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圆方的第907篇原创
(点击标题下方小耳机标志即可收听音频)
---《三体》
这种伤病,绝大多数时候,都是身体的某些器官,某些功能因为外部的冲击或者内部使用过度带来的的病变,导致功能受损,或者变弱。比如出门被谁在腿上给了一棒子,走路就会一瘸一拐;又比如长距离跑步之后,用力过猛,没有注意拉伸,很可能第二天就会膝盖疼,走路也会一瘸一拐。大部分时候我们所感受到的“伤病”大多是这样的。然而还有一种伤病,不是因为某些能力太弱带来的,而是因为太强。比如我们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像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多发性硬化症等。这些疾病不是因为免疫系统太弱,反而是因为功能过强,导致了对自身组织的过度反应和损伤。也有内分泌系统过强导致的疾病,比如甲亢。甲状腺本来是我们身体负责分泌甲状腺激素以调节人体的新陈代谢的器官。当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时,会导致甲状腺功能亢进(甲亢),表现为心悸、出汗、进食和便次增多和体重减少等病症。今天,大都数人都隐隐约感觉到中国经济面临挑战,中国的经济可能也有一些“伤病”,那病灶到底在哪里呢?昨天的“会议”上,对于“当前经济形势”分析研究,提到当下的经济是这么描述的:“当前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增多,国内有效需求不足,经济运行出现分化,重点领域风险隐患仍然较多,新旧动能转换存在阵痛。”也就是说,当下中国经济如果有“伤病”,一个是因为外部环境不好(挨了好几棒子),一个是重点领域风险隐患(之前发力过猛,拉伤了)。但是我们换个角度想一想,如果今天整个外部环境非常好,中美外贸恢复;同时房地产也稳住了,地方政府能卖地也有钱了。在这个情况下,我们大多数人所感受到的经济,对于经济的信心,真的会变好么?如果答案是不确定的,那么我们需要去思考,除了“外部环境变化”,以及“重点领域风险隐患”,中国经济还有没有其他的“病灶”?可能答案,在于我们今天经济体系的“免疫系统”和“内分泌系统”太强了。先说“免疫系统”。中国今天的“免疫系统”的确很强,在大数据和信息化的支持下,对于“免疫系统”,几乎一切都是透明的,绝大多数企业和个人都是没有隐私可言的。有人说,“免疫系统”强,这不是好事么?让一切都在阳光下运行,一切都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合法合规,不好么?也不能说不好,只是我们想一想:如果在1978年刚刚改革开放的时候,信息化,大数据,监管能力像今天这样发达,是否还会有小岗村按满红手印的“包产到户”?是否还会有冒着坐牢风险,雇佣8个员工的傻子瓜子?是否会有哪些打着乡镇企业旗号创业的创业者?大概是不会有的,因为这些事后被“追认”的“成绩”,当年都是不合法不合规的。而一直以来的“改革创新”,很多时候,都是下面先干起来,等到有了成绩上面再追认的。而在今天“严监管”的格局下,在“免疫系统”如此灵敏的情况下,不会有任何干部愿意去担责,更不用说去冒险了。再说“内分泌”系统。其实中国到了今天,其实只要稳住,只要不出大的颠覆性的问题,中国经济并不会差。事实上,在过去的四十年,依靠全体中国人勤劳和智慧,尊重市场规律,打破和突破国外封锁,在各个领域成为世界第一的故事已经重复了无数次。而许多依靠行政力量去做的集中突破,不管是中央层面的“芯片大基金”也好,还是许多地方政府靠疯狂借债投资搞的“人造奇观”,最终证明很多都沦为了骗局和半拉子工程,变成了全社会的负担。甚至靠行政力量去搞的“鼓励政策”,都出现了类似的问题。有统计仅中央各部委出台的涉及民企发展的“定心丸”政策就超过100条,一些地方也陆续出台了地方性民营经济促进条例。但是实际效果,却很有限。一些政策举措原则性较强,但可操作性不够,特别在具体落地落实上,一些地方和部门还出现了“三多三少”现象——说得多、做得少,文件多、措施少,会议多、实绩少,受到各方诟病。许多政策“保质期”短,“疗效”也不明显,部分民营企业家甚至还产生了“耐药性”。或许不在于那些能看到的挑战,或许恰恰出现在那些不太能够察觉的地方,恰恰出现在那些我们引以为豪的“主观能动性”上……形势在变、任务在变、工作要求也在变,必须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把解决实际问题作为制定改革方案的出发点,把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改革、涉及重大制度创新的改革、有利于提升群众获得感的改革放在突出位置,优先抓好落实。
——2019年7月5日在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总结会议上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