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9.0分,这部脑洞大开的剧“神”在哪?电视剧2022-10-28 09:10*本文为「三联生活周刊」原创内容 文 | 裘圣愚以下内容涉及剧透,请谨慎阅读“苹果在纯技术领域贡献几乎为0,它没有发明任何东西,而是一个整合商。所以很多人说,乔布斯不是一个Innovator(创新者),他是一个Tweaker(优化师)。”——这是罗永浩说的。不过他随后又说,“Innovator和Tweaker同样伟大。”看最近热剧《万神殿》,让人想起乔布斯和苹果——简直想不起来都不行,毕竟剧中的疯狂科学家、幕后总黑手,从名字到形象都明晃晃地照着乔布斯来。《万神殿》口碑极佳(烂番茄新鲜度100%,豆瓣9.0),不少观众封为“神作”。此剧以动画形式,改编著名华裔科幻人刘宇昆的短篇“末日三部曲”,其中的核心概念,那个“神”,指的是“上载意识”(Uploaded Intelligence,简称UI)。有点耳熟?不是有部科幻喜剧就叫《上载新生》(Upload)么,今年刚出第二季。UI虽不如AI和元宇宙那样路人皆知,也不是多新鲜的玩意儿。当年《黑镜》就有好多集都拿这个做文章,从技术到伦理,从清新到悲惨,里里外外,反反复复,嚼过了。当然,前例远远不止这俩。《上载新生》剧照实际上,你完全可以套用开头老罗的话:《万神殿》在纯科幻点子方面的贡献几乎为0,它没有创造任何新概念,只是一个成熟的故事整合商。但我们也应该像老罗那样补充一句:这并不妨碍《万神殿》本身成为一个广受好评的产品。概念和脑洞本身,从来都不是好故事的充要条件,而只能算一种捷径,还往往面临高开低走、走不下去的风险。《万神殿》证明:时代的困惑,生存的痛点,凡此种种,倒不必给出多么新奇的解答,只需把它们整合进一个故事,然后说出来,同样足以赢得共鸣。“神”VS家《万神殿》有两条主线,讲了两个家庭和两个偏离家庭伦常的“神”。家是神的围城,外面的想回来,里面的想出去。这就像托尔斯泰在《安娜·卡列尼娜》中设置了列文和安娜两组家庭,以前者的循规蹈矩,来对照安娜的脱离正轨。而结论早已写在开篇:“幸福的家庭都一样,不幸的家庭却各有各的不幸”。托尔斯泰没有明说的是,从故事角度而言,不幸的家庭要刺激和有趣得多。麦迪一家属于幸福的家庭。这是个样板间一样的亚裔三口之家。父亲大卫,大公司的顶级码农。母亲艾琳,大学的历史教授。麦迪本人,是个常受坏女孩团伙欺负的初中生。只可惜,大卫罹患绝症,英年早逝。艾琳花了两年才走出悲伤,重新开始约会。但麦迪还没有机会感受重组家庭带来的阵痛,父亲大卫就以UI的形式归来了。这个UI能量很大,近乎于机械降神,查资料,黑系统,替女儿报个小仇,不在话下。它颇有当年《她》(Her,2013)的风采,只不过无所不能的AI女友,成了神通广大的UI老爸。女儿的校园复仇记,看的是个爽。而大卫和艾琳的破镜重圆,看的是一个甜。当大卫的UI操控各种家电捣乱,搅黄艾琳和新对象的约会,俨然就是《人鬼情未了》(Ghost, 1990)里的那种浪漫“鬼”。麦迪和艾琳在接受大卫回归的问题上有过一阵冲突。女儿嘲讽老妈,不接受UI老公,只因为“没法一起睡觉”——其实这在可以同步感官的VR空间里根本不成问题。而艾琳也确实很快在VR空间里和大卫相谈甚欢,最起码也是重新从朋友开始了。你看,这大卫归来,净干好事。于情于理,似乎谁也找不出拒他于家庭之外的理由。但这样一来,麦迪这家就幸福有余,而冲突不足了。所以她家的主角地位,只能很快让位给卡斯比一家。卡斯比一家属于不幸的家庭。父亲盖瑞身型肥硕,心冷似铁,外遇家暴,五毒俱全。母亲则愚昧懦弱,逆来顺受,让人哀其不幸,又怒其不争。而卡斯比本人则是个孤僻的天才少年,彷如陷入泥淖的璞玉,更惹观众怜爱。这种“天才的悲惨家庭”,本来难免稍显刻意,不料故事随后做了一个“楚门式”的转折:一切刻意,竟还真是有意为之。卡斯比是天才科学家史蒂夫(就是那个“伪乔布斯”)的克隆人,他的爹妈全是演员,虐待他是为了让他重蹈当年史蒂夫的心路历程,好把他培养成同史蒂夫一样的超级天才。原来,比悲惨更惨的是,连悲惨本身都是假的。这就是昆德拉所谓“被剥夺了的悲剧资格的悲剧。”其实卡斯比一家的故事本身,并没有多少科幻含量——总不能说“克隆”也是新概念吧?而《楚门的世界》好像也不算科幻片。它的好看,与科学无关,更多的是基于内心深处的幻想。实际上我们应该反过来看:这是一个自负而孤独的天才少年,在糟糕的家庭环境里备受压抑,他为了消化这种创伤,便幻想一切都是假的,是演戏,把父亲的虐待,想象为一种深藏不露的关心,反而是在确认他自己的独一无二的、近乎于“神”的价值……故事的隐含信息往往和表面的情节相反。如果观众无意识里感到满足,就会放过表面情节的漏洞。比如:如果卡斯比和著名科学家斯蒂夫真的一模一样,那么难道他的老师、同学,乃至他自己,都是脸盲吗?《万神殿》的表层故事是:“神”和“家庭”的格格不入,这也可以视为个人主义对传统家庭观念的冲击——似乎摆脱了家庭的束缚,个人就可以像神仙一样自由。但这只是一种幻觉,实际上造神的不是UI或克隆人之类的科技,反而恰恰是那些家人:在女儿(麦迪)眼中,父亲(大卫)无所不能。在父亲(盖瑞)眼中,儿子(卡斯比)贵若神明。《万神殿》以不太科幻的方式,整合了一正一反的两个家庭故事,实际上是整合、确认了观众内心深处对于美好家庭的幻想。这或许才是它成功的隐秘原理。“我思故我在”,我在干什么?集数过半,你会发现,不仅麦迪淡出了舞台的中心,连卡斯比都靠边站了。在前半段中,零星穿插、篇幅很小的第三个UI,印度人钱达,开始强势主导故事的走向。与此同时,故事也脱离了家庭的范畴,试图直捣更宏大的哲学和政治问题。不少人赞叹,演到这里,格局打开了。对此我表示怀疑。这就像《哈利·波特》第五部开始走出校园,走向社会,味道就变了。青少年历险记(Young Adult)玩的是童话和现实的平衡,当现实的部分太过现实,反而会暴露童话的部分太过童话。实际上,哈利走入社会以后,心智和魔法技能,都没有什么质的飞跃,是伏地魔和食死徒的智力有了质的倒退,因为罗琳阿姨想不出,或者不愿描绘,真实的坏人是怎么个坏法。《万神殿》的后半段,似乎想转型成《攻壳机动队》,但似乎篇幅、画风和知识储备,都不太允许。《攻壳》因其复杂而暧昧,在人类和机器,在黑客和警察,在各部门和各个政治势力之间,没有明确的善恶和胜负,只有没完没了的博弈。而《万神殿》后半段的故事,则因加入过多的新人、新势力、新想法,而显得仓促和想当然。UI和政府的关系,不是暧昧,而是混乱,一会儿UI可以直接控制现实中的潜艇,一会儿又陷于拔电源的恐惧。你能想象《攻壳》里的AI/UI害怕被拔了插头吗?这算哪门子“神”呢?《攻壳机动队》剧照印度人钱达的支线,本身是一个标准的“黑镜”式的小故事:意识本身变成了奴隶,却还意识不到自己是奴隶。一般这种故事有一个反资本主义的寓意:从前,资本家只能奴役工人的肉体,而且再黑心的资本家也不可能让工人24小时干活。但是有了UI/VR/元宇宙之类的新技术,工人的意识也不再属于自己,可以无限工作,而且永远不会反抗。这太可怕了!《万神殿》唯一堪称深刻或者原创的设定,就是UI会退化——虽然意识已经数据化了,却仍然会像肉身一样衰老和死亡。也就是说,意识也会累,尽管它意识不到自己一直在工作。意识会死,就获得了解脱。而这种解脱,不正是无数《黑镜》故事里,被困住的意识求而不得的吗?但是《万神殿》回避了这方面的讨论。其本意是把UI往“神”的方向抬,衰亡不是解脱,而是一个要克服的缺陷。问题是,此剧的想象力支撑不起“神”的风度,只是把神想象成网络游戏里,大家放一点花哨魔法。虽然动画的载体给予了一些自由的发挥空间,在视觉上有一定趣味,但这种对战本身实在太中二了。把世界的未来,寄托于网络游戏里的操作,只能把这整个世界都弱化为网络游戏。一切都可能是虚幻的,唯有思考着一切的“我”的意识,必然存在。这就是笛卡尔所谓的“我思故我在”。笛卡尔证明了“我在”是一个坚实的起点。但作为故事的编织者,“我在”本身还不够,还得推演出“我在干什么?”而当个“神”、“统治世界”什么的,实在是最没有创意的答案。排版:菲菲 /审核:同同本文为原创内容,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欢迎文末分享、点赞、在看三连!转载请联系后台。 大家都在看▼ 点击阅读原文,一键下单本期新刊。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来源: qq点击查看作者最近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