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爸妈送去老年大学的年轻人,看到成绩之后傻眼了公众号新闻2024-08-01 00:08本文经授权转载自vista看天下。现在的小孩还有没有受到这届父母的“鸡娃式”教育我不知道。但我知道,已经有一批年轻人开始倒反天罡“鸡”父母了。“父母在家闲着也是闲着,去老年大学报个班上上,别一整天待在家里无所事事的。”最近,“三句话让父母放下手机”的视频登上平台热搜,年轻人疯狂转发给自己爸妈。视频中,儿子坐在镜头前“苦口婆心”教育妈妈,说着“再忙也要把这三句话告诉父母”。“第一句,当你想玩手机的时候,想想你的工资是否能给你的儿子买辆奔驰大G呢?”“第二句,手机呢,永远都在,但考公考边考研只有一次机会。”“第三句,儿女都会出去玩的,不能陪你一辈子,但知识可以。”接着,正在沙发上玩手机的妈妈,实在是听不下去,起身一个大耳巴子就打了过来。via@我不是王子龙这一幕幕有没有让你感觉似曾相识。在童年的一个又一个夜晚,你有没有被爸妈戳着脑袋说过类似的话。“正义”也许会迟到,但永远不会缺席。过去被父母唠叨的我们终于在长大后“大仇得报”。把自家爸妈送进了老年大学,送去上兴趣班。活了一辈子,宇宙的尽头还是“上学”。说来也好笑,去老年大学和兴趣班的父母,像极了年少时的我们。逃学、被请家“崽”、上课开小差、老是找别的叔叔阿姨讲话、作业不认真完成.....白发苍苍的老奶奶举着18分的试卷求助网友:“家人们,只考了18分,怎么才能让女儿不骂我。”曾当过老师的妈妈,13:30就要上课了,却要在家里磨蹭到13:22才出门,还信誓旦旦说不会迟到。via@桥长女儿或是逃课表演“光速回家”,“16点下课,她16点02分已经在家吃猕猴桃了。”这个学,上不了一点儿。当初被“瞎操心”的我们,也开始“操心”起了父母。送父母去上学,担心父母穿得少。via@桥长女儿别人爸爸妈妈有的我的爸爸妈妈也要有,给“爱攀比”的妈妈买买买。还要叮嘱他们不要老是和同学说话,上课要认真听讲。有时还要给他们“开家崽会”,鼓励他们“争取当个小班长”,问老师“我们建国怎么坐这么后面呀”。面对不情不愿去上学的爸爸妈妈,还要“威逼利诱”、“恩威并施”。他们说:“我不会呀!”儿女说:“怎么一句不会就退缩了呢?”他们说:“今天下雨我不想读书。”儿女说:“你这个态度不行哦,别人xxx家的家长也在你们班上,他好认真哦,你莫给我丢面子哈。”via@拽锅拽这样突然倒置的家庭关系让人哭笑不得,曾经被父母“打压”和“PUSH”的我们,把这些全部还给了父母。众所周知,“鸡娃”是东亚家长的特色教育方式。从小到大,我们都或多或少受到了这样的教育影响。和“别人家的孩子”比较,上各种各样的补习班,上学收拾收拾自己就是“一天打扮的花枝招展的,心思能用在学习上吗?”,只要学习成绩下降就是“心思不知道放在哪里去了!”,交朋友不能跟“不正经的人”玩......工作后就是被催着考公考编,年纪稍微大点就被逼着相亲结婚。在永不停歇的社会时钟里,爸爸妈妈通过这种方式不断推着我们往前走。而当一切反过来,他们也慢了下来。我们变成了大人,他们好像变成了小孩。那可不得让他们也尝尝被“鸡”的滋味!爸妈们就这样被“鸡”着去上了学。虽然表面上不情不愿就和小时候装病不愿意去上学的我们似的,但被“鸡着鸡着”好像也渐入佳境,从差生变自觉学习的“好学生”。现在的老年大学的课程也普遍设置得十分丰富,几乎能满足爸妈的所有需求。大方向上从书法绘画到声乐舞蹈,从文史语言到民俗文化应有尽有,甚至还有专门的养生课程、化妆的课程等等。每个方向细分下来,则更多样。via@00年的五花肉课程的价格也相对经济实惠,多数在400元24节课时左右,更便宜的80块就可以上一学期。总的来说,性价比还是很高,让爱省钱的父母也能接受。又或者父母也拗不过“先斩后奏”的儿女。总之这个学,咱是上定了。而被儿女送进老年大学的父母们,还真给我们露了两手。画画,唱歌,跳舞,运动......他们说啥来啥,学得有模有样。不到一两个月,水平足以“惊呆我”。从没学过画画的老妈,到老年大学学画花鸟画,不到两个月便能画出极具造型感的主体,展现出墨色的浓淡变化。via@山海XUE90后视频博主@董福順在老年大学里当声乐老师。在他的视频中,来自不同家庭的爸爸妈妈站成一排又一排,双手比划着动作,打着节奏,跟着他一起进行气息练习,做呼吸操。或是一起合唱经典歌曲,“感觉这些叔叔阿姨比我中气还足。”而在课程中培养兴趣、创造作品的爸妈,好像也找到了更多属于自己的人生意义。照顾多年重病的父亲的妈妈,在父亲离去后走出家庭,去老年大学学习摄影,用非专业的手机拍出了超有意境的作品。女儿在社交平台上分享到:“我的妈妈有自己的爱好有自己的特长,有自己的角度和审美,还有特别棒的想象力,她不再是那个病房里的某某床的家属和葬礼上的某某遗孀。她可以做自己了,真好。”不久前,一位网友分享了自己53岁的母亲从复旦大学硕士毕业的经历,引发了广泛关注。网友们纷纷转发给自己父母,希望“望母成凤,望父成龙”。“你看看人家”,“五十多岁,正是闯的年纪”但在玩梗的同时,网友则更多是表达了对这位母亲由衷的祝福。她的女儿分享道:“恭喜妈妈毕业,这一步,她走了31年。人生是旷野。”作为儿女,大家也很乐意看到自己的父母在学习中跳脱出自己的社会身份,找到真的自我。父母这一辈的人,一直对于知识有着最纯粹和朴素的向往。很多时候并不是子女让他们去上学找事做,更多是他们自己想去。他们有些曾因未接受过高等教育而遗憾,有些希望再次回到校园学习更多本领,有些或许只是单纯想去交朋友,消解孤独......不管出于何种动机,他们都在学习中找到了答案。老年大学的学习氛围不比高校差,即使是一节“P图”课,叔叔阿姨们也认真用纸做笔记。via@平平无奇的小天才罢了他们在老年大学里“留级”,反复换专业学习,积极担任学生干部,年年获得“优秀学员”。有时他们也会因为想上的课程人数不够开班而“转学”。有网友分享自己母亲被迫“失学”的故事,“有人不想上学,有人想上学却变成了失学老人。”被迫转学到“没骨花鸟研修班”的母亲十分悲伤,也是让人哭笑不得。我们的父母,或许已经不再像过去老一辈人一样相信“知识改变命运”,但仍然相信知识的重量。所谓“鸡家长”,不过也只是一种半开玩笑半认真的调侃。玩笑流行的背后,是越来越多子女和父母对当下相处问题和养老问题的解法。在电视剧《承欢记》中,杨紫饰演的主角麦承欢曾患有川崎病,这让她的母亲刘婉玉格外在意她,并逐渐演变成一种超强的控制欲。为了缓和与母亲之间的关系,逃脱母亲窒息的控制。麦承欢给她报了老年大学的兴趣班。在老年大学里,母亲每天需要上烘焙、剪辑、攀岩、茶艺等课,忙得不亦乐乎。母女俩也终于有了自己的生活节奏与空间。同样,电视剧《小日子》里的婆婆张善亚,因为深爱自己的孩子,过度干涉他们的生活,指手画脚。最后在儿子“先斩后奏”的鼓励下去了老年大学。在家里操劳一辈子的她,一切价值判断标准都是“实用”。抱着不浪费钱的目的,最终上了在她看来“华而不实”的摄影课,却出乎意料地得到了周围人的肯定。这种肯定,不是作为谁的母亲,也不是作为谁的妻子,仅仅是作为她自己。她因为自己创作的摄影作品,得到了老师和同学的夸奖和赞美。电视剧里常见的情节,不过是日常生活的写照。在生活中,有多少父母和儿女存在着同样的问题,尝试找寻着解决的方法。而父母愿意听我们的话,愿意被儿女“鸡”,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退休后的父母,终于获得一些完全属于自己的时间。自己的孩子逐渐长大走向了更广大的世界,不用把全部精力放在他们身上。同时,观念上的进步,也让他们不再被绑定在自己的社会身份当中。又或许也是因为他们爱我们,并尝试学习着爱自己。当身份调换,当我们重新审视与父母的关系,以及自己在家庭中的角色:孩子送父母去上学,用父母的方式与父母沟通,或许也是一种与父母的“和解”,一种与童年的自己的和解。而走出家庭的父母,是否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和自己和解呢?另一方面,儿女成长成人,成为了家中的顶梁柱、避风港,承担起过去父母的角色。“不用下辈子你做女儿我做妈了,这辈子就能实现。”这样的调换,也是一种爱的表达吧。本文经授权转载自vista看天下,点击下方按钮立刻关注不苛求正确,只好好说话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来源: qq点击查看作者最近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