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豆瓣9.6的国产动画,20年无人超越
这是“顽石”的第 208 篇文章
有一部国产动画片,它制作粗糙,画风诡异,甚至有人说是“童年阴影”。
但豆瓣得分却高达9.6,B站上也好评如潮。
上映于2000年,播到一半被央视砍掉。20多年过去了,它不仅没有淹没在时代的洪流中,反而如同老酒一般越来越醇香。
这部动画片就是《小明和王猫》。
这是一部完全意义上的中国动画片,讲述小学生学校与家庭生活中的无奈,大胆的主题,满篇的反讽,动画里描绘了中国家庭中那些几近残酷的真实。
这让它上映之初便遭到众多家长的“围追堵截”,最终无奈被禁。
时隔二十年,它再度出现,每一个看过它的人,都会感叹,“真是一部神作”!
作为一部动画片,它真是“离经叛道”。
它的配乐是这样的:
他的画风是这样的:
诡异的角度,不那么“可爱”的画风,营造出一种令人不舒服的氛围。
而他所针对的主题,却是严肃到不能再严肃的教育。
不同于《宝莲灯》或《大闹天宫》,它不是通过故事告诉观众其中的道理,而是通过几个小学生的日常校园生活来揭示什么是“孩子听得懂的教育”。
一部动画片,这样宏大空泛的主题,却没有引人入胜的奇幻故事,它靠什么留住观众?
真实!
场景和对话都极度的真实。
儿童不想上学;
家长拼命“鸡娃”;
“减负”相反变“增负”。
不刻意掩盖儿童的邪恶,也不避讳成年人的伪善。
它揭开中国教育积重难返的伤疤,捕获着纯净校园中那些人性的污垢。
无怪乎让人生出叹惋。
“谁说中国没好片,不过全给按死了”。
这是个怎样的故事?
故事的两位主人公,小明和王猫。
小明:一位8岁的二年级学生,不爱上学,讨厌作业。
王猫:一位居住在小明房间墙壁中的“妖怪”。
看到这里,是不是感觉有点像《哆啦A梦》、《龙猫》,以为是个一人一妖共同战胜困难的温馨小故事。
是,也不是。
故事的开头,暑假结束,要开学了,小明非常难过。
假期就这么过去了
我真想哭
我一定得找个理由哭一下
面对小明的苦恼,妈妈是这样说的:
我们小时候一定听过一模一样的话。
妈妈说:“上学是为了要有出息”。
姥姥说:“上学是为了拿文凭”。
爸爸说:“上学是为了拿博士、做大事、挣大钱”。
可这样的话一个8岁的孩子真的能听得懂吗?
他懂什么是文凭吗?
他懂什么是“出息”吗?
可惜他的每一个疑惑都被粗暴地掐灭。
家长怎么说你就必须怎么做。
也是,小孩子哪有什么与大人对话的权力?
小明定是十分苦闷,所以才会在开学前夕辗转反侧直到王猫在梦里出现。
他们的第一次会面,重现了小明上课的场景。
小学生们本该最是活泼可爱,可是课堂中的他们却如同没有灵魂的复读机器,摇头晃脑如活死人。
王猫说:“我原以为学校是个开心的地方,如果上学是这样,那确实太没意思了”。
他们幻想着想象中的课堂,创造了那首观众口耳相传的学字歌。
“汤”是三点水,外加一勺汤
“糖”是唐老鸭抱着米花糖
“躺”是身字边靠着小和尚
“烫”是一堆火熬着一锅汤
梦里的课堂是那么有趣,可是梦总要醒,新的学期总要来。
没想到,开学第一天,有一个大大的好消息。
“减负”政策如火如荼,学校积极响应号召,成绩不再排名次,不再留课外作业,课时减少,新增课外活动课。
一切是那么崭新而美好。
儿童们第一次在学校露出了可爱的笑脸。
但班级第一名的张伟却难过地哭了。
不计分数,不排名次
谁学得好,谁学得差都看不出来
这学上的还有什么意思啊
是啊,学校也是个小社会,没有人会愿意放弃自己的荣耀与既得利益。
小小的抱怨却被好事者放大为“反对国家决定”!
老师与同学爆发了激烈争论,小明则在对话中摇摆,觉得每个人的话都有道理。
在长期的“你说我做”教育模式下,小明没有被培养出独立思考的能力。
他求助于王猫。
王猫告诉他:观念的东西没有绝对的对错,可是有人将对别人没有伤害的谈话报告老师,这是错误的。
回想我们小时候的课堂,鼓励同学互相举报,相互揭穿,对于举报者老师甚至还会给予奖励。
第一次有人告诉小明“这世界并不是非黑即白”的道理。
小明很崇拜王猫,询问王猫为何懂得这么多。
王猫告诉他这些道理书中都有,如果想要明白,便要去读书。
这是小明第一次真正明白为什么要读书写字,也是第一次有了学习的内驱力。
“减负”继续推进,与现实如出一辙,遭到了家长们的疯狂攻击。
不写作业,孩子们是高兴了
考不上大学
谁来负责
只要还要参加高考,只要想上大学,就必须得跟别人比。
于是,校园的“减负”却导致了家庭拼命地“增负”。
小明要上更多的课外班,好在他已有了真正能引领他的王猫。
站在平等的视角看孩子
学习要向高标准看齐,玩具要向低标准看齐。
训练小狗和教学生差不多。
你不对,因为你让妈妈生气了,非常不应该。
那我还生气了呢
你不应该生气,因为……你是不对的。
这部动画最重要的是将拍摄的焦点放在了孩子身上,用孩子的视角审视父母、学校和社会,将那些被掩盖的真相连根拔起。
父母教育孩子,总认为孩子什么也不懂,于是想说什么便随心所欲。
一边说不要在孩子面前提钱,一边口口声声说长大以后找个好工作买房买车买舒适。
成绩永远跟最好的比,吃穿玩具永远跟最差的比。
孩子一指出错误就是一副自己含辛茹苦的说辞。
不是逻辑混乱,就是顾左右而言它。
说得很多,却没有一句对症下药,永远站在大人高高在上的位置。
不去引导,不愿思考。
仿佛这不是孩子,是傻子。
孩子听不懂,家长干着急。
孩子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起早贪黑,自然会有不愿意去学校的心理。
家长却认为是孩子偷懒贪玩不愿学。
肚子饿的熊猫始终得不到它想吃的竹子。
满怀疑惑的小孩总也得不到想要的答案。
因为他们从来没有站在孩子的视角去思考问题。
《小明和王猫》真正将儿童看成是人,而不是提线木偶,站在了孩子的位置去看世界,向我们揭示儿童世界里的无可奈何。
从事普通工作的父母却受不了普普通通的小明;
小时候不喜欢上学的爸妈却受不了孩子不想写作业;
没上过大学的妈妈总是让小明替她完成上大学的梦想;
一直让小明跟张伟比学习,却不敢跟张伟的父母比能力;
明明自己小的时候很平凡,在长大后却要求小明样样第一;
它用熊猫妈妈教小熊猫骑自行车的故事说尽了中国小孩的心酸,不能哭诉,不能抗拒,即使知道家长的方法有错,可是为了让她高兴,还是必须按照她的方法做。
我们有太多反映父母含辛茹苦的作品,却鲜少有展现儿童困境的片子。
成年人伤心难过可以向配偶和朋友倾诉,可以花钱旅游购物,还可以骂骂孩子出气。
可是孩子却什么都干不了。
还好小明有王猫,可是其他的中国孩子又有谁呢?
动画片如何应对严肃主题?
“动画不是只给小孩子看的”!
2000年3月,广电总局发布《关于加强动画片引进和播放管理的通知》,一定程度保护了国产动画。
随即出现了《蓝猫淘气三千问》、《我为歌狂》和《哪吒传奇》。
这几部动画随便拎出来一部,都是80、90后的童年回忆。
也许是这份文件传达出了对国产动画的鼓励,这一时期的动画主题非常多样,产生了扩大中国动画受众群体的开放思想,也终于有了一部“面向非少儿群体”的动画片,2000年的《我为歌狂》。
《小明和王猫》也是一样,它的导演及编剧王川说:“我要做14岁以上的动画”。
这为这部动画定下了一个基调,它绝不是一部各方面都适合低龄儿童观看的片子。
但,应该写什么主题呢?
恰逢2000年的那件大事,为了切实减轻中小学生的过重负担,各地纷纷出台“减负”举措。
一时间,学校不再排名,不再布置课后作业,开始全面实行素质教育。
想也知道,这样的改革引起了家长和社会的很大争议,甚至有人在报纸公开提出质疑。
打破传统总会使很多事情变得光怪陆离。
动画从二年级学生小明的视角出发,用孩童的眼光来看我国的教育,呈现未经过成年人粉饰的现实。
这也许是我国为数不多如此“严肃”的动画片,它真实、讽刺、甚至血淋淋。
它揭开了填鸭式教育的无用,咏叹那名存实亡的“减负”。
它痛斥了不会教育的父母,也怜惜着千千万万的中国学龄儿童。
它虽然满篇嘲讽,却不是为着发泄。
它懂得父母“鸡娃”的无可奈何,也试图提供一些缓解焦虑的思路。
动画片的形式,使其有了更加多样的表现方式。
动画片就应该低幼吗?
《小明和王猫》告诉我们:
动画不是只给孩子看的。
动画一定可以涉及严肃主题。
内容的选择只能因为受众,绝不囿于艺术表现形式!
1990年的《魔方大厦》;
2000年的《红辣椒》;
2014年的《马男波杰克》。
都向我们证明着这一道理。
我们期待动画片可以将更多不可说不敢说不能说之事表达出来。
也希望它们不要再被封禁了才好。
后台回复“小明” 获取本片资源 本文已完结 作者:问渠 主编:海盗 防火防盗防失联 快关注我的小号“像一块顽石”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