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得拧巴的人,大多都是严重误解了这个词
点击上方蓝字 KnowYourself > 右上角 ··· > 设为星标 ⭐️
前几天,我在小红书上看到一篇笔记——“害怕一些社会化程度很高的人”,还没有点开,我就能想象到这位网友描述的是什么样的人,ta们对社会中的各种潜规则深谙于心,自私算计,利益至上。
作为普通人,我完全共情她的担忧,而作为心理学编辑,我也在同一时间产生了疑惑:
「社会化」(Socialization)这个词在诞生之初没有带着明显的感情色彩,为什么现在会出现在一个贬义的语境里,而且能让人快速产生共鸣?
图片来源:《一秒钟》
害怕社会化程度高的人、甚至自己主动想要抗拒社会化的背后,到底是什么样的心态?
我们抗拒「社会化」
究竟是在抗拒什么
就像第一眼看到那篇小红书笔记时候的反应,我们很自然地就会把“社会化”等同于“被社会同化”,而后者总是以贬义的色彩出现,是我们自己极力想要避免成为的那种人。
那么,我们讨厌“被同化的人”,到底是在讨厌些什么呢?
精致利己
多为自己着想的利己当然是必要的,怕就怕在“精致”两个字上。
不管是升学保研还是评奖评优,几乎每年都能听到有人被恶意举报的经历。
举报者不惜搜集制造莫须有的证据,只为让自己挤掉对方,得到名额,而在受到举报前,受害者甚至往往以为自己和举报者是朋友。
举报者知道自己的行为没什么不符合流程的,而被举报的当事人一定会受到调查,万一举报成功,自己就有可能得到名额,轻轻松松就借助规章制度达到了损人利己。
就像“绝对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的提出者、北大中文系教授钱理群说的那样:
“他们惊人地世故、老到、老成,故意做出忠诚姿态,很懂得配合、表演,很懂得利用体制的力量来达成自己的目的。”[1]
图片来源:《见字如面》
何冰读钱理群的文章
害怕这样的人,是在担心自己也会有哪一天被算计和利用。
长袖善舞
我们认识的人中,好像总会有一两个人熟悉各种人情世故和社交潜规则,“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
之前的工作里,总是有一位同事主动找我偷偷吐槽领导,我一直以为我们是关系深厚的“革命友谊”,直到大家一起出去团建。
她一直坐在领导旁边,又帮忙点歌,又不停地端果盘零食,甚至到最后两个人有说有笑。
后来我旁敲侧击地问她不是不喜欢领导吗,没想到她说“我和xx姐本来就是朋友啊”,留下我在风中凌乱,不知道她的话哪句是真,哪句是假。
不认同这样的人,是因为我们既害怕对方的表里不一,也不想让自己成为同样虚伪的人,更做不到在不同面具之间切换自如,混得如鱼得水。
人格庸常[2]
这样的人好像已受到过无数次社会的捶打,麻木地接受了一切,甘愿忍受生活的无限循环,向内不再反思,向外不再探索。
图片来源:《我在他乡挺好的》
同时在事业单位和大厂都有过实习经历的朋友说,吃午饭时她听到两拨人聊天,事业单位里总是在聊老公、孩子、婆媳关系,隔壁部门的同事结婚对象条件如何;
而大厂里除了工作,常常就是最近热门的电视剧、小红书短视频里正流行的段子、网红打卡地,或者干脆在沉默中各自玩手机。
她说:“看似截然不同的两拨人,实际上没什么本质不同,都在过一成不变的生活,不再想自己其实乏味得可怕。”
替这样的人感到悲哀,是替ta们看到了“一眼就望到尽头的乏味生活”,也是拒绝让自己陷入同样的麻木和平庸。
图片来源:《狗十三》
也正是出于这些不认可和不喜欢,大家讨厌“社会”、“社会气”。而因为汉语表达上过于接近,“社会化”也让人心生反感和抵触。
但其实,“社会化”本身是个中性词。
成长为真正的「人」
离不开社会化
作为兼备生物属性和社会属性的人,前者是我们出生时就天然具有的,而获得后者的过程,就是社会化。
也就是说,个体会和社会环境互动,在这个互动的过程中,ta学习到了语言、生活技能、风俗习惯、道德法律等等。
从一个只会哭喊的婴儿变得能够说出“我饿了”,还能自己找食物、赚钱喂饱自己,这就是社会化,这是一个从出生开始,持续终生的过程。
图片来源:《狗十三》
而在保证基本生存之外,我们的成长、心智的成熟、抵御困境的能力,同样离不开社会化。我们表达和行动的基本能力,都是在这一过程中获得的。
社会化的几个维度[3]
社会认知(Social Cognition)
个体对信息的处理和解读能力
比如,在和人交流时看到对方皱了一下眉头,社会认知水平低的人可能会单一地解读为“这个人对我有意见。”
社会认知水平高的人会想:“这个人也许是不同意刚才那句话,也许是被太阳刺到了眼睛……总之,原因很多,不能因此断言ta讨厌我。”
社会情感(Social Affect)
个体在和其他个体互动时,获得的情感体验和情感表达能力
比如,在朋友和家人吵架之后时,社会情感能力低的人可能非但不能立刻安慰朋友,还会说“其实是你的错,家人怎么会伤害你呢。”
而社会情感能力高的人会主动安抚朋友的情绪,慢慢开导朋友,如果朋友愿意主动聊聊这件事,再温和地谈谈自己的想法,和朋友站在一起想办法。
社会行为(Social Behavior)
个体运用社会认知和情感,做出的实际行为
比如,在职场中和领导、同事产生分歧的时候,社会行为发展水平低的人可能一定要说服大家,采用自己的方案,因为这是“最好的方案”。
而社会行为发展水平高的人会认为,工作场合,不是非要说服所有人认可自己,只要能解决具体的问题,谁的方案都一样,带着这样的心态和同事分工合作。
要不要接受社会化,不是由个体主动选择的,而是人的群体属性决定,每个人都会经历社会化。
抗拒和害怕高度的社会化,或许是出于对这个词的误解,或许是担心被社会影响而失去了本心,但如果真的因此拒绝接受复杂、进入更真实的环境,得到的结果可能并不是好的,比如——
个体很可能没办法生存
日本社会中蛰居族长期不外出、不社交,生活在自己的房间里,是拒绝接受社会化最极端的例子。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复杂,但这种生活状态带给ta们的抑郁和痛苦远远超过快乐,一旦失去了来自家人的经济支持,ta们甚至很难活下去。
个体无法发展出更多可能性
有研究显示,生活环境中,和他人有更多互动的个体,大五人格中的开放性(Openness)水平更高[4]。
大家也能意识到,一个抗拒社交的人,接收到的信息往往更少,也就更难接受新鲜事物,就算想挣脱出现在的生活,谋求改变,也迈不出第一步,因为长久的自我封闭会让ta不知道,还有什么其他的选择。
在工作场景下,很多人抗拒社会化,是不喜欢拉关系、套近乎,但这种想法忽略了,其实职场交流有很大一部分就是正常的沟通,一旦这种沟通被阻塞,也可能会让人丧失本就该属于自己的机会。
我总是会想起一位学姐的职业生涯,她不想“假惺惺社交”,拒绝了和同事们一起参加同行交流会的机会。
会上,友商对她负责的一份公益调研报告很感兴趣,但因为她不在场,领导介绍了另外一位同事和友商认识。后来,这位同事靠着公司和友商的资源发表了自己的文章,也因此去了更大的平台。
那也是学姐努力追求的平台,如果当初她愿意参加交流,也许得到机会的就是她。
正是因为对“社会化”缺乏评判和思考,个体容易陷入思维误区,认为社会化是危险的、虚假的,目前的生活是安全的,因此放弃了探寻更多的可能性。
即使在这些未经开发的可能性中,蕴藏着让自己发出更大光芒的机会。
看到这里,也许依然会有人对社会化心怀警惕,担心被磨平了棱角,丧失本心,变成自己最讨厌的样子。其实,这是对社会化的一个误解。
社会化不会让我们丧失本心
反而让人找到自我
我们总在追求「真实的自我」不希望被成长磨平「棱角」,那么,自我和棱角是什么呢?
图片来源:《狗十三》
是个体的价值观,是ta在接触事物时认可或者不认可的态度,而这些态度,本身就是通过社会化形成的。
社会学家米德在“主我与客我”理论中指出,人的自我分成两部分,“主我”(I)对外部世界做出反应,而“客我”(Me)则是他人和社会眼中的自己,在“主我”和“客我”的不断互动中,人的自我意识才得以形成。
类似的概念还有社会学家库利提出的“镜中我”(The Looking-glass Self),我们需要借助信息传播,得到一面认识自我的镜子。
回避社会化的个体,不管对理想的自我有过多少想象,这个想象也是空洞的。就像山本耀司说的那样,我们必须和可怕的东西碰撞,才能知道“自己”是什么。
图片来源:《目客:山本耀司》
有人从来没有尝试过舞蹈,也不知道自己是否擅长,一次被朋友拉去舞室,大家根本没看出她是初学者,连老师都夸她乐感好,记动作快,就在这次尝试后,她一发而不可收。
也有人平时安静寡言,却不得不对着几百人作报告,熬了好几个大夜精心准备,因为流畅的语言表达和逻辑思维,得到了全场的掌声。
他这才发现,原来性格安静和擅长做报告根本不冲突,一个人可以在生活中是小透明,在台上闪闪发光。
至于社会化对价值观的影响,其实不必太过担心。
有研究发现,尽管个体的价值观是通过社会化形成的,但在形成了稳定的价值观后,即使生活环境发生了改变,个体的价值观也不会有非常明显的变化[5]。
这正是社会化带给个体的积累和沉淀。
我们恰恰需要先知道社会中都包含着哪些条条框框,才能选择认可或者不认可,并且在下一次遇到不认可的东西时,有足够强大和稳定的自我与之周旋。
“社会化”不会让我们丧失自我,因为我们不是哲学家洛克的“白板说”中所描述的白板一块,既无力阻止他人涂写乱画,也无法擦除不想要的草稿。
让自己和世界发生碰撞,你会发现,自己其实充满弹性,远没有想象中那样易碎。
今日互动
哪些时候让你觉得,多接触“社会”也不错?
社会化让你学到了什么?
References:
本文关键词:社会化、社会互动、个人成长、自我认知
欢迎大家在 KY 账号内搜索你需要的科普,如果没提到,也可以在文章下留言~
图片源自网络,侵权请联系
搜索文章丨心理测试丨招聘丨转载丨合作 请戳菜单栏
作者 / 无花果
来自花果山
监制 / Emma
编辑 / KY主创们
我们同时提供以下服务
欢迎搜索FB公众号关注,下载知我心理或月食APP
点点 在看,勇敢地去和社会交手吧👇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