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运选手“学霸化”!复旦世界击剑冠军妈:国际路径下,如何淡定鸡体育?
👆优质国际教育资源,尽在“真选”,欢迎关注~
今天,巴黎奥运会进入到第四个比赛日!
前三天,我们的射击、跳水运动员勇夺5枚金牌,暂列金牌榜第三位。昨天,中国香港的击剑小将张家朗也收获一枚花剑金牌!香港队首次单届奥运会收获两金,创造历史。期待我们的奥运选手们继续加油!
最近几届奥运会,越来越有“学霸化”的趋势。
前几天夺金的江旻憓,来自斯坦福、人大、港中文;
昨天拿下个人奥运第二枚金牌的盛李豪已经被清华大学录取;
美国击剑队的20名成员中,6人来自哈佛、5人普林斯顿、4人圣母、2人哥大、1人斯坦福等;
还有前几年在东京奥运会自行车公路赛爆冷夺冠的奥地利女车手安娜·基森霍夫,是一位数学家,今年又来参加巴黎奥运会……
△江旻憓夺冠瞬间
△奥地利女车手安娜·基森霍夫是一位数学家
随着这几年“体育爬藤”日趋火爆,越来越多的中国学生也把体育爬藤卷到天荒地暗。
我们之前做过调查,部分家长每年给孩子花在体育上的费用,3年超过了100w!(点击可阅读)大投入可能带来大风险,家长们所关注的问题不外乎这样几个:
此前,我们曾请来体育牛娃妈安妮,她在体育行业工作8年,把孩子培养成了国家一级击剑运动员、美国A级剑手!在今年,她家孩子还在世界青少年锦标赛为中国队摘得首枚金牌!!
一路走来,她见过太多体育牛娃,也见证过数不清的「放弃故事」,如果要给「体育爬藤」做个超简单的总结:
1、兴趣很重要,但不要「神化」兴趣
2、勿功利至上,但永远要记得:"剩"者为王
不管是从妈妈的角度还是从业经历的角度,安妮都能给出了很多专业建议,帮助“鸡体育”的孩子们找到方向。
选项目:一次“兴趣”与“时间”的博弈
对很多立志让娃学体育的家长来说,「选项目」是个玄学。
我听一个从小练体育的孩子说过,那些天赋异禀的娃,可能在幼儿园睡午觉的时候,已经被专业队教练捏过脚量过身——给选走了。剩下的大多数孩子,就靠爸妈在不停地试错中找寻找与体育的缘分。
但这两年,中国的家长开始学会用数据来搏成功率了,比如👇🏻是去年国际生源在美国各运动项目里的占比:
看得出,网球、冰上运动、高尔夫、游泳、击剑……这些运动都是“爬藤神器”。
但靠数据支撑的「功利式选项目」真的有用吗?对于让孩子练什么,安妮有自己的看法:
👉项目别跟性格「打架」
这是安妮对于六七岁孩子选项目的建议。不过爸妈在敲定最终孩子可以深耕的项目时,有一点值得注意,那就是——项目别跟孩子的性格打架。。
安妮特别提到,她们家的两个孩子性格迥异。
哥哥比较喜欢有对手的、能一直跟人交流的运动,因而击剑比较合适;
但弟弟却一直享受自我挑战,他会通过琢磨自己的每一个动作,去取得进步。所以他乐于练习高尔夫。
但在确定这些「主项」之前,孩子们已经体验过了足球、田径等等一系列运动,安妮觉得,广撒网式的运动经历,能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
👉项目别跟时间打架
如果「练体育」和「学业」排序,相信大多数爸妈都会毫不犹疑把学业放在前面,因为前者的不确定性太强了。所以保守来讲,爸妈还是希望练体育不会占用太多学习时间。
这时候家长就要做计算题了。
安妮拿自己的经历举例子,大儿子之所以更倾向于击剑,除了性格适配之外,还有个重要的原因——省时间!
果然,鸡娃妈都很会精打细算。看准性格,掐对时间,再观察孩子的兴趣,这样一番大浪淘沙之后,合适的项目或许就浮出水面了。
不想练了?体育永远都信奉“剩者为王”
近十年,家长圈里有这样一句慨叹:
确实,「中考」几乎就是横亘在孩子们艺术与体育研习前的一座高山,要文体兼顾?谈何容易。用安妮的话来说就是——能让孩子放弃体育的原因实在太多了。
所以,一路陪孩子「练」过来的安妮看来:练体育——就是站在一个不断有人退出的赛道上,这是现实,也是无奈,面对这样的状况,爸妈们要如何应对呢?
👉重视态度,不要迷信兴趣
安妮不是一个「唯兴趣论者」,她坦言,如果信奉「没兴趣就可以不练」的原则,那她家老大不晓得已经放弃几次了:
所以在安妮的字典里,「兴趣」是一个孩子在练习过程中,随着浸润时长会慢慢减退的一种热情,兴趣的排序始终在降低,这也符合孩子们的真实体感。
爸妈们千万别觉得,「兴趣丧失」就是“关闭”一项运动的提示,所以,给孩子的热情"保鲜",光有兴趣绝对不够。
👉先定个小目标,用“正向反馈”蓄力
孩子叫着「我不想练了」,爸妈是不是特绝望?此时马上就给孩子换项目转赛道?安妮认为:没必要。
与其换赛道从0开始,不如再「熬」一段时间,当然不能“傻熬”,在这段所谓的瓶颈期,爸妈们可以做这些事:
半年内是否有可以参加的比赛?孩子是否可以朝着名次发起冲击?定一个可行的短程目标非常重要。
娃儿的敏感情绪如果三天两头发作,是否可以联系教练,在日常训练中给出一些心理按摩?
如果孩子放弃的念头已经影响到了爸妈,那咱们自己可先别垮,这时候给孩子鼓励和正向反馈,能够帮助他走下去。
从「不放弃」这个角度来讲,不难理解为啥招生官都喜欢常年从事一种运动并且有奖项收获的孩子,因为这样的孩子具备了两种名校都爱的品质:
所以,帮助孩子与「放弃的念头」博弈,是鸡出牛娃的关键一步,也是考验爸妈智慧的时刻,整个过程需要家长的忍耐力与决心加持,安妮带着两个娃练体育那么多年,经历过太多孩子想要放弃的「关卡」,走过之后回看过往,才总结出这么一句大实话:
体育训练没有其它秘诀,只一点——剩者为王。
同甘共苦
体育是亲子关系的一场双向奔赴
说到练体育对亲子关系的影响,刚刚入场或者尚在观望的家长,或许被许多「故事」吓得不清,什么母子反目父子成仇,孩子被逼成抑郁症啥的。
但听安妮讲完体育给她家亲子关系带来的"福利",我只能感叹:
“因为练体育而鸡飞狗跳的家庭,或许还没练到位”。
👉当体育成为中心话题,凝聚力就有了!
但凡孩子某一项运动时间练够了,这个项目一定会成为家庭话题里当仁不让的主角。
比如安妮家的大宝练击剑,从萌新小白到上场比赛拿牌,家人全程陪着孩子一步步走过来,爸妈也经历了从"不知击剑为何物"到"专业级的优质观众"的转变。这何尝不也是一种成长?而击剑——使得这个家庭找到了大家共有的topic:
我相信,对于运动员家人而言,这种"魅力"所释放出的惊险刺激与快乐,一定能让这个家庭的成员,彼此之间形成更强的向心力。
👉练体育,让沟通的门开得更大
在安妮看来,让娃练体育,绝对是建立起顺畅的家庭沟通模式的最佳途径之一。
很简单,如果孩子还小,爸妈就要当好他们与教练之间的"传声筒",让教练明白孩子们究竟在想什么,他们的诉求是什么?
另外,家里有一个练体育的娃,爸妈就不得不面对更多与孩子「同悲同喜」的情感经历,而这些关键时刻,无疑是打磨亲子关系的最佳契机:
△2022年,第十七届上海市运动会,决赛(图右),获得A组冠军
在陪伴的过程中,安妮也总结出了一条金科玉律:
👉不要成为孩子练习的监督者,要成为他的队友
这是非常「动人」的一种状态,在人生的战场上,孩子需要的是一个能并肩作战的队友,而不是一个火眼金睛的「训诫者」,爸妈能在多大程度上做到甘苦与共,孩子们坚守这一运动并且取得成就的可能性就有多大。
其实「同甘共苦」这个词我们常常挂在嘴边,但却很少能真正运用到与孩子的交往中去,因为竞技体育的残酷与高淘汰率,身为父母的你,只有百分百地去共情孩子的「苦乐」,才有可能陪着他跑完更长的路。
「 写在后面的话 」
跟安妮聊完,我发现我们从前对体育爬藤这事儿的理解,或许还是肤浅了。
当我们单单只停留在选什么项目、找什么教练、打什么比赛这些事务性的问题时,很可能已经错过了ta与体育之间那真正重要的「奇妙时刻」,它们或许是:
ta与某一项运动产生化学反应的那一刻
ta得到第一分时的笑脸
ta因为失败而偷偷流过的那些眼泪
ta会不断重复观看的那些经典比赛
ta身上的乌青与伤口
他拿回的第一张奖状
……
有时候,说完「水到渠成」只要一秒钟,但走完这条路,没有你的陪伴,ta做不到。
NCAA全称「全国大学体育协会」,是由一千多所美国和加拿大大学院校所参与结盟的一个协会。其主要活动是每年举办的各种体育项目联赛。
在NCAA里面,一千多所院校分成三个等级数十个联盟,进行橄榄球、篮球、棒球、冰球、足球等球类联赛以及田径、体操、摔跤等其他项目比赛。NCAA的赛事是美国大学生学习之余最重要的盛会之一。
NCAA体系分为三档,分别是Division One,Two,Three,特别是一类的学校,会比较青睐体育特长生。
如果是击剑运动的话,爸妈可以去www.usafencing.org下载一个运动员手册(全英文),然后根据手册内容来了解美国对于这项运动的积分是如何核算的。
比赛的话,如果是championship锦标赛,对国籍就会有限制,其他的话,非美国国籍也能参加,具体还要看每个比赛的官方网站发布的信息
那些不需要你拥有大肌肉、大骨架,并且侧重于灵活性与头脑使用的项目,对东亚的孩子来说特别适合,比如击剑。
这个问题没有绝对的答案,总体上,6-10岁都可以。
6-7岁开始练习的好处是:孩子们有比较充裕的试错时间,缺点是:同一批练习的孩子如果都在8-10岁的年龄,那么ta很长一段时间可能在对抗中都赢不了,这会让孩子产生很大的挫败感。
9-10岁开始练习的话,如果找到好的教练,孩子的进步可以非常快,但缺点是:他们可以试错的时间太短了,如果在一个项目里花了2-3年的时间,才发现自己不适合,从转换赛道,那会非常被动。
体育如何助力升学?
如何平衡文化学习与体育训练时间?
👇扫码添加小助手👇
限时领取讲座回放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