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致辞 | 北大法学院1977级校友宋健:在北大法学120年周年典礼上的致辞
宋健,北京大学法学院1977级校友,曾任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委员、知识产权庭庭长,2014年被最高人民法院评为“全国审判业务专家”。本文系宋健校友在2024年6月20日北大法学120周年典礼上的致辞。
亲爱的母校、母院领导、老师、校友们和同学们:
今天是北大法律人幸福快乐的日子,我作为北大法学1977级校友,能够受邀代表1970年代的北大法学校友们参与这个隆重的庆典,在纪念北大法学创建120周年之际,同时见证660余名2024届北大法学同学的毕业典礼,与有荣焉!
北大法学已经创建120周年了。非常荣幸的是,在这120年北大法学星河熣灿的历史中,也深刻地留下了我们北大法学1970年代恢复高考后1977至1979三级全体同学的足迹。
看着今天毕业的2024届同学们一张张青春飞扬的脸庞,岁月仿佛又穿越回到从前,时间定格在四十七年前。我永远记得,1977年夏季我高中毕业后,在家待业,每日散漫地听着夏日蝉鸣,对未来的日子毫无期待。彼时,我后来的同班同学们,他们或正顶着烈日劳作在田间地头,或戴着安全帽穿梭于轰鸣的机器旁,抑或正拿着书本传道授业,他们来自各行各业,除了插队或回乡知青、工人、老师外,还有机关干部、复转和现役军人、公安警察等等,总之当时大家的日子都过得平淡,甚至有些煎熬。
我还清楚地记得,1977年10月21日,街头大喇叭里传来恢复高考的消息,如春雷般炸响!冬季来临,汇集了十年停止高考期间累积的年轻人,为读书改变命运而决胜于高考。以下三组数据将会永远镌刻在共和国的历史上,1977年有570万人参加高考,最终全国录取人数27万,录取率4.7%;1978年有610万人报考,录取40.2万人,录取率6.59%;1979年有468.5万人报考,录取28.4万人,录取率为6.1%。令人称奇的是,1977级是1978年春季入学,而1978级则是当年秋季入学,这就造就了共和国高考历史上当年两次招生仅相隔半年,而同班同学年龄最多相差十三、四岁的奇观,所以我们永远感恩邓小平先生,是他主导中国社会的改革开放,恢复高考,彻底改变了我们的命运!也改变了中国的命运!
去年5月13日,北大为三千余名1977、1978级校友们补办了隆重的毕业典礼。当我们这些白发染雪的北大校友重新回到母校,我仿佛又看到四十多年前的我们,同样年轻的脸庞和飞扬的青春,穿行于燕园时,也时常驻足回望当年那些结伴返校的老学长的背影,猜想他们是哪系哪级的校友,感慨于他们的染雪白发,一如你们看着现在的我们。人们常说光阴似箭、白驹过隙,毕业后四十多年的岁月就这么飞逝着一转眼就过去了。
我还记得,去年5月13日下午,北大法学院也为法学1977、1978级校友们举办了隆重的返院庆典,法学院的领导、当年任教的亲爱的老师们、母院校友办的老师们和同学们的热情接待,两级校友们的欢声笑语,至今仍感动于心。北大梦、燕园情,是每位北大学子心中永远魂牵梦萦的怀想。
回望1978年2月,在北京寒冬初春时节,我们北大法学1977级83名同学们从祖国的四面八方,怀揣梦想,入学燕园,从此开启了人生新的篇章。我至今记得,每天清晨6点半,校园上空大喇叭里回荡着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新闻联播,此刻校园里已是人流匆匆,大家奔向图书馆和教室,开始一天的学习。我最记得,当年为了抢个自习座位,每天在图书馆门前排队,随着大门开启,冲刺般奔向当时的马列阅览室,在进门的瞬间一个箭步将书包准确无误地掷向早已瞄准的座位。
今天的你们,可能很难想像,当年每天自习座位是要去抢的。说到这里,我又想起一件往事,记得当年在马列阅览室最后一张长条桌角落总是固定坐着一位埋头苦读的同学,他就是原担任北大党委副书记的1978级的吴志攀同学。多年前,有次与他相遇,提及此事儿,他透露了一个秘密,说这是当年他用每天晚自习结束后做义工帮助马列阅览室打扫卫生而换来的这个固定座位。可见那一代的北大学子,他们争分夺秒,就是要誓言夺回被整整耽误的十年青春。
四十年来,我们这一代法律人,在北大燕园埋下的法治理想与情怀的种子,早已开花结果,也早已融入我们的血液,始终支撑着我们投身于国家改革开放的洪流,我们一路上挥洒青春,奋力拼博,为国家的经济社会建设和法治建设贡献力量,同时也见证着国家如何从当年计划经济下的贫穷,走向当下全球瞩目的第二大经济体,当然也一路走向了如今我们的退休生活。
1977-1979三级校友毕业后天南地北,各行各业,人才济济,不少校友闪闪发光、熠熠生辉的名字,大家是耳熟能详甚至如雷贯耳的,恕我不一一道来。正如我们1977级在“入学三十周年庆典通知”中所说:“我们中间有共和国的栋梁,有学界泰斗,有睿智的立法者,也有严明的执法者,有声誉显赫的企业领导人,还有经验老道、判断精准的优秀律师!真可谓是群星闪烁,光照神州。”当然,我们中多数校友的工作是平凡的,但同样在平凡中透着不平凡,无愧于北大法律人的称号。
今天,我们尤其要缅怀的是来自北大法学“黄埔一期”的我们已故的共和国总理李克强同学,他为国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在总理任上谈到:“对市场主体而言,‘法无禁止即可为’;对政府而言,则是‘法无授权不可为’”,他的法治理念深入人心,而这正是母校和母院为他打下的从政底色,他是北大法律人的骄傲,更是我们1977级全班同学的骄傲!在这里,我还想跟大家分享的是,北京大学法学院模拟法庭又名“维宪法庭”,正是我们班谢维宪同学捐资500万而命名的,这一方面契合他本人“维宪”的名字,而另一方面则寄托了他本人以及我们全班同学对法治理想的信念。
再次回望。1977级是恢复高考后入学的第一届,有些课程甚至来不及编写印刷教材而使用油印教材,但这一点也不妨碍同学们如饥似渴地求学问道。北大法学的先生们博古通今,我们曾经非常有幸聆听过陈守一、沈宗灵、孙国华、张国华、龚祥瑞、芮沐、刘升平、沈叔平、王铁崖等老一代法学家,以及当时还年富力强的杨春洗、杨敦先、蒲坚、由嵘、魏振瀛、朱启超等老师的教学与教诲,深受北大治学传统的熏陶,恩师们传授于我们的法学基础理论和法学方法论,使我们受益终身,铭记于心,并通过各种方式不断传承于更年轻的一代法律人。
亲爱的老师和同学们,北大精神体现的是为国家、为人民、为社会奉献终身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虽然我们毕业离开母校四十余载,但难忘母校和母院的培育之恩,北大是我们永远的精神家园,“北大法律人”是我们身上永远不变的标签。今天我们祝贺2024届同学们毕业,青春无敌,青春最迷人的地方是有大把可挥霍的时间和精力,我们祝愿你们在享受美好青春的同时,不要忘记努力和奋斗,也期待着今天你们以北大为荣,未来也能够让北大以你们为荣。最后,再次祝贺北大法学创建120周年,也衷心祝愿北大法学青春永驻,学科兴盛,人才辈出,为国家的今天和未来培育更多合格的法律人。
大家都知道,李克强总理逝世后,网上流传着1982年1月10日他为同班同学写的毕业寄语:“纯真而不欠闻达,善良而不失坚强,把生命高举在尘俗之上,又溶化于社会之中,这应当是我们这一代的共同追求。”从中我们可以读到当年这位二十多岁的年轻人坚定而深刻的人生信念,这已经感动和激励了无数人,值得送给在座的每一位共勉!
再次谢谢大家!
1977级北大法学院校友 宋健
2024年6月20日
来源:北京大学法学院校友会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