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毕业致辞|北大教授刘哲玮:发掘自己的兴趣,坚定自己的选择公众号新闻2024-06-30 02:06刘哲玮,现任北京大学法学院副院长、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法律系法学学士,北京大学法学院法学硕士、博士,清华大学法学院博士后,主要研究领域为民事诉讼法。刘哲玮在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2024年毕业典礼上的发言文 / 刘哲玮来源 / 京师法海尊敬的迎修师兄、师大法学院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学弟学妹们:大家好!非常荣幸能够在毕业21年之后回到母校参加毕业典礼。2003年我本科毕业之际,因为正逢非典,当时的法律系并未举办毕业典礼。因此,参加今天的典礼,既使我有机会对24届师弟师妹的毕业表示真挚的祝福,也补偿了我自己21年前毕业的遗憾。说到非典,与当下这个时刻发生了一种奇妙的呼应。此时此刻毕业同学面临的种种艰难,经历过彼时彼刻的我似乎多少也能共情。但仔细琢磨一下又会发现,我们虽然都是疫情一代,但面临的困难却又未必一致。当年我毕业时的困难主要是师大法学在业界的无名。彼时的我们很难想象,师大法学会以如此飞快的速度跨越发展,用短短20余年的时间,延揽名师,培养人才,扩展珠海分部,发声国际舞台,在最新一轮的学科评估中取得骄人成绩,跻身全国一流法学院的阵营。这一切放在我自己在师大读书的时代,都是不敢想象的奢侈。但反过来看,各位24届毕业生面临的困难,则更多来自外部的大环境,而这,也同样是当初正值中国加入WTO因而对未来的国际化和现代化都充满信心的2003年的我所难以想象的。作为过来人,面对这些困难和挫折,我特别希望各位能够保持一点“迷之自信”。我们要相信既然能够来到这所学校,这座学院,并且经过相应的训练和教育,就已经在同龄人中居于前列。即便遭遇挫折,也往往能逢凶化吉遇难成祥。我的一位同学当时因为没有留京机会,只好回到家乡,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待业后无奈加入了一家名不见经传但因为名字过于奇怪因而让人记忆深刻的民营企业——阿里巴巴。当然,这样的例子可能太过传奇因而未必能够批量复制。但我的大学同学们在人到中年的当下,都还是过上一份较为体面自如的生活。在这个意义上,大家应当对自己的资质、能力、以及师大法学院的教育有十足的自信。即便遭遇挫折,也可以有自己的底气,信任自己的选择,拒绝内耗,乐观生活。各位同学,我并不认为上面的这份劝慰是无营养的心灵鸡汤。我下面将从两个角度来尝试论证,保持自信,探索自我,发掘自己的兴趣,坚定自己的选择,在当下这个时代的意义要远大于职业发展、学业攀登过程中一时的荣辱哀乐。首先,在时间的长河中,年轻时代一时的成败所带来哀乐往往只是一种瞬时性的情绪反应,并不会对个人的发展和命运产生决定性的影响。我99年参加高考,当时的理想是做记者,第一志愿是人民大学新闻系,后来因为高考考得太好,被北师大法学专业提前录取了——我们当时没有平行志愿,北师大和外交学院、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等都是提前录取,分数线常年高于第一批次录取的北大清华——来了师大后发现,彼时的法学专业仅仅是寄生在哲学系下的一个刚刚开设四年的新专业,而人大新闻是全国第一,二者之间的差距可能要远远大于北太平桥到四通桥的距离。如果说不后悔,那肯定是不可能的。我自己多次梦想能够乘坐时光机回到填报志愿的那一刻,将那个提前批的志愿抹掉。然而,恰恰是因为当时师大法学师资紧缺,所以我们被迫跟哲学专业的同学一起上了很多哲学课程,也有很多时间去听听师大其他院系的课程。这导致我后来在北大读研时被导师组认为有较好的理论基础,然后就顺理成章读了博士,毕业去清华做博士后面试的时候,我的指导老师张卫平教授也对我不光读过罗森贝克和高桥宏志,还知道一点拉康和甘阳表示了满意。这多少都是因为师大哲学系历史系的老师们给我打下的底色。不光如此,最近几年法学突然成为了文科中的“法皇汉帝”,多个学校的文科第一专业,而新闻专业却遭遇了较大的专业自主性和就业方面的挑战。这些变化让我迷惑不解,也让我怀疑,如果真的有时光机能回去抹掉那个提前批的志愿,是否就是一个正确的选择。叔本华说,人生如钟摆,在痛苦与无聊中摆荡。这意味着我们在生命的各个阶段都会有因为欲望无法满足而产生的焦虑和欲望满足后的空虚。换言之,当下的痛苦在下一个阶段可能就仅仅是一种无聊。认识到这一点,我们就可以把目光放得更长远一些,对很多年轻时代一时性的挫折和遗憾释怀,不因为它们而过分的沮丧焦虑,而是相信功不唐捐,只要把时间和精力投入到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事物上,就一定会在未来的某一时刻有所收获。其次,也是更重要的,是时代发生了巨变。中国古话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这意味着一种发展范式的持续时间一般就是三十年。我国法治重建其实是从90年代真正发端,至今差不多正好是30年的一个周期。在这个法治高速发展的周期中,我和我的同学,以及各位同学的老师这些受过高等法学教育的中国法律人,都是时代的受益者。伴随着新型法治系统的新建、恢复和扩张,我们得以迅速在其中占据了或高或低的位子——无论是律师、企业法务、司法机关和政府中的官员、法学教育研究者……而对各位同学来说,这个已经日渐成熟的系统所空余的位子越来越少,可供分配的资源日益稀薄。而且,所有的既得利益者都绝不会主动地退出历史舞台——哪怕我们承认年轻的后浪要远比自己优秀。所以,你们已经进入了中国法治发展的新时代:野蛮生长的时期结束了,一夜暴富的风口没有了,职级飞跃的机会不存在了,律师也要面临裁员的中年危机,拿了名校博士学位依然要搞非升即走……面前的每一条路都很难走,至少要比前人要难走很多很多。这也就是现在年轻人内卷甚至卷而不能得的根本原因。在这一意义上,各位同学的很多焦虑和痛苦是社会结构性的,并不会因为个人的努力——多提高一点分数,早获取一些信息就能够发生根本性改变。这样说似乎太残酷了。那就让我们来看看这个残酷时代积极的一面。在我看来,这积极的一面在于,过去几十年来形成的一些职场捷径走不通了。在没有捷径的情况下,每个人可以有机会按照自己的想法——而不是前人的经验——去探索和发掘通向彼岸的路径,甚至于,彼岸本身已经不再有明确的坐标,我们大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去定位自己的彼岸,而不是一定要在厅局级、500强、红圈所、985之类的标签中选出一个给自己强行标记。问题是,过去的捷径是如此迷人,以至于我们太容易迷失在前一个法治发展范式中,丧失了自我探索和自我定位的能力,反而将这些已经瓦解崩塌的“捷径”作为了唯一的道路。在包括法律在内的各行各业都已经实现了工业化大生产的今天,不管从事何种职业,都注定会被各种系统、算法、KPI、DDL压迫。但我们不应该臣服于这种压迫。须知人是目的,而非手段。即便是螺丝钉,我们也应该做一颗有强烈使命感和自我目的性的螺丝钉,在规模化的大生产过程中去自主地找到自己转动的位置,实现自己的兴趣与意义。因此,回到最开始建议大家保持的“迷之自信”,它就绝非阿Q式的精神胜利法,而是希望诸位通过在师大接受的良好的法律训练和深厚的人文熏陶,能够在这个大时代中,摒弃无意义的符号和情绪,不接受前人的规划和定义,去更加精准地发现自己的兴趣和特长,去探索自己学习、工作的兴趣和人生的意义,并相信这种自我选择的重要性。而师大人的学历身份,联同国家经济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的创新革命以及我国法治本身的迭代进步,也一定能为大家的自信提供基本的社会保障。这样说可能依然有些模糊,但那些确定性的知识各位本来就都已掌握了,在这样的场合这样的时刻,就让我们认真审视一下内心,迎着不甚清晰的未来,自信地出发吧!再次祝福24届毕业的学弟学妹!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来源: qq点击查看作者最近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