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读懂君子六德,便悟透为人处世的大智慧
文 | 有书幸运星 · 主播 | 阿成
你有没有听过“半部《论语》,治天下”?
北宋时期,赵普曾三拜宰相之职,然而因为出身的关系,他的学问经常被人诟病。
有人甚至觉得赵普仅读过一部《论语》,没有能力当宰相。
宋太宗心有疑惑,便去问赵普,赵普回答说:
“臣所知道的,确实不超出《论语》。 过去臣以半部《论语》助太祖平定天下; 现在臣用半部《论语》辅助陛下,使得天下太平。”
赵普并非空谈,在他的辅佐下,大宋王朝一片升平。
一部《论语》,百世精华。
古人常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理想信念。
而《论语》,自然而然也就成了人们的精神航标。
朱熹曾称其为:
“入道之门,积德之基。”
若一个人一生只读一本国学经典的话,那必定会是《论语》。
因为它说透了为人处世的智慧,也讲透了安身立命的本质。
明白了《论语》,就明白了“君子六德”,便能在这个浮躁和迷茫的世界里,秉持内心,无畏前行。
做人:以矩修身,以和而行,是为礼
中国,自古以来,便被誉为礼仪之邦。
“礼”被传承了千年,也未有遗忘。
生活的种种方面,无论是待人接物,还是行为习惯,都离不开一个规矩,一个“礼”字。
人们常说:
“人不可失礼,失礼则人离,人离则众叛。”
当一个人不守规矩时,往往会失了敬畏,从而失了分寸,让人生厌。
刘备入川时,得马超投靠。
刘备大喜,封他为平西将军,封都亭侯。
马超获得如此殊荣,内心欢喜,一时竟忘了刘备的身份,与其讲话,常常直呼其名。
张飞得知此事后,决定亲自教导他。
一日,刘备召集众将商讨战事,张飞陪伴其身旁,手中紧握刀戟。
马超刚要入座,却见张飞身居高位,却毫无落坐之意,便明白了张飞想要告诉他,什么是君臣之礼。
自此之后,马超收敛许多,对刘备敬重有加。
《论语》有云:
“礼之用,和为贵。”
一个人越懂规矩,越懂得尊重别人,越能得到旁人的善意。
礼是生活的规范,君子以礼存心,才能以礼立世。
所行合乎礼,规矩有度,才能保持自身的风范;
所做合乎情,以和而行,才能得到他人的尊敬。
以矩修身,以和而行,正是做人的最佳准则。
为学:以勤为勉,以启开悟,是为智
孔子曾说:
“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自古以来,凡是集大成者,皆离不开长期的勤勉好学。
孔子一生勤奋为学,年轻时,他常和弟子们一起研讨古代文化。
到了晚年,孔子喜好《易经》。
他花了很大的精力,反反复复把《易经》读了许多遍,还附注了很多内容。
因为他多次翻阅此书,以至于将捆绑书页的牛皮带子都磨断了好几次,不得不多次换上新的再使用。
经过多年的勤奋用功,孔子终于对《易经》有所心得,他将自己的研究写成《十翼》,被后世流传。
《论语》有言:
“之智,智在独树一帜,启迪人心。”
真正聪明的人,都是通过不断学习来成就自己,同时也通过知识,来激发自己的思考与灵感。
正所谓:
“智从学问中,自然而生。”
知识的获取从来不是一蹴而就,而是在不断的求学探索中,寻找到适合自己的哲理和智慧。
古人云: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以勤为勉,以启开悟,我们便能学得智慧,攀登高处。
做事:以正为守,以德自持,是为廉
俗话说:
“宁可没钱,不可伤廉。”
从古至今,凡是追求正义的人,都始终秉持一颗廉洁之心。
以廉修身,便可扬正气;
以廉立世,便可留清白。
明朝正统年间,宦官王振以权谋私,每逢朝会,各地官僚多以珠宝白银来讨好他。
但身为巡抚的于谦,每次进京奏事,总是不带任何礼品。
同僚劝他说:
“你虽不攀求权贵,但也应带一些特产,送点人情。”
于谦举起两袖,风趣地说道:
“我带有清风。”
从此,于谦“两袖清风”的廉正风范在民间传扬开来。
后来于谦被杀害后,朝廷命锦衣卫去查抄他的家,结果竟搜不到任何多余的钱财。
看着眼前家徒四壁,锦衣卫想到于谦一生清正廉洁,大公无私,无不为之动容。
《论语》中曰:
“不患无位,患所以立。”
品德高尚的人不会因为职位不高而担忧,而是思考如何更好地立身于世。
正所谓:
“廉者无惧,贪者常忧。”
廉者之所以无惧,是因为坚定内心的操守;
而贪者之所以忧虑,是因为欲望得不到满足。
在如今这个物欲横流的繁杂世界,只有懂得自修其身,以廉洁之心行事,以公正之德自持,才能在诱惑之下守住本心和底线。
守廉持正,是做事的的根基,更是成事的根本。
人品:以义为本,持道而行,是为义
“义”之所以被孔子称为“质”,是在告诉人们:
义代表着一个人的人品,是为人处世的根本。
“道义”二字是人立世的准则,有道则人和,有义则人顺,能成事者,皆源于道,起于义。
《三国》中,关羽与刘备在下邳失散后,身陷曹营。
曹操想将关羽收为己用,主动示好,但关羽不愿违背道义,便拒绝了曹操的好意。
后来他得知刘备的下落后,便离开曹操,单人匹马过五关斩六将,最后与刘备重聚。
《论语》有言: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君子做事的标准是看它是否合乎道义,而小人做事却只看是否得到好处。
合乎大道,持义而行,便能功德圆满;
见利忘义,只会招来祸患,自取灭亡。
同样是《三国》中的名将,吕布却因钱财权势杀害自己的义父丁原,引军投降董卓,后又因美色将其杀死。
吕布一次次见利忘义,恩将仇报,致使他最后孤立无援,被曹操所杀。
人活一世,不能重利轻义,更不能舍义取利,学会自持守义,才能彰显品性之高尚。
世间之事皆有因果,守义才能得益,守道才能得福。
以义为本,持道而行,才能知晓世间人情之可贵,明悟生命意义之所在。
对人:以诚为先,期果言当,是为信
《论语》有云:
“民无信不立。”
在这个世界上,越是想成就大事的人,越要懂得以诚为先,言行如一。
一个人若只凭借伪善的面孔,巧言令色,往往只会落得背义负信的下场。
而懂得言而有信的人,从不口是心非,而是遵守自己的诺言,一诺千金。
三国时期,诸葛亮七擒七纵孟获后,孟获心悦诚服地说道:
“诸葛丞相真是神威,今后我们南人绝不再反叛。”
从此南中平定,孟获不仅守信长期镇守南中,还竭尽全力辅助诸葛亮中兴大汉。
后来得知丞相在北伐中病亡,孟获在哀伤之余,更加坚守自己的诺言。
他深知丞相最希望的就是边疆稳定,因此在他的有生之年,他一直坚守南人永不复反的诺言。
南中族人与蜀地汉人长期友好相处,蜀国后方多年稳定平安。
梁启超曾说:
“心口如一,犹不失为光明磊落丈夫之行也。”
心口如一,方显真诚之本色;
期果言当,方显厚德之品性。
诚信,源于自身的真诚,夸夸其谈和阳奉阴违,或许能蒙蔽一时,但却经不住时间的考验。
以诚为先,以信接人,往往是成功的开始。
修心:以宽待人,心存良善,是为仁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内容。
孔子认为仁爱之道,就是要懂得宽厚与良善。
人生在世,谁都会有陷入困境,手足无措的时候。
而宽厚,便可以温暖人的心灵;
良善,便可以扶危济困,救人于水火之中。
孟子有一次在江南游历时,在街头碰到一个衣衫褴褛的乞丐。
见乞丐面容憔悴,孟子心怀怜悯,他询问了解了乞丐的困境后,将其带到附近的一家商铺。
他悄悄向店家解释了乞丐的情况,并请求店家雇佣乞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
店家被孟子的良善之心所感动,便同意了他的请求。
乞丐有了新工作后,通过勤劳努力,生活逐渐好转,孟子的仁爱之举也在民间传扬开来。
《论语》曰:
“夫仁者,己欲立则立人,已欲达则达人。”
真正的仁爱便是宽厚爱人,惠及他人,尽量为他人着想,为他人做事。
在人与人之间越来越冷漠的现实中,只有心存良善,以宽待人,才能在疏离之下感受到些许温情。
正所谓:
“送人玫瑰,手有余香。”
今日你伸出友爱之手,传递温暖,来日定能收获他人的款款真情。
修一颗仁爱之心,与人友善,正是在给自己留下后报之福。
▽
晚清名臣李元度曾说:
“《论语》所言之义理,精且粹矣,即以文论,非诸经所能及也。”
《论语》的广博智慧,哪怕跨越千年,依旧影响深远。
其中的深刻涵义能传承千年而不退减,就在于它对世人的修行和处世有着正确的指引。
悠悠智慧贯古今,薪薪之火传未来。
无论我们现在正处在何种境遇,在古人的智慧中,总能找到向上的路径。
学智持忠,守信遵义,养德为礼,仁爱为人。
不患于是非,不困于欲望,不囿于困厄,便是人生最好的状态。
学习大道只是开始,潜心践行,才是我们要遵循的使命。
所有的坚持,皆为传承;
所有的善念,皆有福报。
只有在实践中不断体验和成长,我们才能真正悟透和掌握君子六德的要旨。
点个在看,与朋友们共勉。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