城堡酒店,从2019年的1个客房,到2022年的4个客房,
扩张的速度,比她的原计划,提前了1年!有一次,我对她说,如果你的计划全部完成,这个城堡至少可以有40个房间,她说,也许吧,慢慢来。她今年已经六十多岁了,居然还说慢慢来!另外,经营酒店本身也是一件非常专业的事情,这个城堡虽然格调很高,体验独特,但从服务的角度来说,却乏善可陈,也可以说,几乎没有任何服务。民宿不提供餐饮,只有一个厨房,给客人自己做饭。至于其他细节,比如寝具、卫生,各方面的维护,其实都有很多瑕疵。不过,我们住不长,独特的体验可以掩盖很多问题。缺乏专业的管理,一方面会影响这个酒店的口碑,另一方面,也制约了房价的提高。明明可以成为一个昂贵的超六星酒店,却偏偏被做成了一个普通的民宿。城堡本身蕴含的稀缺价值,完全没有体现出
来。 我曾经委婉地问她,为什么不找专业的投资?可以见效更快。她说,她不排斥有专业的公司来参与
,但她没有那个渠道。自己做很累,收益不高,但也只能自己做。
如果这样的城堡在中国,女主人根本不需要什么业内渠道,各路投资人就会踏破她的门槛。一个「
全方位保护性开发」的方案, 就会摆在她的办公桌上。用不了多久,这个酒店会成为各路网红打卡胜地,抖音上可以刷到大量这所酒店的视频,房价大约是五星酒店的10倍,每晚至少6000元起跳。2015年底的12月,我带儿子去宁波乡下玩,在一个非常偏远的地方,发现一个废弃的小学,特意拍照留念。我在朋友圈写下:距离宁波市区一小时车程,废弃小学,纯石料墙体,改建成一个民宿
,应该不错。 没想到,2019年初,这座废弃的小学就被改建成一个具有22个房间的民宿酒店。据说,这家民宿,
从被发现,到签约,再到改建,最后开业,前后才用了一年时间,效率极高。民宿方面是这样介绍这所被改建的学校:民宿保留了原小学的建筑外立面,以及一些教室板报、宣传栏等物品,将怀旧的情绪植入到建筑中。每间客房都以班级命名,面向山景且拥有较为宽敞舒适的空间,配备完善的设施设备。让我们一起回到课堂,在乡野之间,重温校园生活。 从这家民宿出发,开车到上海市中心,最少需要3个小时,每逢节假日,都有很多上海人来度假。在中国,这几年,这类所谓的民宿,已经形成一个分工非常细致的产业。投资商,开发商,运营商,物业所有者,场地探寻者,还有一些人专门依靠拍这一类的民宿视频,成了网红,网红一旦做大
,就会有MCN公司在背后运作,摄影、灯光、化妆、剪辑,都由专人负责。在各级衙门的鼓励下,
这个群体形成了一个全新的产业链生态。 从经济的角度看,形成了多方共赢的局面。差不多也就5~10年的时间,中国消费者接受了民宿度假的新概念。废弃的建筑得到利用,没落的乡村得到发展。附近的村民得到了工作机会,村集体得到了租金,民宿的经营方得到了利润。各级衙门,有了业绩,产业升级有了新路径。 在这一条成熟产业链的催化之下,至少在江浙沪一带,只要稍微有点情调的地点,长则两三年
,短则一年之内,就可以把一个废弃的建筑,改建成收费相当于五星酒店的「民宿」。这样的民宿
,我已经住过不止四家! 产业化的好处,至少有两个。第一,可以规范化培训员工,提高服务水平。第二,可以避免一些常见的失误,平摊经营的风险。 如果你仔细观察,这些民宿背后已经形成了很多连锁的管理集团,只要你住过一次,他们的微信公众号,就不停向你推荐他们新开的民宿。比如说,这一家小学民宿的背后,就是一家名叫「上海XX
酒店管理有限公司」的企业,他们已经在江浙沪开了8个分店,还把触角伸向宁夏、四川和海南。一旦套路被探索出来,就可以快速复制。 中国的「民宿」,是一套「资本、媒体、网红、设计、装修、服务、管理」深度融合的产业链。 欧美当然也有网红民宿,但像中国这一类连锁民宿,几乎没有。在中国,有把握说这句话的人,应该不太多,我是其中之一,我在六大洲,美国、墨西哥、哥斯达黎加、哥伦比亚、南非、土耳其、
日本、欧洲各国……至少住过200个风格不同的民宿。我很有把握地说,在中国之外,还没有哪个国家,形成这种新业态。放眼全世界,这都是一套独一无二的存在。国外的民宿,大多还处于单打独斗的状态。坏处是,产业发展缓慢,带动经济的效果不明显,好处是,风格各异,经常能得到意外的惊喜。当然,伴随着「惊喜」的,往往就是「惊吓」。国外民宿的服务水平参差不齐。经常会有业余的问题发生,比如,修一个热水器,整晚上没有结果,
等修好了,天也亮了,客人也要走了。除了sorry,啥都不会。 我在这里铁口直断,随着中国游客的报复性出游,中国民宿产业也会到欧洲攻城掠地
。到时候,可以把欧洲民宿的经营水平提高一个档次。 在很多人的印象里,中国和发达国家相比,最大的优势就是制造业。其实,以我这几年出国行走的
经历,我感觉,中国服务业后来居上的态势,更加凶猛。而这一切的背后,都是「中国式分工」带来的降维打击能力。整体上,中国第三产业还不如发达国家。但在很多细分领域,中国已经后来居上。2006年11月13日在央视财经频道首播的纪录片《大国崛起》,让我印象深刻,其中在英国篇中,着重提到了《国富论》。作为英国崛起的三要素:牛顿、瓦特、《国富论》,科学、技术、经济学说
,三者紧密相联、环环相扣。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强调了利己的个人通过“市场竞争”促进了社会的分工,分工导致生产效率提高。 简言之,分工提高生产效率,从而促使财富增加。换句话说,一个国家的经济是否发达,也可以从分工是否细致来判断。 亚当·斯密在1776年出版《国富论》时,应该不会想到,若干年后,在遥远的东方,有一群人,把分工玩到了极致。 出国多了,你就会发现,华人有很多与众不同的特点。中国人最大的两个特点,就是「勤劳」和「爱钱」,两者都能完美契合市场经济的规律。华人,几乎每个人都有当老板的冲动。当年,温州打火机产业,就是这种极致分工的最佳案例。 我一直认为,只要市场经济不变,在宏观层面,谁也阻挡不了中国的崛起,在微观层面,谁也拦不住中国人发财的野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