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教育专家指责父亲带儿子去工地上体验搬钢筋,错了吗?

教育专家指责父亲带儿子去工地上体验搬钢筋,错了吗?

公众号新闻
封面图源:图虫创意
作者:碧树西风
来源:记忆承载
文章已获授权


在广东深圳打工的杨先生,因为9岁留守在湖南老家的儿子厌学,于是就带他去深圳的工地上体验搬钢筋。
他们一家10月3号抵达深圳,4号给儿子找来了合适的工装,到了5号下午,儿子就表示太累了,要回去读书。
于是假期工地游结束,7号孩子被送回老家,8号又开始了上学。
某教育研究院院长表示,这个家长的教育方式是错误的。你这样会让孩子养成鄙视体力劳动的价值观,不利于他的身心健康。
.......
读者问我的问题很简单,无非专家与父亲,谁的教育是正确的?
首先,专家的意见其实就是我常说的那个悖论,在真话与正确的话之间,我们该怎么选?
真话不一定就是对的,对的也不一定就是真的。你千万不要以为对的就是真的,真的就是对的,不一定。
什么是对的?对的很多时候是一种想象,或者说期待。我期待这样,应该这样,应然。
什么是真的?实际上怎么回事,当下怎么回事,现实怎么回事,实然。
实然与应然之间是有时间差的,这个时间差可能是三五年,也可能是三五千年,三五万年,也许直到人类都不存在了,应然还没有实现,完全有可能。
我一直说,悟性高的特征就是对时间的敏感。一句话说出去,他马上就能够意识到这是在说五十年前的事儿,五年后的事儿,还是五百年后的事儿。
大部分人是不具备这种时间敏感性的,他们连空间敏感性都没有。
就比如我那天举的例子,吃饺子蘸不蘸酱油。他没有空间敏感性的,他无法意识到这个世界上有70亿人,不是只有你家附近的几个人。
如果这个都不可能理解,那更不可能意识到人类其实分割成几千个团体,在数千年的历史里各自演进,就像葡萄酒和白酒本身就有很大的差异,何况还各自经过了不同的时间的作用。比如82年的葡萄酒和92年的,就不是一个味道。
你比如职业的地位。
职业的地位是演化的,并不是固定的。工人地位最高的时候,是六七十年代。
那时候工人的社会地位绝对比今天码农的地位要高。六七十年代你嫁个工人,和你今天嫁个码农,没什么实质性的区别。
今天码农与富士康的普工,你选什么?你会选择做后者吗?
那不就结了?如果我们非要蒙着眼睛,说阿里的码农与富士康的普工都是劳动,这话没有错。
但是,人们的选择或者说倾向性已经表明了态度。
不需要别人的眼光,不需要。
阿里是码农里的大厂,富士康是工人里的大厂,大厂 VS 大厂,我们就让双方的职工自己做选择。
有一个算一个,你去阿里做调查,P6~P7的这些基层码农,你问他们,去富士康流水线上做普工,愿意吗?
同样,反过来再做一次抽样调查,富士康的普工,你问他们,调你们去阿里做P6~P7,愿意吗?
我告诉你,回答愿意的人,都能上热搜,你信么?
所以没必要闭着眼睛说瞎话,说什么工作不分369,那是不可能的。
哪怕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工人地位最高的时候,也不是这样。
这话是我小时候,和我奶奶之间私底下讨论的。
我问她,电影上说六十七年代读书不重要,那时候人们都不喜欢读书,也不大看得起知识分子,觉得做工人最牛,是这样吗?
老太太不屑一顾地反问,到底是一级教授薪水高,还是八级钳工薪水高?
别说一级教授,四级教授他也比不了,副教授他也比不了。那是工人地位最高的时期,也是知识分子地位最低的时期。
不要完全相信影视作品里的描述,那只是一个侧面。
读书人是吃了两天苦,问题是,回顾几千年,一共也就吃了两天苦嘛。
不要因为个别影视作品的放大,就以为那个时期的人真以为读书不重要了,瞎说。
别说念不念书会分369,念过书难道就不分369了?
不分369,为什么会招聘启事上会对学历有要求?
不分369,为什么同样的学历,会分985,211乃至一本二本?
不分369,都是博士,都是清华的博士,为什么还要第一学历歧视?
即便都已经毕业了,已经工作了,已经是同一个岗位了,难道就不分369?
你觉得那个一天写了十人份,还没有BUG的码农,和那个一星期都憋不出一行的码农,别人看他们的目光是一样的吗?
后者能被无形的目光给鄙视死。就像一天卖十套房的中介和半年都开不了一单的中介的差距。
这就是真实的人生,你告诉我怎么叫健康的价值观?
专家就算能说服一个父亲,他能说服全世界吗?
今天专家替这孩子说服他爸,等他长大了,专家替他说服丈母娘?说服老板?说服得过来吗?
你注意,我并不是在反驳专家。专家说的是对的。
问题是,人类一直是错的,你能怎么着?你以为你上帝啊?
那么反过来说,难道这个父亲就是对的?
这个问题本身就是错的。我前面说过了,专家占着应然,应然就是对的,只不过那个对的很迂腐,在你我有生之年,根本不会发生。
那么这个父亲有没有占据实然呢?或者说,你甭管他的教育方法对的错的,有没有效?
我认为是无效的。
你不要看这孩子当天大哭一场,表示工地太累了,他要回去读书,就以为奏效了。
如果奏效真这么容易,我明天就可以给你把70亿人全都培养成自律的,奋发的,上进心爆棚的。
很简单,你带他们参观下有钱人的生活,再带他们体验下没钱人的生活,收工。
教育有这么简单吗?太天真了。
我前面说得很清楚,人与人之间悟性的差别,很大程度体现在对于时间维度的掌控。
既然大部分人意识不到时间这个维度,你觉得这种教育奏效,能持续多久?
金鱼的记忆只有七秒,人类的记忆,能有七天就不错了。
这就叫记吃不记打,七天之后,你又需要再带他去一次工地,重新体验。
我问你,第二次体验的促学效果还会有第一次那么好么?
不会的,能有一半就不错了。所以第三次体验,效果还会减半。
你就这么每周带他去一次工地,要不了仨月,会怎样?他就熟悉工地了。他慢慢慢慢的就认命了,我不是读书的料,我还是去工地吧。
读书的痛苦没法下降,可是去工地的痛苦,是一次比一次低的。
所以当学霸可没那么容易,因为学习并不是一天就能见效的。
学习不是即时反馈的游戏,它有一个漫长的准备期,然后才开始有回报,这明显是不符合人性的。
人性需要即时反馈,我做一天,你给我一天的工资,然后我去打游戏,5分钟内肯定能刷到装备。
工地的工作模式和游戏的设计都是参考了人性,充分顾虑到大部分人是不可能掌握一整段时间的目标的,所以给你切割了,让你每个阶段都有回馈。
做学霸要比去工地搬砖难得多,因为需要你熬过一个漫长的没有收获的,单纯付出的这么一段暗黑岁月。
做老板比做学霸还要难得多。因为做学霸的套路是既定的,前人论证过的。做老板的道路是没人知道的,你要临时摸索。
你可能很努力很努力的挨过了暗黑岁月,然后迎面而来的是一个坑,破产了。
你也可能很努力很努力的挨过了暗黑岁月,像学霸一样进入稳定发展期,然后忽然行业变迁,海上起风浪,直接给你扑杀了。
所以学霸没法用这么简单粗暴的方式去养成,没用的。你要改变这孩子的习惯,或者说,重新帮他养成习惯。
你要让他养成预习复习的习惯,天天如此,最后让他变得像吃饭喝水一样自然。
老师每次家长会都会讲这句话,好习惯的养成是学习的关键,从小养成。
这个家长只是因为工作太忙,他的孩子是留守儿童,他没有时间陪伴在身边,从小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假期这么短,又急于求成,于是只能用这种看似有效,其实效果持续不了一星期的办法。
至于老板,那是没法培养的。他首先得有愿景,愿景多大,未必成就多大,但是没有愿景,就很难有动力一次次与大海的风浪博弈。
如果他的愿景只是豪车美女,那么等他有钱了,他就没有动力了。
如果他的愿景更大,才有可能推动他继续往前走,而不是小富即安。
你比如很有名的,我们打小都学过,为什么什么而读书。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
相关阅读
英国有哪些教育专业硕士值得读?申请难度大吗?周杰伦带儿子来伦敦了!细数他与英国的不解之缘...北京时间今晚19:00锁定直播,留英校友英国求职专家指路!B站9.6分,这部剧用死亡教育专治年轻人各种不服尹思泉诗书近作视频《战 游》看到杭州工地上那个跪地哭号的中年人,才读懂刘强东的1亿捐款…父亲带大的孩子,20年后更有出息,有些优势妈妈根本比不了【教育】欧洲教育专家称:孩子不乖关房间涉嫌虐童北京:昨日发热门诊患者2.2万人次,是一周前的16倍!国家卫健委发布感染者居家指引:非必要不外出53岁性感女神:带儿子亮相,像姐弟!网友:绑回家做我男人!维州VCE放榜进行时,各项高分刷屏!如何不负众望,连续7年喜提高考状元?第一教育专注启发学生学习之路婆婆不让我出去工作,怕儿子被离婚中老年人腿抽筋,别盲目补钙!这些才是真正原因...夜间睡觉时突然腿抽筋,就是缺钙?错!还有这2个原因,注意一下中东土豪们的奢侈,在这件事情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国人看了感慨:太浪费!“如果阳了,怎么办?”钟南山最新发声,请收好这份《新冠感染者居家指南》调整幅度超60%,新版职业教育专业目录“新”在何处深圳一爸爸让9岁儿子上工地谋生,真相曝光后反转引众赞,专家却称是在鄙视劳动者……太痛了!男子体内插入65厘米钢筋……北体和上体各专项录取人数和录取分数对比情况就离谱!带儿子玩了一场密室逃脱之后,我又顿悟了你知道吗?和父亲一起读博是什么体验......听,教育早新闻来啦!收藏!新冠病毒感染者居家指引(第一版)发布99.5%得了新冠的人可能不需要去医院:收好华山感染居家指南自制熟成 (Dry Aged) 牛排,及其他。广东9岁儿不想读书 父亲带到工地拉废钢筋 结果男童“打工”一天半就累哭因孩子参加中文比赛而结识的那位大姐姐,走了一周年中国刚刚发布重磅消息!新冠感染者居家指南,所有人必看!【教育】女孩数学确实不行?意大利教育专家又有新证据指责民主党政客/候选人/极左,不要指责普通支持者,虽然雪崩时没有雪花是无辜的爱因斯坦,错了!悉尼在建豪华公寓被爆严重质量问题!墙内竟没有钢筋加固!还被查出这些问题!【教育】李玫瑾女儿是学渣,心理学家儿女接连自杀:那些教育专家的孩子,都怎么样了?那年火车上的故事(一)偶遇Trump’s Last General by Susan B.Glasser & Peter Baker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