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向你倾诉郁结已久的焦虑,怎么你给了解决方案后,他不理你了?同事们在交流精彩绝伦的想法,怎么你一加入,话题就终结了?下属来向你请教做事方法,怎么你给了答案,他还是不知道该怎么做?
想来想去,我有了个感悟:90%沟通的苦,是因为发起者和接收者,对于沟通的内容和方式,理解错位了。我就在想,当别人跟我们说起一件事的时候,到底应该具体如何对待呢?当对方开启一个话题的时候,你能迅速感知到,他需要你做哪种类型的回应。这样,两人的沟通才是有效的。这样一来,当对方的乒乓球过来的时候,你不会选择用羽毛球拍来接,而是知道用乒乓球拍。感受:“我理解你的感受,这一定不容易”第一种沟通心法,是对方在跟你做情感交流时,你需要去共情他。我个人会把这种沟通归类为“感受”,因为对方其实就是在表达一种情绪。但如果,你和我一样,不是天生对情绪很敏感,有时候,这可能会是非常棘手的沟通话题。和你说两个比较常见的坑,你看看有没有遇到类似的情况。第一个坑,是对方在表达情绪的时候,你在一个劲给解决方案。午后,你收到一条接一条的语音,是朋友在找你抱怨工作。“经理完全是故意挑我错,开会当着大家面训斥我,好烦!”“我真的太生气了。我熬了几个通宵给他写的100页PPT,他怎么就不能表扬一下呢?总是放大我的缺点,无视我的贡献。”“我就跟他说,他一定是针对我。他还说是因为我能力差?我一整天的心情都被这个破会议给毁了。”你耐心听完,打开对话框,根据他描述的细节,挨个给他你能想到的所有解决方案:“首先,你跟经理不应该在会议上当着众人吵。你让他下不来台,丢了面子,自然不会给你好脸色。你私下约他一对一聊聊。”你打字打得手都酸了,还准备继续给建议,“话说,那100页PPT......”你也挺委屈的:我也有做不完的工作,挤出时间卖力帮你了,你怎么这样?后退一步想想看,难道,是他真的解决不了自己遇到的问题吗?不一定。他都和你说了很多暗号了,“好烦”、“很生气”、“心情被毁了”,以及一串感叹号和问号。你看,对方就是想表达情绪,不是要解决方案。他说了,他不开心,他感到愤怒,他感到委屈。你还是纳闷,明明你也识别了他在表达愤怒,共情了他确实不开心。你都说了,“你不要生气”、“你要开心点”,看上去是不是特别暖?那些你看不见的地方,他或许还在面对更可怕的内心争战。可能要被裁员了,公司破产了,至亲病了,房贷要断供了.....如果是这样,你是否还会说,无论他遇到的事情多么糟糕,他都应该乐观积极地活呢?哈佛医学院心理学家、教练研究所联合创始人Susan Daivd,曾做过大量相关的心理学研究,她把这归类为一种无效情绪调节策略,叫做「情绪抑制」(emotion suppression)。“人必须积极乐观”,是一种对真实感情的忽视和抑制。对方听了,可能会感到更难过,从而不想和你沟通了。如果不想踩这两个坑,用一句话来回答,我可能会说:“我理解你的感受,这一定很不容易。”知识:“这很有趣,我想了解更多”第二种沟通心法,是当对方想跟你分享知识时,你需要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比如,他告诉了你一个事实,分享了一个观点,谈到了一个理论的解释经验。这就是在分享知识,在共享谈资。想想看,他为什么要跟你分享知识?当他跟你分享知识的时候,他期待什么回应?现在,你是一个满腹知识,等不及想要跟同事分享的人。午间休息,你去茶水间做咖啡,看到旁边有位等着热饭的同事。于是你跃跃欲试,想和他分享昨晚你看到的财经新闻,切磋一下看法。你话还没说完,只听见,叮。微波炉响了。同事端着饭盒就走了。叮。微波炉响了,你的同事把饭端到你旁边坐下,一边被饭盒烫得嗷嗷叫,一边跟你说:讲得好有趣,你能再跟我说一些吗?我以前一直以为财经新闻只有官方媒体平台才能看,你居然有这么多信息源,快跟我分享一下。午休结束,你们留下了联系方式,计划周末接着聊。原本不是同一个部门的陌生同事,就这样熟络了起来。当他第一次跟你分享知识,也许你应该说的是“这很有趣,我想了解更多”,或者“你的解释很有见地,能告诉我多一些吗?”说实话,遇到喜欢分享知识的朋友,我觉得是件挺幸运的事,就像是给自己找了一个外挂大脑。而我们要做的事又非常讨巧。你只需要成为那个撬动他分享欲的支点,让他的知识,源源不断涌到你面前。那这个时候,你就会获得更多的知识,也会产生出更多和他的链接机会。归因:“你认为是什么导致的呢”第三种沟通心法,是当对方是个喜欢盘逻辑的人时,你可以做的回应,是通过归因激发他分享更多思考。比如,他在跟你讲一件事情,可能是他自己的故事,也可能是别人的故事。他和你分享自己是怎么看的,他认为为什么这件事情会发生。你发现,对方是喜欢盘逻辑的,他自己也会有些因果逻辑的推演。不断跟他一起,听他归因的原因,一起寻找关键点在哪里。有时你会发现,对方捋逻辑线的时候,也会把自己绕进去。如果你能把这条线捋出来,让“真实”和“关键”浮出水面,你的这位朋友,一定对你印象深刻。《贪婪的多巴胺》这本书里提到,当人的实际奖赏大过于预期奖赏时,会刺激多巴胺分泌。对于喜欢盘逻辑的人来说,讨论出意料之外的因果和结论,就是实际奖赏大于预期奖赏,会让他非常快乐。和你分享一个好用的方法,顺着他的话头,追问几个“why”(“为什么”)。第一层答案,可能会告诉你直接的原因。随着一层层拨开,你们得出的最终结论,可能非常出乎预料。你有一个非常喜欢研究摸鱼的大厂程序员朋友,他的目的,是把每周工作时间压缩到20个小时。这天,他得意洋洋地来跟你说,他的摸鱼计划有了新进展,想跟你展示他的成果。你听完他盘逻辑,问出第一个问题:你为什么想要摸鱼?你接着发出第三个问题:为什么不想为了薪酬贩卖劳动力?有意思,你问出了第四个问题:为什么不现在就做你感兴趣的事?他想了想,说,因为自己觉得,只有被动收入大于生活支出的时候,才可以不被生计的事情困扰,从而专心做自己喜欢的事。而现在赚的钱,不足以支撑余生的生活支出。原来,摸鱼不是目的,财务自由也不是目的,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才是。不打工,通过创业或者投资,让被动收入覆盖生活支出,然后安心做喜欢的事情,目的也能达成......这样一层层追问,不一定100%能讨论出一个完美的解决方案,但是你会引发他分享更多的思考。“五问法”,最初来源于丰田,是丰田生产系统的入门课程内容。他们会从制造的角度,思考为什么发生。从检测的角度,思考为什么没有发现。从系统的角度,思考为什么没能预防。这样追问下去,能拨开迷雾,一步步脱离主观和负面的判断,找到根本原因。不过,用在比较轻松的沟通中,不用这样律法主义。追问的次数可以是3次,也可以是10次。我在接话时候,通常会用“你认为是什么导致了这个问题”反复追问。一般来说,这样总能请对方分享出更多有价值的思考。如果说,“归因”是你来我往的讨论,那么接下来要聊的“建议”,可能就很考验我们倾听的艺术了。建议:“应该会很有帮助,我会试试看”第四种沟通心法,是当对方给你提出建议时,积极表达感谢和肯定。好奇。你一般是怎么面对别人的建议的呢?全盘接受?还是建议专家不要建议?只接受,可能会让你自己的声音越来越小。做事的时候,团队会逐渐略过你的看法,你会变得很被动。只反对,觉得他有什么资格给我提建议?这样别人会再也不想给你建议,你会变成一座孤岛。现在,你是那个给别人建议的人。你会怎么优雅地提出建议,让对方愿意接受呢?想象你面前有一块三明治,上层是“面包”,中间是“肉”,下层又是“面包”。真正有意义的部分,是中间的肉。但也正是因为有了两片面包,从而变得更好入口。比如,比起劈头盖脸责骂新人小李:“你的报告怎么总有这么多错乱的标点和错别字,这是不专业的表现!”“小李,你这套衣服真漂亮,衬得你大方又专业。尤其是你这排精致的纽扣,虽然是很小的细节,但是细节之处才更显巧思。”“如果最近文章里的标点符号和错别字再注意一下,就跟你衣服上的纽扣一样,你出的报告就简直无可挑剔啦!”虽然三明治法给建议,要说的话更长了。但如果你是小李,是不是就更容易听进去,并且感恩老板保护了自己的自尊心?如果有的时候,对方会很想给你个建议,他们不一定遵循三明治法则,可能会让你觉得有点不舒服,你也不一定会采纳。但只要对方出于善意,或者出于提高工作效率的考量,我一般会回答:“首先很感谢你告诉我这些,应该会很有帮助,我会试着按照你的建议试一试。”这时候,你主动给对方的建议加上了“鼓励”和“肯定”的两片面包,他会觉得自己的建议受到了重视。以后,他就会多给你建议,甚至会成为那个帮助你快速进步的“贵人”。这是面对“建议”的时候怎么应对,比较考验我们倾听的艺术。接下来要讲的“批评”,可能就要考验我们的抗压能力了。批评:“感恩反馈,我会考虑下次如何改进”第五种沟通心法,是面对别人批评你时,直面它,然后鞭笞自己改进。我们知道,当别人来批评你的时候,批评可能有道理,也可能是没有道理的。公司里那个适合坐上关键位置的人,一定是那些,会表现出“窗口-镜子”模式的人。窗口,就是当工作顺利的时候,他们总看向窗外,把一切成果和功劳双手交摆出去,而不是归在自己身上。镜子,是当工作出现差错,他们会对着镜子说:“我来负责。”把错误归给自己,而不是指责别人。他们还会继续思考,“我本来哪里还能做得更好?我有没有疏漏掉什么?”当一个人给你留下负面评价,不论有无道理,都是在给你出了一道“窗口”还是“镜子”的选择题。我想,面对批评,那些卓越的人总会说:“谢谢你的反馈,我会考虑如何用你的这个反馈来进行改进。”因为你选择了直面镜子,不管是正面还是负面评论,你都会更清楚地看见自己。面对没道理的负面评价时,尤其需要保持冷静。我们的目的从来不是跟谁干架,而是识别问题,解决问题。这样的人,总在不断进步,留给批评者的,只有一个远去的背影。这是批评,对方可能比较咄咄逼人,我们需要做的是抗住。但有时,你面对的是那些特别迷茫,又或者特别敬佩你的人,你又该怎么做呢?询问:“你能告诉我更多的背景信息吗”第六种沟通心法,是当别人询问你的看法时,别着急回答,继续问几个探索性的问题。这和前面“归因”不同,因为对方不一定是个爱盘逻辑的人找你做思考激荡,而是来请教你,他遇到的问题到底应该如何解决。他可能点点头,变沉默了。你也不知道有没有解决他的问题。但如果你接着问,“你是遇到了什么事情吗?需要我给你提供怎样的帮助呢?”原来,最近他总是被其他同事说,干活真没眼力见,见到客户不热情。但这不是因为他不努力。他平时,私下会认真调研客户的信息,生日几号、毕业院校、家庭收入、家里有多大的孩子......也会在客户来公司前,做好接待准备,找好客户可能会满意的产品。只是性格太内向,一见到客户本人,他就紧张得不知道怎么说话了。客户觉得自己被怠慢,很不开心。实际上,其他同事都没有他这个保持记录和提前调研的优点,只是比他更会说漂亮话。他的真实需求,并不是提高说话技巧,而是能在工作中发挥更好的作用。于是你提议,要不要下次在见客户前,由他去做调研,然后负责在会场守在你身后提醒你关键信息呢?他发现自己没有被你责备,反而真正派上了用场,干活更卖力了。渐渐地,他也开始有了信心,私下也在努力锻炼自己的沟通技巧。你看。通过探索性的提问,对方才有机会展开描述细节。你也才能明白,在自己的技能树和经验值里,能否挖出一些东西,真正帮上对方,甚至共赢。当有人来找我们询问事情,我们要做的,首先是尽量多去提供一些信息。但更重要的,是围绕帮他解决问题的目的,做一些探索性的提问。这是面对询问,别人征求我们的意见,可以多做几个探索性的提问。那么,当别人不征求你意见了,直接下命令,你该怎么回应呢?命令:“明白了,我立刻去做”什么是命令?有的人会和你说,“你帮我去做这个事”,“你帮我去做那个事”。你是什么感受?有时候,上级的语气不会那么客气。命令一出,还可能会打乱你自己安排工作的节奏。你很容易产生逆反心理:我为什么要做这个?确实,有的上级,可能确实不知道他自己在说什么,只是任性地享受指使人的快感,让人实在不舒服。但如果他的命令,非常明确且具体,我建议,立刻执行。因为你手中可能只拿着一张城池地图,而他作为上级,可能拥有的是一整个省的鸟瞰地图,看到的远比你想象得更全面。不论你对这些事情再不喜欢,面对“命令”,你或许都应该说:明白了,我立刻去做。他在对你发出指令的时候,你就成为了机器运转的一环。如果你这边延迟了,就会影响到下一个环节的工作。打印销售费用,是因为大客户在激烈质疑项目利润,需要马上提供证据,证明公司没有多吞客户的钱。给会议室备水,是因为约了好久都没约上的供应商,今天突然有空了,现在就要来公司谈价格。面对一位能给出明确指令的上级,你为他冲锋陷阵,不是因为你没主见,反而恰恰是因为你和他步调一致,你们之间会减少许多沟通上的“浪费”。但有些话,是不需要你立刻响应的,反而需要你多思考一层合理性。说服:“我是这么认为的,我是这么考虑的”第八种沟通心法,是当对方想要说服你时,先评估对方的合理性,别逃避。说服和命令不同,命令给了你明确的优先级,不可违背;但面对说服的言辞时,你需要再衡量一下合理性。打开电脑搜索“职场”,你会发现紧跟着一个高频词“PUA”。这其实,就是一种常见的“说服”类沟通。有时候,遇到同事或者上级,对你强势表达了观点。你乍一听,好像也有道理,是自己不对。轻易就被说服了。被说服没问题。关键是当你发现,落到事情上,自己又觉得非常委屈。怎么办?你的上级把你叫到办公室,开口就质问,“小王,你们销售部门最近表现很差啊。你看,跟去年比,销售额只增加了10%,我们去年都是同比增加了30%。是不是最近没有认真工作?”遇到这样不太合理的“说服性”沟通,不要逃避,反而更要表达你自己的立场。“柳总,您说的这个情况,可能找的参照物不太合理。”“我是这么想的,您说和去年同期比,增加少了,可这是前年因为疫情影响,基数低啊。另外,7月跟6月份比,增长了50%,创了单月增长新高。我是这么考虑的,毕竟去年我们业务才慢慢回归常态,能做到比起去年稳步增长,这在历史表现里,成绩算是很好的。”总之,遇到说服类的沟通,你可以先评估他论据的合理性。我一般会这样回应:“我是这么认为的”或者“我是这么考虑的”,接着说明白我的观点,并且用具体的数据或者证据,来支撑我的观点。据理力争者,总是自带光芒。比起唯唯诺诺,更能赢得对方的尊重与赏识。这是当别人想要“说服”你的时候,先别急,我们可以先评估一下他的话是否合理。但是也有一些话,不需要你多评估,你只需要微笑应对就好。娱乐:“然后呢,然后呢”第九类沟通心法,是当对方跟你用娱乐方式讲述事情时,记得微笑,接住善意。有时候,对方就是想开个玩笑。但是你一下子不知道怎么接,让话头掉在地上,很尴尬。怎么办?是不是我应变能力太差了,怎么提高应变能力呢?是不是还能提前准备一下,比如上网看各种笑话积累起来。但一来,你不一定有这么多精力,二来,这些应对是从“我”出发的。停。如果从“对方”出发,你会发现,你其实可以一招鲜吃遍天。或许,你没有明白这个笑话到底哪里好笑,但是你大概率,是能识别对方是善意的。那么,可以尝试微笑或者笑出声音来。这样就表示你听懂了,表示赞赏。是在传递你的善意。如果对方性格活泼,喜欢用讲故事的娱乐方式来叙述事情,也许你应该更多地互动。说玩笑的人,娱乐的人,他们是期待大家的关注的。那么,你就投入善意的关注,沟通自然而然,就会变得顺畅了起来。
我想,如果我们能把沟通分类,日常像备课一样锻炼自己思考应对方式——那么,渐渐地,你就会和人产生更加有效的沟通。慢慢的,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愿意和你成为朋友。遇到建议类的沟通,别走极端,用“鼓励”和“肯定”垫一垫。遇到娱乐类的沟通,别怕尴尬,带着笑意陪他站在舞台上。有效的沟通,如果只用一句话来总结,一定是“从对方出发”,而不是“从自己出发”。一颗种子,需要日复一日不断浇灌,才会长成参天大树。很多时候我们面对的“断崖式”告别,看似突然,其实对方往往是积攒了一次又一次的沮丧和无助,分数扣无可扣,才选择了彻底放弃。希望今天的9种沟通分类,能帮助到你。也欢迎你在评论区帮我补充。P.S.
哦,对了。
我们的2024“进化的力量·刘润年度演讲”,正在紧张的筹备过程中。
今年,我们年度演讲的主题词,是:总会花开。我们的内容形式,也会从往年的“趋势+潜在机会”,改变为“难题+解题思路”。
我们也希望,这样的改变,能帮助你先过好眼前的难关。
现在,我们也正式开放了直播预约通道。点击下方按钮,即可免费观看2024刘润年度演讲。
好了,我的朋友。期待你能持续关注2024“进化的力量·刘润年度演讲”。
10月26日下午14:00,我们,年度演讲见!
观点 / 刘润 主笔 / 木言声 编辑 / 二蔓 版面 / 黄静
品牌推广 | 培训合作 | 商业咨询 | 润米商城 | 转载开白请在公众号后台回复 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