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被强奸了,警察却要送我去坐牢”
有一场真实发生的连环强奸案。
但警方却没有站在受害者那边,而是断定她说谎、报假警。
这位18岁的受害者竟然“认罪”了,她的人生也因此发生了剧变。
然而,结案后数年,更可怕的真相才浮出水面。
“你很惨,但你是个撒谎精”
警局审问室,两位警探把一摞个人资料扔到玛丽面前。
两天前,她报了警,说自己遭到了一名蒙面陌生男子的强奸。
他们开门见山地说:“儿童家庭服务机构把你的档案给我们了。”
玛丽从小辗转于多个领养家庭,但她不明白这和案件有什么关系。
其中一个警探说:“我很同情你的悲惨童年,可你的证词都有4个版本了,说明你至少说了3次谎。”
玛丽脑子里嗡得一声,思绪瞬间被拉到两天前。
那天早上,玛丽居住的公寓外,停满了警车。
这里居住的,都是有着悲惨过往,被当局判定有「潜在犯罪动机」的青少年。
房间里全是来取证的警察,玛丽缩在被子里,接受警方的询问。
刚刚被伤害过的玛丽,对警方的流程性问话有些招架不住:
“他有没有也插入你的肛门?”
“他是用阴茎还是用手指插入你的下体?”
强忍着不适,她尽量说出记得的细节。
问话完毕,专门负责此案的两位警探走了进来,又要求玛丽再复述一遍案发经过。
“我已经告诉过别的警官了。”
“是的,但是我们才是负责人,需要听你亲口说一次。”
接连两次,没人问她愿不愿意。调查需要,她就必须说。
询问结束,玛丽到了医院接受检查。
过程中,医生并没有因为她刚刚遭受强奸,对她有额外的关照,一切动作迅速且冷漠。
检查结束,医生又向她询问事件经过。
“又说?我已经告诉过警官了。”
“我知道,抱歉,但我们需要记录存档。”附赠一个标准微笑。
她已经筋疲力尽,闭上眼机械地复述第三遍:“当时我在睡觉……”
拿着护士给的药,她按照警探的叮嘱,再次回到警局接受调查。
不出所料,还有第四次盘问。
警探还拿出了证词记录表,要求她亲手写下事件经过。
玛丽实在是扛不住了,答应把表拿回家填写,过两天送过来。
当晚,玛丽受到了邻居们的关心。他们默默倾听,排队给她拥抱。
安顿完之后,玛丽躺在床上,脑海里还是挥之不去的性侵画面,她拿起手机给朋友打了一个电话。
可就是这通电话,让她的人生开始走向痛苦的深渊。
第二天,玛丽的前养母科琳来看望她。
玛丽自小漂泊,在每个领养家庭都住不久,不会表露自己的情感。
尽管科琳是她最喜欢的养母,但她表现得有些任性、难以相处。
相处一天后,科琳对玛丽的行为十分不理解:她固执地一定要买到和被强奸时一样的床单,家里进男性朋友时表现得十分轻浮……
她拨通了玛丽另一位养母朱蒂丝的电话,告诉她:玛丽很不正常,像没事儿人一样。
朱蒂丝也有同样的感受。
朱蒂丝告诉警探:自己也曾经遭到强奸,但完全不像玛丽这样如此淡定。
朱蒂丝猜想,玛丽是想通过这种方式引起关注。
她脱离寄养家庭不久,第一次开始独立生活,还刚刚和男友分手。
她甚至还推断:可能这是她和哪个男人玩儿大了。
不出所料,玛丽又被叫回了警局,而这次警方直截了当地指控她说谎。
除了玛丽悲惨的过往、和朋友通话时变动的口供,警察还发现,犯罪现场干净得不合常理,几乎找不到任何证据。
他们认定只有一种可能:玛丽编造了这场强奸。
面对警察的咄咄逼人,玛丽整个人战栗不止,眼泪不断。
她深呼吸,只想尽快结束这场折磨。
她接过警探递过来的证词表,写下了警方认为的“真相”——她报了假警。
可这一承认,让她悲惨但还算平静的人生,彻底失控了。
曾经排队给她拥抱的朋友们,说她恶心。
去找前养母科琳,她正好不在家,养父拒绝让她进门,理由是害怕被玛丽污蔑。
她的照片不知为何流传到了网上,她的手机不停被陌生号码轰炸,只要一接通,恶心淫秽的辱骂不断传来。
记者还堵到公寓门口,她只能绕远路去上班。
玛丽尽力让自己接受现状,可一封法院的传票让她彻底支撑不下去了——她可能会因为报假警坐牢。
一切信任都崩塌了,她成了整个城市都嫌弃的说谎者。
当黑夜降临,海水才真正汹涌
过了一阵子,在其他区,类似的强奸案在持续发生。
现场还是如出一辙地干净。罪犯戴头套、手套、用安全套、逼迫受害人洗澡。
警方没有任何头绪,所有的案件都成了悬案。
不同区的警局从不私下沟通案件,犯罪者也正是很了解这一点,所以从不在同一个地区作案两次。
所以,没有人发现这是一场连环强奸案。
没人抓到他,他似乎越来越兴奋,作案的间距越来越短。
在这段时间里,玛丽找了律师为自己辩护,她被告知,尽量在一年之内不犯任何错误,让她坐牢的起诉就可以撤销。
玛丽的生活更谨慎了,好在前养母科琳仍旧对她保有理解和同情。
网络上对她的讨伐似乎也已经过去。
对大家而言,这只是日常生活里的一个小插曲,可玛丽却失去了为数不多的信任。
一天,玛丽正和科琳做饭,电视上突然播报在别的城市发生的一桩强奸案,和玛丽的案情极度相似。
科琳难以置信,因为这说明玛丽没有说谎!
她试图劝说玛丽去警局推翻之前的供词,可玛丽再次听到案件细节,难以克制地浑身颤抖,她坚定地拒绝了科琳。
就这样,玛丽在警方以及辅导员的监视下,度过了3年。
这期间,类似的犯罪从未停止。
在另一座遥远的城市,有两位负责强奸案的女警,开始着手调查新出现的案件。
她们意外相识,发现各自手里的案件极度相似,于是大胆推断:这是一起连环强奸案。
她们开始走访这几年间所有被相同手法侵害的女孩。
被害人的反应迥异。
有人记忆惊人,就连具体时间点都记得一清二楚,有人自动屏蔽所有细节;有人畏惧性,有人却不断和陌生男人约炮……
没人能解释她们的行为,可两位女警从始至终保持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态度——信任。
因为犯罪现场过于干净,有悖常理,女警甚至怀疑局子里出了内鬼。
终于,在2011年,事情水落石出,罪犯被逮捕。
他是个退伍军人,才会十分了解公安系统。
这时,距离玛丽遭受性侵已经过去了3年。
媒体大肆报道这场连环强奸案的侦破,所有人沉浸在喜悦中时,玛丽看到了新闻,记忆又被拉回当时的痛苦中。
然而,没有人为这场重大的错误道歉,她只收到警方发来的500美元赔偿金。
玛丽想要控告市政府,可换来的是更高一笔赔偿金。
无可奈何的玛丽选择收下钱,考了驾照、买了车、买了新衣服,开始独自一人的全新人生。
去海边散心时,她给素未谋面的女警打了个电话:
“比起罪犯被抓,我更开心的是有两个陌生人在远处关心我,为我伸张正义,谢谢。”
这部名为《难以置信》的美剧,几乎全部还原了真实案件的所有细节。
这场性侵对于玛丽而言,是全社会共同完成的。她被侵犯了两次,一次是强奸犯,一次是警方和公众。
她的确不是个「正常的受害者」。
被性侵的次日就能开心地和养母逛超市,能冷静把事情告诉朋友。
“她打来电话说,‘我被强奸了’ ”,
“不带任何感情色彩,就像她告诉我,她做了一个三明治。”
“她看起来是那么超然和置之度外。”
△真实案件中,养母对被害人的描述 | 图源:此次事件的真实报道《令人难以置信的强奸事件》
“这太反常了!”人们会忍不住这样想。
彷佛受害者只能表现出极度的痛苦,才担得起人们的信任与同情。
然而,这种刻板印象,对受害者来说无疑是二次伤害。
再加上对受害者背景的调查,执法部门、大众舆论很容易对被害人产生不信任。
当性侵发生,需要反复自证清白的,往往不是施害者,而是受害者。
她们反复撕开伤口,花费大量时间与精力,用尽全力自证——
反抗了,拒绝了,没有勾引,没有行为不当……
「比起维护受害者的权益,她们被要求做一个不可能成为受害者的人,在日复一日的日常生活中,自己学会在自身周遭筑起铜墙铁壁。」
——《重塑美杜莎:性侵受害者的困境与反抗》
为什么很多人被性侵不愿报警?
因为在倾尽所能自证后,不仅无法让施害者被制裁,甚至可能被反诉,面临牢狱之灾。
比如被污蔑“报假警”的玛丽,被嫌疑人反告名誉侵权的留学生。
△图源:搜狐新闻
即使拿回了正义,受害者也要终身生活在审视中。
在2021年的5月8号,一篇《被强奸后是否应该报警》的文章,出现在豆瓣和热搜里。
文中描述了作者在报警后,执法人员对她的嘲讽质问:“为什么把他带回家?”,等等含有侮辱意味的审问。
即使在警方已经承认并出面道歉的情况下,还是有人会恶语相向。
△图源:豆瓣
作者写道:「一个女孩要自证清白,需要粉身碎骨。」
事件带来的伤害并不会随着法官一锤定音而结束,而是在余生中不绝于耳。
在关于玛丽强奸案的长篇报道——《令人难以置信的强奸事件》中,记者提到,其实警方内部有一份关于调查强奸案的守则手册。
调查人员应该做到:
不应该预设任何一个真正的受害者是歇斯底里,而不是冷静的;
也不应该假设他们能展现身体伤害的明确迹象和每一个细节。
一些受害者会混淆细微之处,甚至颠倒供词;
警方也不应该迷失在固有的刻板印象里——例如,认为一个成年的受害者会比青春期的受害者更可信
……
“不该预设受害人”,不仅应是执法人员需要学习和遵守的原则,更应该成为每个人心里的一份最基础的良知。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