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闻
国庆假期里的一则新闻引发网友关注。大连一男子和朋友就餐,共消费939.9元,收款时却被商家收取940元。面对询问,商家竟然表示,这是正常的“四舍五入”抹零,零头超过5就往上抹,反之就往下抹。(→此前报道)
目前,当地监管部门已立案调查,称“反向抹零”属违法违规行为。“四舍五入”抹零的争议,过去也不时见于新闻报道。在以纸币交易为主的时代,几毛几分钱的找零,对交易双方确实多有不便,许多消费者和商家也默认抹零,但一般都是商家主动给消费者抹去零头,以示“优惠”,“反向抹零”则属罕见。没想到,现在网络支付发达了,反出现“反向抹零”多收消费者钱的情况。更关键的是,当消费者向商家讨说法时,对方却称,“你要是觉得差这一毛钱,我转给你好不好?”这就有点伤感情了。难道消费者真的是在乎这一毛钱吗?当然不是,消费者要的是道理,要的是态度。《价格法》明确规定,“经营者不得在标价之外加价出售商品,不得收取任何未予标明的费用”。顾客消费了多少,商家就收取多少,额外多收哪怕一毛钱、一分钱,都属于“收取未予标明的费用”的行为。因此对消费者来说,对“反向抹零”较真,并非小题大做。今年3月,福建厦门某餐饮店因“反向抹零”,多收了消费者5毛钱,被当地市场监管部门罚款4148.41元;今年8月,深圳一连锁餐厅也因为多收了消费者4毛钱被投诉。在网络支付时代,大多数交易都不需要现金交易了,无论往上抹往下抹,都没有必要,“反向抹零”却为何层出不穷?答案或许在于:网络支付的方便,反而让人们对数字不再敏感,也让部分商家有了可乘之机。如今买单之后,很多消费者往往只是瞥一眼账单,看一个大概。机器计算、手机扫码都让整个消费过程也变得“虚拟”起来,一定程度上消解了从前现金交易的认真和谨慎。就拿“反向抹零”来说,如果不是当事消费者较真,商家也就成功蒙混过关了。退一步说,商家可能并非故意想多收消费者几毛钱,但怕的就是这种“反向抹零”成为行业惯例,怕的是商家侵害消费者权益而不自知,还认为“没什么大不了的”。数字时代的技术便利性,不能成为部分商家蒙消费者的工具。不只是“反向抹零”,不管是平台推出优惠活动时附带的复杂公式,还是各类APP上的大数据杀熟,都让消费者防不胜防,应该引起我们的警惕。数字时代的先进技术从来是一柄双刃剑,它到底能给日常生活带来便捷还是套路,最终还是取决于使用的人。偷偷“反向抹零”的商家应该明白,消费者差的当然不是那几毛钱,而是正当权益不能被冒犯。要遏制“反向抹零”的套路,一方面,必须加强价格执法,严惩以身试法、心存侥幸的商家;另一方面,广大消费者也不妨多长个心眼,该较真时就较真,积极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