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三联生活周刊」原创内容
对于死亡的思考,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一种本能。就像当你得知死亡是什么时,就像那么丧的三悦也终于理解了生的意义。
记者 | 卡生
《三悦有了新工作》是B站自制的单元剧,总共13集,以“毕业即失业”的少女赵三悦的视角讲述了殡葬行业的现状以及遗体化妆师的日常生活。豆瓣8.3,B站9.6分,这个不错的分数足以说明B站年轻人对这部剧的喜爱。这部剧走进了广州大学“生死学课堂”成为案例,也让其登上了热搜。观察死亡、体验死亡、面对死亡,并从中感悟生者意义是一个宏大的主题。2008年的日本电影《入殓师》是这方面的佳作,去年网飞的韩国剧集《遗物整理师》也收获了不错的口碑,今年国内院线电影《人生大事》更是收获了17.12亿票房。可以说,这个主题,虽然“以死写生”给人带来治愈的效果可以预期,但难点还是如何在故事中拓展出新意。《三悦有了新工作》在看似沉重的命题里找到了一种获取观众共鸣的视角,它没有在开局时鼓吹梦想,反其道而行设置了一个躺平、啃老、摆烂的女主赵三悦,她大学学的舞美设计,却因为实习期未转正而彻底躺平,她甚至还有一套关于躺平的自洽逻辑,“为什么不能让喜欢工作的人工作,让想躺平的人躺平。虽然没有给社会创造价值,也没有造成过伤害呀!”弹幕里飘过年轻观众的附和,“这不就是我本人吗?”赵三悦很符合B站年轻人的口味,属于丧系Z世代的典型代表。剧中的赵三悦是个95后,一直把“想死”挂在嘴边,她很难找到令她提起兴趣的生的意义。自认为看透生活,言辞尖锐,从不在意伤人,更在意说的是不是真话。在母亲贬低式教育的环境中长大的她,把“反抗”母亲当成了一种习惯。剑拔弩张的母女关系在第一集就出现,她被母亲赶出了家门,无家可归的三悦被大姨推荐去殡仪馆做遗体化妆师,她一开始也害怕、也拒绝,但为了让做婚礼行当的母亲生气,她应下了这个从来没有想过的职业。作为探讨遗体化妆师的职业剧,三悦带着观众的视角进入到自己的新工作中。初入职场的三悦,不知道是因为粗心大意还是害怕挂错了两具尸体的名字,差点酿成大祸时,师傅在一旁气得血压升高,她在一旁却嘟囔着,我也知道是自己错了,现在换回来了不就没事了吗?在实习期的考核过程中,领导问她为何选择这份职业时,她回答,希望像师傅一样做高难度修容,这是一种挑战。此时的三悦没对死亡有更深刻的理解,她是职场里让长辈头疼的倔强菜鸟,虽然脑子活,但却缺乏共情,所有的起心动念仅是出于对母亲叛逆的应激反应。
谈论严肃的死亡,最怕的是硬塞给观众一种宏大的价值观,好在三悦的恐惧、茫然很贴近真实。这种贴近让原本就很“丧”的年轻人不再抵触接下来的“死亡教育”。三悦的格格不入为剧情本身增添了一些明亮、青春的色彩,不至于在压抑的命题中被强制性感动。
该剧每一集都有一个死亡主题,逝者安静躺着,而生者的故事还在延续。三悦是观察者,从生者的故事里她还原了一个个家庭的人间百态。这些人间百态里自然有温情、谅解与感动。在外打工的儿子猝死,贫困的父母把地里刚收成的棉花做了一床厚厚的棉被,送孩子最后一程;年迈的慰安妇希望展示自己遗体的伤疤,让年轻人记住过去的历史……除了这样的故事,还有一些并没有因为死亡而达成的“谅解”。其中有个故事,是讲被遗弃的女儿在成年之后寻回亲生父母时猝死。由于先天有心脏问题,一家人为了养活另外两个孩子而遗弃了有病的女孩,早就知道真相的另一个女儿直到弟弟肺癌去世,也坚决不原谅父母曾经犯下的过错。还有一个故事是家里的老爷子过世了四天才被孩子们发现,几个孩子在家里翻遍每个角落寻找房本,无人顾及老头的遗体,直到化妆师最终在老头身上发现了藏匿的房本,不禁向其中一个儿子发问,但凡你们关心一下老头就能找到房本时,儿子转头说了一句话,那你是不知道老头年轻时候对我们做了什么?这些充满了争议和锋利的剧情,剧中并没有再过度去剖析对错,也没有再去寻出所谓的真相。它只是对人情冷暖做了短暂展示,只留下了一串省略号,对活着的人而言,是感叹、是遗憾,当然,也会成为观众的扪心自问。该剧的编剧是游晓颖,她曾经写过的电影《相亲相爱》,获得第37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编剧奖,她也是电影《我的姐姐》的编剧和监制。她曾写过一个编剧者自述,“我想让观众看到一群血肉饱满的小人物,在他们的工作中所经历的那些鸡飞狗跳的时刻;看到他们和我们一样,很丧、很佛、想躺平又不能、想奋斗又无门……一百次说着要放弃,又一百零一次地迎着太阳挤公车、挤地铁、挤进生活风暴的缝隙里,发挥‘过一天是一天’的民间智慧,去寻觅短暂的平静和快乐;看到他们不被理解的难处,以及他们苟延残喘的决心。”随着剧情的发展,除了主角三悦这个“丧系少女”,还有很多让人印象深刻的殡葬行业上下游人物的精彩刻画。充满了职业敬畏却身患阿尔茨海默病的孤寡师傅刘清明、不停相亲却不停遭人嫌弃的师姐周娅男、业余会去酒店弹钢琴的殡葬主持人格格、经常想要辞职的遗体搬运工小四川,以及三悦最终收获的爱情CP,每日发传单宣传临终关怀的医生罗大淼。这些人里有对职业敬畏的梦想家,也有迫于生计的工人,这些人的日常生活和思考打破了人们对这个职业的刻板印象。这种群像描写,勾勒出了一幅动人的生活画卷,同时也展示着他们这个行当遇到的真实麻烦。比如说,当被人问到职业时,不能说是遗体化妆师,得说成是服务行业;再比如,打车终点写上殡仪馆没司机愿意接单,得把目的地改成殡仪馆对面的伤心面馆。师姐周娅男就是三悦的前车之鉴,条件很好却在相亲市场上屡屡受挫,只要她坦诚自己的职业,相亲对象就匆匆告辞,好不容易谈了一个网恋,对方还是一个骗子。师姐对三悦说,干这个行业要做好心理准备,大概率只能与同行结婚。我们畏惧死亡,也对处理后事的从业者有所忌惮,东亚社会里,他们的工作是与死亡擦肩而过,甚至意味着不祥。从业者本身也在经历着从恐惧、自我否定到自我接纳的过程。三悦历经过轮岗,她跟过遗体接运车队,也做过接待处岗位,她看到过痛失家属的崩溃,也见识过家属伤心后的撒泼打滚。她很疑惑,这份工作到底是为了什么?直到她经历了一场遗体告别。一个被情人杀死了的出轨丈夫,妻子要求遗体整容师做到和他生前一样,否则如何面对宾客?三悦为眼前死要面子的女人感到悲哀,但结果很出人意料。女人不是为自己,而是为了自己的两个儿子。她不愿意让儿子看到一个面目狰狞的父亲,成年人之间的爱恨情仇与孩子无关,她希望父亲的完美形象陪伴孩子长大。三悦想到自己对母亲的厌恶,均来自于父母离异后,母亲对父亲的咒骂。在孩子的世界里无法辨析成年人的对错,但确定无疑地知道谁打破了美好,而这也许伴其终生。三悦那一晚终于明白自己工作的价值,不仅仅是处理逝者的遗体,更是为了告慰生者的心灵,去抚平伤痛。这集让我想起《入殓师》中的情节,小林大悟的妻子发现音乐家男友居然做了入殓师,她希望丈夫马上辞职,她无法接受丈夫的工作,甚至对触碰过遗体的丈夫的手深感厌恶,直到妻子第一次看到小林大悟给往生者庄重地擦拭身体、换衣、引领亲人最后和遗体告别,她突然懂得了丈夫的工作,那是留给生者最好的告慰。看《三悦有了新工作》的确有一种同样的治愈感。《入殓师》借着锅炉工的口说出,“死亡是一扇门,死亡不是结束只是另一个阶段的开始。”我记得看这部电影时,我还是三悦的年纪,正是茫然、叛逆的阶段,《入殓师》让我做出了“成为自己”时应该具有的释然与松弛的决定。这部剧也有一段对死亡异曲同工的描述,“你看这条道,黑黢黢的,然后就是你自己一个人啊,不能拐弯,也不能回头,只能往前走,就这条道,一直走到黑,这就是死。”
导演李默写过一个导演手记,里面写道,“剧中的殡仪馆,有一个非常幽美的花园,里面有一棵很大很大的榕树。这棵榕树,变成了剧中生命的象征。在那之后,我们可能会化成光、聚成云、汇成浪,开出一朵美丽的小花;或者化作这宇宙中的每一粒尘埃。当我们了解死亡是什么的时候,你就发现了生命的意义。或许,也就找到了,让我们从躺平中重新振作起来的原因。”对于死亡的思考,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一种本能。就像当你得知死亡是什么时,就像那么丧的三悦也终于理解了生的意义。虽然这部片子有很多国产剧缺点,过于密集的巧合和偶然,让剧集偏离了自然叙事。但我依然觉得,这样的死亡教育很值得。本文为原创内容,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欢迎文末分享、点赞、在看三连!转载请联系后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