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国小记(2024)
最近后台问暑假安排的比较多,之前刚好写过怎么找夏令营,后台输入“夏令营”可取。之前也写过不少游记,可以输入“全美游记”、“加州游记”、“欧洲游记”查询。
不过今年暑假我们有更重要的事儿安排——7月带着姐俩回了一趟国,去北京上海西安游玩探亲。时隔6年再次回国,确实有特别不一样的感受。需要说明的是,文章中可能会涉及部分国内外品牌,纯属个人体验感受,不构成消费建议。
(长城一隅)
此行最大的感受是只要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国内都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无论是各种服务行业,还是纺织制造业,以前会觉得这是重大利好,但是当了别人的妈,就觉得这种低附加值生产活动最后辛苦的总是下一代。但是结合我国天然的人口布局,目前的阶段是肯定要经历的,只能希望尽快转型和升级。
(外滩)
无论是奶茶咖啡,还是手机电车,本地品牌真的是百花齐放,或许是国内现做饮品竞争太激烈,连星巴克的上新种类都比北美更有吸引力。国内制造业的优势也在被充分利用,文创和品牌周边花样百出,大学的品牌周边、博物馆的文创、咖啡店的杯子拍立得,反正我和娃买了一堆这种小东西。我们还试驾了理想和问界的电车,驾驶感和软装完全不输特斯拉,外企品牌在这种领域真的很难占有一席之地。
(故宫)
因为妹妹还小,我没安排比较挑战的项目,主要在大城市周边活动,带着两个孩子去了不少知名景点,整体感受还不错(主要凑巧天气凉爽,热和挤是大杀器)。有两个最重要的心得就是:早点计划行程,很多知名度高的景点都需要提前订票,如果还想订到好的解说,这个时间要更早;如果自己实在订不到票,可以考虑联系当地旅行社/定制游/研学团,这些都有自己的订票渠道,不要相信景点周围的拉客。我自己用过的渠道包括:飞猪、大咖说(不包票)、学而思研学团、君子博文,大家可以酌情参考。我们这次去的景点孩子们都还比较喜欢,但是人文历史类博物馆建议至少7岁且对中国历史比较有兴趣再去,自然科技类博物馆4岁以后就可以考虑。
(陕西历史博物馆)
回国我还见了不少亲友同窗恩师,因为都当了爸爸妈妈,聊天的范围就拓展了很多,话题不可避免的涉及孩子的教育和今时往日的差异。感觉不管是在北京、上海、还是西安,现在的孩子们都承受着巨大的压力,晚熟的孩子在现在的竞争环境下可能就直接摆烂了,早懂事的孩子心理压力也不小,对自己的强弱科目知道的一清二楚,早早就错位竞争,争分夺秒的安排自己的时间,比当年同龄的我们清醒地让人心疼。大家都在被时代裹挟着往前走,家庭能兜底的就兜一兜,兜不了的就紧跟教育政策,希冀孩子至少能顺利地完成本科教育,但是也没人能保证毕业后有合适的出路。
这种情况中美都一样,只不过美国的家长想法更多样化,绝大部分并没有对具体学校和专业的执着,因为劳动密集型工作在美国也能拿到还不错的报酬。所以教育的压力实际是社会经济形势和就业结构的压力,经济周期不好的时候,这些问题更为凸显,能破局的只有:1)等待上升周期;2)就业结构的改变;3)个人能力的深耕。
国内城市的发展的确日新月异,我记忆中的很多地方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带着姐俩去看我的小学初中和高中,老教学楼已被更高更大的新楼取代。我印象中的若干小路,早已竖起了崭新的住宅和郁郁葱葱的绿化带。心里还是有点小小震动的,这个世界的每一个角落都在默默发生着变化,不管你看不看得到,或者你是不是希望,她们都会有自己的故事,能互相陪伴一段时间已是幸运。
(西安北郊)
这一路上见到多年未见的好友亲人,有看着我长大的长辈、有和我一起长大的发小、有我看着长大的后辈,大家都有各种各样的变化,但是一见面好像就又回到了以前的某时某刻,感恩还能相聚一隅畅谈。中国在这次回来后也变得具象化,对于姐俩而言不再是一个虚无缥缈的概念,而是那些听得到摸得着的关切问候和欢声笑语。期待再次相聚!
1
END
1
点点“分享”,给我充点儿电吧~你可能还想看: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